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17日早上,新疆羅布泊地區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雲,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引爆。這顆氫彈威力巨大,TNT當量達到300萬噸。訊息傳出,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這一事件被載入史冊,但很少有人關注到,當時的氫彈還沒有太高的實戰價值。
我國首顆氫彈是由轟-6甲飛機空投後引爆的,在實戰中,由於效能原因轟-6甲飛機很容易受到敵方防空系統攔截,難以到達敵方核心區域投彈。
有了子彈卻沒有槍,如何化解這種尷尬的局面?當時提出了兩套方案:一是繼續研製小型化、輕量化的彈頭。二是尋找更適合實戰投擲氫彈的飛機作為發射載具。
我國已經成功引爆過氫彈,在小型化、輕量化的道路上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不久後就研製出代號“狂飆一號”的小型氫彈,這是中國首顆實戰氫彈。
接下來便要解決運載飛機的問題。
國防科委二機部核工業九院的研究人員經過調查論證,最終選定強-5強擊機作為投彈載具。這是由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超音速強擊機,效能良好,可以進行超低空飛行,以躲避敵方雷達,有較強的突破能力。
為便於實戰,研究人員對飛機進行了一些改進。將原來的彈倉取消,在飛機腹部設計了一個凹槽,讓氫彈半埋式掛裝在飛機上。同時還將燃油攜帶量增加到3715升,以增加飛機航程。改進後,飛機更名為強-5甲。
飛機確定後,下一步就是尋找飛行員。投彈是整個試驗中的關鍵一環,而飛行員又是關鍵中的關鍵,對於飛行員的挑選自然是慎之又慎。此時空軍方面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人——楊國祥。
然而楊國祥在駕駛飛機進行最終的投彈試驗時卻出現了意外,接連採取三套投彈方案都未能將氫彈投出去。此時飛機燃油也即將耗盡,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帶彈著落的先例,況且失控後的氫彈也存在著極大的風險。
楊國祥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會讓空軍選擇他作為試飛員?在投彈失敗後,他又是如何處理這次險情的?
楊國祥於1929年10月出生在雲南玉溪一個彝族貧困家庭,祖祖輩輩都沒有讀書識字的人。楊國祥的父親曾到箇舊錫礦當過8年包身工,他深刻感受到不讀書識字在社會上真是寸步難行,便下定決定要讓兒子去讀書。
那時候附近幾個村莊聯合建了一所小學,楊國祥每天去讀書要走10來里路,最後一個村的夥伴只有他一個人堅持了下來。
1944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國民黨軍隊到處在徵糧,抓丁。楊國祥的哥哥害怕被抓便逃了出去,鄉公所的人卻把楊國祥和他父親抓去關了起來。直到一個星期後楊國祥才被放出來,而他的父親直到抗戰勝利後才被釋放。
由於父親被抓,家裡失去了支柱,楊國祥也只能輟學回家務農。沒想到1947年,國民黨軍隊又來抓丁。這一次楊國祥的哥哥逃出去幫馬幫趕馬,不久後軍紀敗壞的國民黨軍隊搶了馬幫,把哥哥打死在元江縣。
楊國祥也四處躲藏,後來在表哥的介紹下,考入峨山中學唸書,既可以躲避抓丁,又能學些知識。
峨山中學是一所由地下黨領導的學校,楊國祥在這裡接觸到進步思想,並加入中共領導的外圍組織“雲南民主青年同盟”,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決定組建空軍部隊,並在全國範圍內選拔飛行員。玉溪軍分割槽在上千名指戰員中,選出6名符合條件的戰士。他們經過一系列考核和體檢,最後只有楊國祥一人合格,被送到牡丹江航校學習飛行。
楊國祥
學習飛行對於楊國祥來說並非易事。當時航校的飛行教練大多是日軍投降人員,語言不通。加上楊國祥只有初中文化,那些複雜的數學、物理、化學知識,飛機上各種複雜的儀器表盤,讓楊國祥感到非常吃力。
好在楊國祥天資聰穎,學習又非常刻苦。他經常和日本教官交流,想盡一切辦法學習日語,實在弄不懂的就用手勢表達。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語言溝通上已經沒有太大障礙。
經過11個月的艱苦學習,楊國祥掌握了4個機型的飛行技術,併成為同期裡第一個放單飛的學員。
1951年,楊國祥從航校畢業,編入志願軍空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1956年的全軍大比武活動中,楊國祥先後獲得空軍師、軍、軍區、全國第一名的成績,被媒體譽為“彝族之鷹”。
建國起初,飛機主要靠從外國進口,常常會被“卡脖子”。尤其是中蘇交惡以後,1959年蘇聯背信棄義,撤走了專家。赫魯曉夫甚至叫囂道:“三個月,讓中國空軍變成陸軍。”
因為當時飛機的零配件甚至連油料都依賴蘇聯,赫魯曉夫認為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的飛機會變成一堆破銅爛鐵。然而,他低估了中國人的決心和智慧。
中國決心研製自己的超音速戰鬥機。毛主席提出:“在空軍建設上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要走自己的路。不能光靠外國來建設自己的空軍。”強-5強擊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一款新型飛機從設計到裝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試飛。只有在試飛過程中不斷髮現飛機的缺點並加以改進,才能讓飛機不斷完善,運用於實戰。
但試飛是一項風險極高的工作,一旦出錯,很有可能機毀人亡。當時中國還沒有專門的試飛員,在挑選第一批試飛員時,中央提出了三大條件:
一、必須具備高度責任感和開拓進取的事業心;
二、必須具備沉著、勇敢的心理素質和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
三、必須具備豐富的飛行經驗和超高的理論水平。
按照這些標準,上級最終鎖定已經擔任飛行副團長的楊國祥,由他帶領幾名人員組成了試飛組。
中國沒有先進的試飛裝備,飛行員也沒有任何試飛經驗,可以說每分每秒都處在危險之中。這考驗著每個飛行員的犧牲精神以及對黨和人民的忠誠。
一次,楊國祥駕駛飛機回到地面,地勤人員檢查時發現腹鯺蒙皮已經撕裂,有的柳釘也已經脫落,再用放大鏡一檢查,發現發動機前方的十字鋼架也出現了裂紋。大家不禁為楊國祥捏了一把冷汗,而他卻安慰大家說:“試飛過程就是要發現問題,怕風險就搞不了現代化。”
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楊國祥飛行了數百次,排除了諸多風險,對飛機的效能和優缺點進行了總結,並向空軍提出了試飛報告。
在討論這份試飛報告時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認為強-5效能太差,不適合實戰,不要再花時間搞下去了。另一種認為,我們自己不搞飛機,外國人又不給我們飛機,那還叫什麼空軍?現在既然能飛就趕快裝備,不要再花時間去改。
而楊國祥卻堅持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強-5飛機基本效能是好的,不能輕易否定。但目前還有一些問題,不適合實戰,必須要進行改進。研製飛機是為了打仗,必須要對國家負責,對戰爭負責。
楊國祥還在會上提出自己的改進意見,最終經過討論,空軍黨委同意了楊國祥的意見,並任命他為試飛改進領導小組組長。
在楊國祥的帶領下,試飛改進小組研究查詢導致飛機存在問題的原因,並透過試飛驗證改進成果。經過反覆的改進和試飛,前前後後經歷了5年時間,強-5強擊機才最終定型投產,裝備到空軍部隊。
正是由於楊國祥對強-5強擊機的效能瞭如指掌,並且有豐富的飛行經驗,他才被一致認為是參加投擲氫彈的最佳人選。
楊國祥駕駛改進後的強-5甲飛機試飛了10多天後發現,雖然飛機安全性很好,但沒有裝備投彈瞄準裝置,投彈準度極差。經過研究後,只能改用俯衝式投彈方法。但經過試驗後發現,這種方法雖然投彈準度大幅度提升,飛機卻沒有足夠的撤離時間,無法運用於實戰。
最後楊國祥根據自己多年飛行經驗,大膽地提出低空、高速、上仰甩投的方法。
即飛機以超低空、大速度飛行,到預定位置後,將飛機拉高至45°仰飛,同時將氫彈投出,使其受慣性作用再上升一段距離後,呈拋物線狀朝前飛向目標。
飛機投彈後迅速拉高,進行180度翻轉,隨後飛離戰場。這種投彈方式能給飛機撤離戰場留下充足的時間。
投彈方式
隨後,楊國祥經過180次試投訓練,先後投擲了150枚與氫彈完全相同的模型,又投擲了3枚遙測彈,最終能將著彈點控制在離靶心12米的範圍內。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準度,要知道從飛機上以拋物線方式投彈,哪怕遲一秒或者早一秒都可能出現上百米的偏差。
對於這次投彈試驗周總理非常重視,他親自聽取了彙報,並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彈投不出去怎麼辦?”
時任空軍工程部外場部部長張開帙彙報表示:“飛機準備了三條投彈線路,即正常投彈、應急投彈、超應急投彈,還在推脫裝置上安裝了兩個燃爆管,把彈投出去是沒有問題的。”
周總理還是不放心,又問道:“萬一投不出怎麼辦?”
張開帙表示,萬一投不出還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是飛行員在預定地區跳傘,讓飛機摔在安全投彈區。另一個是突破禁律讓飛行員帶彈著陸。”
但是帶彈著陸是非常危險的,別說氫彈,就是平當時訓練的普通彈也不允許帶彈著陸。而且氫彈是採取半埋式掛在飛機腹部,降落時離地面非常低,一旦發生脫離,後果不堪設想。
針對這種情況,張開帙又接著說:“這非常考驗飛行員的技術和心態,同時我們還設定了一套鎖死裝置,一旦投彈失敗能重新把氫彈勾住。”
這時周總理才滿意地說:“只有我們準備好了‘萬一’,出現情況才不會措手不及。”
經過精心的準備,1971年12月30日12時20分,隨著師長宋佔元一聲令下,楊國祥駕駛飛機起飛,爬到3000米高度。隨後又按照程式逐漸下降到500米,將速度增大到900公里,朝羅布泊核試驗場飛去。
當飛到離靶標9公里處,指揮中心發出投彈命令,楊國祥激動地拉起駕駛杆,飛機慢慢抬至45°。此時楊國祥用力按下投彈電鈕,並迅速調轉機頭往回飛。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此時投彈裝置沒有任何反應,萬里長空一片寂靜。楊國祥立即檢查了所有電門開關,並確認了操作沒有任何錯誤。於是急忙向指揮部報告:“天山,天山!2178沒有投下,請求應急投!”
地面傳來指令:“同意應急投!”
楊國祥又重新校正航線,按預定程式進行應急投,結果還是未能將氫彈投出去。再次向地面彙報後,楊國祥又啟動了超應急投彈程式,然而氫彈還在飛機裡。
再一看錶盤,此時飛機油料即將耗盡,不允許再次進行投彈嘗試。怎麼辦?楊國祥腦袋裡面閃過了三套方案:
首先是跳傘,這對楊國祥來說是最安全的方案。但是跳傘後飛機失去控制,誰也不能保證它會飛向哪裡。這對周邊的人員和設施都是極大的威脅。
其次是駕機衝向安全投彈區的沙漠。但這樣一來科學家們耗費的心血將蕩然無存,既無法收集相關資料,也不能弄清投不出去的原因。而且試驗失敗,國家在國際上的威望也將受到損害。
最後是帶彈著陸。這是一顆能摧毀一座中型城市的氫彈,雖然有鎖死裝置控制氫彈,但在連續投彈失敗的情況下,誰也無法保證鎖死裝置一定生效。正如前文所述,一旦氫彈脫落後果不堪設想。
楊國祥最終還是決定帶彈著陸,他認為只要發揮自己的技術,輕輕著落,減少震動,很大可能會避免爆炸。
楊國祥將自己的想法彙報給地面指揮部,此時指揮部也緊急向在北京指揮部坐鎮指揮的周總理進行請示。
周總理說:“讓飛行員儘量把彈投出去,實在不行就跳傘。”
指揮部回覆說:“已經嘗試了三套預案,均無法投彈。”
周總理果斷回覆:“下令飛行員跳傘。”
指揮部說:“跳傘後果難以控制,飛行員請求帶彈著陸。”
周總理說:“我們應該相信飛行員的處置能力,為預防萬一,全部人員撤入地道。”
此時,師長宋佔元仍堅持在塔臺上指揮,他有豐富的指揮經驗,處置過二十多次突發情況。他向飛行員呼叫:“楊國祥,你要沉著、冷靜,再檢查一下掛鉤是否鎖死,一定要保證一次落地成功。”
楊國祥堅定地回答:“請首長放心,只要我還在就一定把氫彈帶回去。如果帶不回去,我一定在沙漠裡處理,絕不做對不起黨和人民的事。”
楊國祥駕駛飛機按規定航線返航,在機場上空緩慢下降,他認真地操作著每一個著陸動作,此時不允許出現哪怕一點點差錯。在飛機距離地面6米時,他緩慢地向後拉桿,使飛機頭部輕微仰起。
這時飛機下降速度減慢,在距離地面1米時開始平飄,最終飛機緩慢地降落在地面。楊國祥放出阻力傘,使飛機剎住車。氫彈沒有爆炸,楊國祥和在基地的指揮員都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事後查明,投彈未能成功的原因是推脫裝置的薄膜破裂,導致線路短路,使燃爆彈不能工作。所以任憑飛行員怎麼操作,氫彈都投不出去。這個問題很快就被工廠修復。
這次投彈失敗讓科研人員心理壓力非常大,如果萬一再出現差錯,就無法向中央和全國人民交代。因此在改進投彈裝置後是否仍按原計劃再次進行投彈試驗出現了較大爭論,這時有人提議還是聽聽飛行員楊國祥的意見。
楊國祥被叫到司令部,他對首長說:“科學試驗總有成功和失敗,現在失敗原因已經找到,而且進行了改進,我認為完全可以進行下一次試驗。”
1972年1月7日,楊國祥再次駕駛飛機進行投彈試驗。當他按下投彈按鈕後,飛機出現劇烈震動。接著羅布泊大地響起巨大的轟鳴聲,一柱蘑菇雲迅速升起。第一顆實戰氫彈終於爆炸成功。事後楊國祥被記一等功。
1979年,楊國祥代理師長指揮部隊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次年調任昆明空軍副參謀長,直到1984年離休。
楊國祥帶領團隊主持強-5強擊機改進,又成功投下第一顆實戰氫彈,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在當時這些都是國家核心機密,按照保密規定,所有參與人員看到的、聽到的只能“看在眼睛裡,記在腦子裡,爛在肚子裡,帶進棺材裡。”
直到這些資訊解密前,楊國祥始終未對任何人提及他的經歷。不僅不能說,為了保密國家也未能給予楊國祥任何英雄稱號。有人問:“你做過那麼大的貢獻,卻沒有得到什麼稱號,是不是有些委屈?”
楊國祥說:“那時候大家都是為國家無私貢獻,為國爭光,不僅僅是我個人,這背後還有成千上萬人同樣在默默無聞地工作。我們完成了這個任務,沒有辜負黨的培養和中央領導人的期望,已經感到非常自豪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當年國家那些巨大科技成就,每一項都來之不易。這背後不僅包含了大量科研人員的心血,而且他們還承擔著極大的風險。出現一點差錯,就有可能導致難以承受的後果。他們正是憑藉著刻苦鑽研和不怕犧牲的精神,才完成了一項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喜歡本文的朋友麻煩點個關注@溫度歷史以免錯過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感謝大家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