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篇先問大家幾個問題——注意,回答問題的時候,不需要考慮你怎麼做,只需要告訴我你認為的正確答案就好。
怎麼才能走出失戀,放下一個人?
怎麼克服拖延症?
怎麼減肥成功?
答案分別是:
不聯絡,不主動想,時間長了自然就放下了。
萬事開頭難,別想那麼多立刻著手做。
少吃多動,製造熱量缺口。
我相信即使剛才看到問題的時候,你腦海中沒有立刻浮現出答案,看到我寫的這些,你也一定不會陌生。
這就是以上問題的標準答案,你去任何網站搜尋,和任何專業人士討論,基本上最終都會指向這些結論。
簡單嗎?
非常簡單,三個答案加到一起都沒有50個字,理解起來也沒有任何難度。
問題是,拿著這些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我們就能順利放下前任,克服拖延症,減肥成功嗎?……
反正我不能。
這就回到了一個被討論過很多次的話題,為什麼道理都懂,而且道理明明很簡單,就是做不到?
是因為道理和方法錯了?還是因為我們懶惰或者能力不足?或者是還有什麼其他的,我們沒意識到的問題?
我要在這裡引入一個更復雜的數學概念,叫做“芝諾悖論”。
它的百度百科解釋是這樣的(看不懂沒關係,可以直接跳過):
古希臘神話中跑得最快的英雄阿基里斯和烏龜賽跑,他的速度為烏龜十倍,烏龜在前面100米跑,他在後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烏龜。
因為在競賽中,追者首先必須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當阿基里斯追到100米時,烏龜已經又向前爬了10米,於是,一個新的起點產生了;阿基里斯必須繼續追,而當他追到烏龜爬的這10米時,烏龜又已經向前爬了1米,阿基里斯只能再追向那個1米。
就這樣,烏龜會製造出無窮個起點,它總能在起點與自己之間製造出一個距不管這個距離有多小,但只要烏龜不停地奮力向前爬,阿基里斯就永遠也追不上烏龜!
作為一個對數學一竅不通的普通人,我看到這個悖論只有一個想法:
不管這套理論看上去有多複雜,多難搞,現實中它就壓根不成立。
阿基里斯想超過烏龜,根本不需要搞什麼“追上烏龜的起點”,他一步跨過去不就完事了嗎?
所以我理解的芝諾悖論更像是這樣的概念:
有些事情理論上很複雜,彎彎繞繞一大堆,其實在實際操作中非常簡單——比如這個和烏龜賽跑的情境,現實中容易到根本不需要被拎出來思考。
反過來說,還有些事情理論上非常符合邏輯,還很簡單,但實際上我們就是做不到——比如前面提到的,減肥,克服拖延症,忘記一個人。
我們很多時候不明白,為什麼道理都懂,方法也很簡單,但就是做不到,這種感覺讓我們無比困惑和挫敗,但會不會存在一種可能是,很多理論和實踐之間本來就存在類似於芝諾悖論這樣的,幾乎無法逾越的鴻溝?
既然這個世界上存在和烏龜賽跑這種“理論模型很複雜,近乎無解,但實際操作中輕而易舉”的事情,那麼就一定也存在很多事情,方法很簡單,做起來比登天還難。
另外我還想再澄清一個概念:
什麼是“簡單”?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黑板上寫著“1+1=2”,我們會覺得簡單,寫一元二次方程,我們就下意識地覺得它相對不太簡單了。
前者非常單一,筆畫少,你甚至可以死記硬背就把答案背下來,一元二次方程除了數字還有字母,除了字母還有右上角的數字……
看著已經在暈了。
一元二次方程不夠簡單,它更“複雜”。
可是稍有數學常識的同學都知道,要解釋一元二次方程反而沒那麼難,初中文化水平都能聽懂,可是真的要解釋為什麼“1+1=2”,這就是能讓無數數學家頭禿的終極命題了。
數學家反而會覺得,搞清楚一元二次方程更簡單,而搞清楚1+1=2,很“困難”。
你會發現在這裡,“簡單”其實有兩個反義詞,一個是“複雜”,一個是“困難”。
複雜,是看起來字多,步驟繁瑣,很麻煩。
困難,是操作難度太大,辦不到。
那我們說回之前的話題,忘記一個人就是不聯絡,不去想,交給時間,這個方法簡單嗎?
理論上說,它不復雜——簡潔明瞭,很好懂。
但實操上,它極其困難——你做不到。
同理,克服拖延症和減肥的方法也是一樣,不復雜,但困難。
這也就是那個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很多道理那麼簡單,我們一想就懂,卻偏偏做不到?
因為這些道理的共性往往都是,理解起來不復雜,操作起來十分困難。
那麼,這個結論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
首先,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感覺自己明明知道了,也理解了方法,卻死活做不下去的時候,可以試著想一下,我們是不是陷入了芝諾悖論?
這個看起來簡單的方法,是真的“不難”,還是僅僅“不復雜”?
要知道,在實際生活當中,如果以解決真實問題為導向,我們需要的不是“不復雜”的方法,而是“不困難”的。
如果一個方法僅僅是看起來不復雜,其實困難重重,那麼你做不到絕不是你的能力或者態度問題,而是你還沒有找到那個最好的方法。
於是最後一個問題來了:
所以到底怎麼去找不困難的方法呢?
我提供一個思路供大家參考:
我們通常覺得一件事太難了,是因為這件事的阻礙遠超我們當下的能力。
比如你每天熬夜到凌晨三點,要求你立刻做到晚上十點睡早上六點起,這換成誰都會覺得難。
或者你本來是個很粘人的女生,和男朋友談了四五年戀愛,每天都要找他聊天,現在你失戀了,要求你一夜之間徹底放下他,以後再也不能想起他了,這也非常難。
想讓它變得“不難”,就把這個阻礙拆分,直到它足夠小,能匹配上我們當下的能力。
從凌晨三點睡立刻變成晚上十點睡,很難。
但從凌晨三點睡變成凌晨兩點五十睡,還難嗎?
就還好吧,一般人都能做到。
當你適應了兩點五十睡,再變成兩點四十睡,你也不會覺得有多難——那麼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許你就真的能比較容易地達到“早睡早起”的狀態了。
忘記一個人的思路也一樣,要求你立刻把這個人從腦子裡抹掉,再也不許想,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失憶。
但你可以做到,每天都讓這個人在你的生活中,你的腦海中的佔比變小一點點。
你今天想了他十次,明天能不能做到只想九次?你今天想到他的時候痛不欲生恨不得跟他同歸於盡,明天能不能做到心情稍微平靜一點?
每天“放下”他一點點,那總有一天,這個人在你的世界裡佔比會無限變小,趨近於街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那就是你把他放下的一天。
同理,克服拖延症和減肥也適用於這個方法,大家可以自行舉一反三試試看。
或許有些同學聽到這裡會覺得,這也太麻煩了吧?如果是這樣,那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我的目標,早睡早起/減肥成功/克服拖延症/走出失戀啊?
沒錯,不困難的方法往往看起來好像更復雜一點,我們既然不想讓自己太辛苦,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交換。
但兩相比較,也許這才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簡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