大多數上了戰場的戰士都是抱著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的決心,可是在民國時期的軍閥當中,卻有這樣一個人,他先後投奔過馮玉祥,閻錫山,蔣介石和張學良等,之後更是投奔到日本人的陣營中,被稱為民國“變色龍”,他就是石友三。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牆頭草”石友三的故事。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贊收藏加個關注,方便下一次更快地找到我們。
河南濮陽縣柳下屯的一個院落裡面突然進入一個神秘的黑影。這個黑影輕手輕腳地進入房間,用繩子勒住了房間裡那個人的脖子。這個黑影身材高大,被綁的男子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很快,他就被帶到了一處空地之上,直接給他活埋了。雖然這樣聽上去非常殘忍,可是當全國人民知道這件事以後,都非常開心,就連他的家人都拍手稱快。其實被活埋的人就是石友三。
石友三,出生於1891年,是吉林長春人,曾經是馮玉祥的部下,被人們稱為倒戈將軍,變色龍。因為他一生中倒戈過11次之多,是個傭兵自重、唯利是圖的小軍閥。
他生性反覆無常,慣於投機取巧,倒戈過多,所以樹敵無數。要想知道誰有刺殺石友三的動機,嫌疑人非常多,而且個個都是重量級,第一位就是馮玉祥。
因為馮玉祥對石友三有知遇之恩。1912年石友三參軍,就是在馮玉祥的部隊,馮玉祥將他從馬伕一直升為赫赫有名的西北軍十三太保之一。但是隨後的石友三卻是頻頻的見風使舵,三投三反,用背後捅刀子的方式來回報馮玉祥的恩重如山。
再者就是蔣介石,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當年5月,蔣介石重金收買了石友三,讓他背叛了馮玉祥,沒想到不到半年的時間,石有三就倒向了唐生智一邊,開始討伐蔣介石,還攻擊南京地區,打得蔣介石措手不及。
還有一位就是張學良,在中原大戰時期,張學良通電擁蔣入關參戰,石友三見狀立即響應,再次背叛投降,轉投了張學良麾下。石友三表面上是歸順,實則是企圖向北擴充套件,爭奪華北王的寶座。
為了防止被洩露真實目的,石友三竟然活埋了張學良派給他的參謀。這之後不到一年,石友三就接受了汪精衛在廣州國民政府的任命,出兵討伐張學良。
1934年12月18日,在石友三的家中,他的廚子老褚給他和三姨太端出來一個熱騰騰的火鍋,可是這天老褚卻略微有些緊張,端著火鍋的手也有些發抖,石友三發現之後,直接殺了老褚。
1934年12月19日,在北平,一個人因為老褚的失手而坐立不安。那個人就是蔣介石復興社特務處北平站站長陳恭澍,他就是老褚背後的推手,毒殺石友三的行動負責人。陳恭澍是河北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的畢業生,蔣介石的老牌特務,軍統的四大金剛之一,外號辣手書生。
既然陳恭澍出手了,就意味著蔣介石要殺掉石友三。而且蔣介石有充分的理由殺掉石友三。他們兩人結怨是在1929年,為什麼要等了五年之久,蔣介石才動手呢?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軍覬覦華北長城,抗戰爆發,中國的軍隊在長城一線與日軍激戰兩個多月後,還是因為傷亡慘重,後繼無援,而不得不撤出長城各關口。
日本侵略軍入關作戰,平津變得危急起來。1933年5月,蔣介石與日軍的談判開始了,5月31日塘沽協定簽訂,協定規定,中日兩軍以長城劃界休戰。而蔣介石自己也清楚,這變相承認日本佔領東北,只能暫時保全華北。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的軍隊在六月上旬已經完全撤出了協定規定的防線,但日方則以監察中國的軍隊為藉口,將騎兵團留住玉田,將鈴木旅團留在密雲。明顯是留下力量,圖謀不軌。
另一方面,日軍遊說過氣軍閥和失意政客,在華北特殊化上大做文章,讓蔣介石內部的很多高官投日,大批高官猶如驚弓之鳥,搖擺不定。蔣介石在華北的統治岌岌可危,他迫切地感覺到一定要除掉一些叛徒,殺一儆百。
而之後北平市公安局下發的一道命令,也直接證明了石友三是叛徒的身份。其實復興社特務處早在1932年底就已經知道了石友三秘密潛入天津和土肥原賢二接頭,他趁著局勢混亂,招募散兵遊勇,擾亂社會治安,為日本人制造侵略的藉口。
於是,為了防止日軍裡應外合穩住華北局勢,於是,復興社特務處處長戴笠下令北平戰立刻殺了石友三,那麼石友三既然是秘密潛入的是天津,為什麼除掉他的指令要下達給北平站?因為北平站曾在1933年5月順利完成了刺殺張敬堯的任務,並且建立了專業的行動小組。
1933年底,戴笠將刺殺石友三的任務交給了頗具經驗的陳恭澍。刺殺令是在1933年下達的,可是為什麼刺殺令下達了一年以後,石友三仍在猖獗。
為什麼早就接到任務的陳恭澍,遲遲沒有下手的,已經具備行動經驗的北平站,為什麼會選擇了一個廚子而不是專業的行動特務來執行這項刺殺任務的?
遲遲不下手,其實是因為根本就找不到石友三,一開始是找不到石公館的位置,只知道大概的位置,但聽說他在租界內有多處房產,到底石公館是一處還是幾處?
他住在哪一處不得而知,後來情報人員打探到石公館在秋田街上,但這條街人很少,而且每家都是高院牆,大門緊閉,打聽了很多天,也無法鎖定到底哪一家才是石友三家。
而且是在租界內,不能輕舉妄動,所以陳恭澍苦於找不到下手的機會,任務一直沒有佈置下去。後來北平戰場新來了一個叫王文的人,讓他找到了突破口。
王文有一次和陳恭澍出差,在火車上,陳恭澍為了進一步瞭解新屬下,就與王文閒聊了幾句,沒想到竟然聊出了有價值的東西。
王文有個同鄉叫先鴻霞,是石友三的副官。前不久,這個人出現在天津,請王文喝了一頓酒,敘舊之時,說出了石友三要長期留守天津的打算和他自己對石友三當叛徒的不滿。
聽到這裡,陳恭澍非常激動,讓王文立即聯絡先鴻霞把他爭取過來做內應。幾天之後,王文就帶來了好訊息,先鴻霞答應加入了,並且為北平戰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報。
先鴻霞先弄清楚了石友三家的佈局和人員分佈情況,因為先鴻霞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陳恭澍決定先不把情況上報給復興社特務處南京總部。
他下令先透過先鴻霞摸清楚情況,一旦核實立即下手。陳恭澍希望用槍擊的辦法殺掉石友三。他認為,制裁這種人縱使不能讓他身首異處,也要讓他血濺滿堂,這樣也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以解國人心頭之恨。
可是問題關鍵在於,先鴻霞怎樣才能找到殺掉石友三的時機?陳恭澍想了兩種可能,根據先鴻霞提供的情況,認真考慮了一下,第一種可能就在石公館內,讓先鴻霞等待機會動手,如果這種可能成立,先鴻霞就能近距離射擊,殺死石友三的成功率會很高。
但是先鴻霞提前知道石友三抽菸、睡覺等日常活動幾乎都在二樓,偶爾會客戶吃飯才會到樓下的正廳裡來,而平日裡其他的人又是不可以隨便進入正廳的,更別提他常待的二樓了。
所以,先鴻霞單獨接近石友三的機會幾乎沒有,即便是有了接近石友三的可能。先鴻霞一個人執行任務也非常危險,因為開槍之後他很難全身而退,即使逃出了石家大門,也逃不出日租界,所以這種可能無法落實。
第二種可能,就是趁石友三外出的時候伺機行動。這樣一來,先鴻霞就只能作為內線提供情報,和北平站的行動配合起來,但是根據北平站情報特務的觀察,石友三最近很少外出。
即使出門,也只在日本租界和英法兩租界內活動,從不去中國人管轄的地界,外出時事先也不會告訴隨行人員和家人,而每次出行,他也是等車子開始走了才開始指路,從不告訴司機具體的目的地。
雖然說先鴻霞是石友三的侍從副官,但並不是每一次都隨從石友三外出,只有一個姓賀的參謀,是石友三的固定跟班,但是他對石友三忠心不二,肯定爭取不來。
兩個行動構想全都無法實施,刺殺計劃被迫擱淺了,在十幾天之後,轉機突然出現了,先鴻霞和王文轉告陳恭澍,他們拉了一個人,史大川,他也是石友三五名侍從當中的一名,但因為他自始至終只和先鴻霞單線聯絡,非常神秘。
但可以肯定的是,由於他的出現,讓這個計劃有了新的進展。史大川和先鴻霞的私人感情很好,他也對石友三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意。當先鴻霞對他曉之以民族大義,動之以兄弟之情,希望他幫忙除掉石友三後。史大川欣然同意。
他也改變了先鴻霞的處境,增強了內應的力量,史大川提出在十公館內動手要考慮得很多,即使得手也很難成功撤退。所以最好能遇到他們兩個人同時和石友三外出的時候,但是有一個缺點是太被動,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如果勉強制造機會,很有可能露出破綻。他們想來想去,想到了利用石友三的廚子給他下毒。王文把二人的想法上報給陳恭澍。
陳恭澍想起原天津站站長曾經給過他一小瓶毒藥,雖然已儲存四五個月之久,但估計沒有時效,由槍殺改為毒殺的提議是可以實現的,所以他趕緊把毒藥交給先鴻霞。這天,前來接頭的先鴻霞告訴王文,老褚已經答應在飯菜裡頭動手腳。
王文把毒藥交給了先鴻霞,並且反覆向他叮囑了三遍,第一,這種藥有劇毒,注射到貓狗身上,三十秒鐘就能見效,人吃下去兩三分鐘就可致死。所以要慎用,只殺石友三,不能殃及無辜。
第二,這種毒藥只能使用一次,使用過的瓶子一定要處理掉,不能夠有任何痕跡。第三,這種毒藥稍微帶一點兒杏仁味,最好把它摻雜到帶有杏仁口味的菜餚裡,可以做到天衣無縫。交代完之後,王文就匆匆離開了。
1934年12月18日,先鴻霞把毒藥偷偷地塞給剛剛買菜回來的老褚。老褚告訴他說,跟杏仁有關的菜石友三今天都沒點,但是如果今天合適的話,他就在今天下毒。
當晚十點,老褚把摻了毒藥的火鍋端上了飯桌,由於沒有經驗,老褚非常緊張,手也一直髮抖,湯水灑了出來,這下引起了石友三的警覺,他死死地盯住老褚,發現老褚不敢看他,鼻尖和額頭上全是汗。
所以石友三大喝一聲,老褚一下子倒在地上。石友三拔出槍踩住老褚,舀起一勺火鍋湯逼他喝下去。老褚死命地掙脫,石友三知道老褚一定是受人指使下的毒。石友三叫了五個侍衛進來,其中就有先鴻霞和史大川,老褚不敢正眼看先鴻霞,迅速地低下了頭。
先鴻霞擔心老褚出賣自己,下意識地伸手摸了一下槍,這個動作被賀來之發覺了,他把先鴻霞打倒在地,讓史大川奪下了先鴻霞的槍,石友三見狀,放開了老褚,拿槍指著先鴻霞,史大川沒有和老褚接觸過,所以沒有暴露的風險,他只好同賀參謀把先鴻霞綁了起來,拖了出去。
石友三讓人把他們押送到日本憲兵隊。他們兩個人被帶進日本憲兵隊之後,就再也沒有出來過。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受舉國抗日的戰爭形勢所逼,躲過一劫的石友三,又帶領著部隊迴歸,參加抗戰,被編為國民軍第六十九軍。
蔣介石想利用石友三的部隊襲擊我黨。當時石友三多次攻擊我軍根據地,殺害抗日的同胞,還活埋一些思想進步的人士。
1940年石友三攻擊我軍失敗了,又再次和日方勾結。然後決定在1941年初公開投日反蔣。再次叛變的石友三立即遭到了懲罰。1940年12月9日登出的一則新聞。內容是石友三被殺掉了。那麼石友三究竟是如何被殺掉的?又是由誰來操作的。
1940年初,石友三投敵的風聲越刮越緊,當時的他手握重兵,而且在很大一片區域內有勢力,如果石友三投奔日軍成功,那麼蔣介石必將受到重大的損失。蔣介石立即找來衛立煌,要求他務必趕來。
1941年元旦之前,解決掉石友三。衛立煌本打算調虎離山,先下令把石友三調到河南省工作,然後再等待機會,沒想到石友三違抗命令,他既不離開他的部隊,也不離開日本人的勢力範圍。
這一下,衛立煌只能想別的辦法,他想到了一個人,高樹勳,七七事變後,高樹勳被編為第十軍團第八軍。是石友三的部下。
雖然高樹勳和石友三是結義兄弟,但是高樹勳和他卻有所不同,他是一位真正的愛國將領。高樹勳早在1931年就參加了一些抗日活動,在張北地區與日軍浴血奮戰,還被稱為飛虎將軍。
1940年,石右三已經準備投靠日軍,發現積極抗日的高樹勳成了他最大的絆腳石。石友三很多次都想拉高樹勳下手,但是高樹勳的態度非常明確。之後,石友三又想到了一個辦法。
1940年秋,石友三命令高樹勳,讓他帶領部隊向河南濮陽靠攏。並說,如果途中遇到日軍的飛機,就用紅布在地上鋪出一個土字,這樣就可以免遭襲擊。
其實高樹勳早就見過這種陣法,但當時他沒有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原來,這是石友三和日軍早就商定好的暗號。接到電報之後,高樹勳明白了,石友三早就已經投靠日軍了。
於是高樹勳違抗了石友三的電令,堅持按兵不動,石友三見他不肯聽令,終於起了殺心,石友三又想出來一個辦法,他派人給高樹勳送去請柬,請他參加自己的婚禮。
高樹勳覺得他不會在大喜的日子下手,於是不顧別人的勸阻,帶著四個護兵就去了,石友三趕緊吩咐屬下做準備,同時派一位師長出去迎接。這位師長和高樹勳都曾是老西北軍將領,兩個人私交很好,這位師長叫張雨亭。
見面後,張雨亭壓低聲音跟他說,風這麼大,你來幹嘛,快點離開。聽了這話,高樹勳很驚訝。立即命令自己的衛兵將所帶的喜錢灑在了禮堂,趁大家搶錢之際,趕緊離開了。
這件事讓高樹勳和石友三之間的矛盾激化,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於是衛立煌找到了高樹勳,命令他緝拿石友三。
高樹勳答應了,他想到了一個人,就是孫良誠。孫良誠是馮玉祥西北軍的老將領,高樹勳和石友三的老上級。高樹勳以消除自己和石友三的隔閡,請孫良誠去約石友三到他的軍部面談,石友三先是拒絕了。孫良誠就使用了激將法,還說會陪他去,於是石友三就答應了。
1940年12月1日,石友三和孫良誠一起來到了高樹勳的駐地,高樹勳趕緊將他們迎進軍部客廳。進了客廳的高樹勳和石友三剛說了兩句話,從門外就衝進了一隊士兵,將石友三綁了起來,拖往事先準備好的關押地。
站在一旁的孫良誠這才明白自己被高樹勳利用了一把,急得不知道該說什麼,石友三也沒有想到高樹勳下手會這麼快,被拖出門時才明白,叫自己的隨從,而門外他的隨從早就被高樹勳拿下了。
抓住了石友三之後,高樹勳立即向上級請示該如何處置,衛立煌下令就地正法。在被關押期間,石友三給高樹勳寫了一封長信,裡面表達兩個意思,一個是要是高樹勳殺了石友三,他也不會有好下場,二是請求高樹勳放了自己。
二人畢竟是結義兄弟,而且一起打過天下。所以看到這封信的時候,高樹勳猶豫了一下,但是在民族大義和自我利益以及自我情感的抉擇中,高樹勳還是選擇殺了石友三。
1940年12月2日,高樹勳的衛隊長敲開了石友三的門,石友三一走出門,門後就閃出一個大個子黑影,用一條粗麻繩從背後勒住石友三,然後將石友三整個背了起來,快步向前跑去。
過去這種殺人的方法又叫背白狼,在這種套路里,如果越是掙扎,死得越快。高樹勳就是看準了石友三個子矮,所以最後決定用這種方法除掉他。
隨後,高樹勳又用西北軍人慣用的手法活埋,將石友三殺死。用這種處置方法,是因為它既不用棺材,也不會留下痕跡,還不佔地方,更重要的是,這是石友三以前迫害人經常使用的方式。
最終,這條可恥的變色龍被活活地埋在黃河邊,成了孤魂野鬼,遺臭萬年。本期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的朋友們可以點贊收藏加個關注,並在評論區留言,期待我們帶來更多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