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覬覦中國東北已久的日本人,自行炸燬南滿鐵路鐵軌,而後嫁禍於中國軍隊,自此揭開了14年侵華戰爭的序幕。
在這場事變中,遭受衝擊最大的當屬3000萬東北百姓。
此外,東北軍自此干戈寥落,踏上了背井離鄉的征途。
(一)心繫革命,棄暗投明
彼時,張學良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未選擇抵抗,而是將整個東北拱手讓給了侵略者。
好在他知錯能改,用雙十二事變彌補了自己的過失,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也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推波助瀾。
這場西安事變,除了共產黨人與張學良的雙向努力外,張學良那些同情革命的部下,也是功不可沒,而萬毅正是其中之一。
萬毅出生於遼寧的一個滿族家庭,從軍後前往張學良副官處擔任少尉副官,而後又進入東北講武堂學習。
畢業時,是同期生中的狀元,張學良當即賞賜一把指揮刀和一塊懷錶。
他深得張學良的信賴與賞識,不到30歲就成了東北軍中的團長。
九一八事變後,跟隨張學良出關,自此,家鄉就成了他永遠無法忘懷的執念。
在西安事變中,萬毅身先士卒,為促成此事立下了汗馬之功。
其後,在1938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在國民黨軍中從事抗日活動。
抗戰時期的萬毅歷經波瀾,一面要應付國民黨和奉軍內部的黨爭,一面還要抵抗日本侵略者。
在此期間,他九死一生,既在戰場上浴血奮戰,又被投入過大獄,蔣介石還曾親自下令將其處以極刑。
好在每次都有驚無險,萬毅終於在1944年正大光明的改旗易幟,將自己的新111師,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9年1月萬毅接到命令,去往西柏坡參加第七屆二中全會。
這次會議,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緊張,因為他即將見到偉人毛主席。
對於毛主席的大名,萬毅是如雷貫耳,他學習毛主席思想,接受毛主席指令,響應毛主席號召,也正是毛主席的魅力,才讓他一直心繫中國共產黨。
遺憾的是,他此前從未親眼見過毛主席。
在第一次見毛主席之前,萬毅很是忐忑,他不知道自己這個舊軍隊裡出來的人,能否得到毛主席認可。
懷著緊張的心情,萬毅來到了西柏坡。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個領導人竟然如此和藹,令萬毅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
毛主席悉心的關懷萬毅,這一路上舟車勞頓,而後幽默地說:“萬毅同志,你說百家姓裡,除了姓伍的,姓陸的,姓千的,姓萬的之外,還有什麼姓與數字有聯絡呀?你姓萬,是不是在這方面有所研究啊?”
此話一出,當即引來了鬨堂大笑。
原本還非常拘謹的萬毅,這一下就變得放鬆起來。
萬毅回答道:“不知道,數字姓氏,主席講的,我還是頭一次聽說,過去從沒有作這方面的考證。”
跟過張家父子也見過蔣介石的他,認為那些“大領導”都是不苟言笑,上下級等級森嚴。
本以為毛主席也是如此,未曾料想,氣氛竟然如此的活躍。
慢慢地,萬毅開始適應了西柏坡的生活。
他在這裡學習、開會、認識朋友、結識同志,也對毛主席有了種莫名的親近感。
會議召開期間,眾人一般都是去往小食堂吃飯,只要湊夠了十個人,就能開一桌。
某次,萬毅因為去得晚了一些,放眼望去,所有的桌子上都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
定睛一看,毛主席身邊還有個空位。
萬毅徑直走了過去,在毛主席身邊擠了擠,就坐下吃飯。
而毛主席則挪了一挪,好給萬毅留出足夠的位置。
毛主席吃著碗裡的麵條,看著一旁的萬毅,又和他開起了玩笑。
毛主席邊吃麵條,邊笑著說:“萬毅同志,你可真是張作霖的‘餘孽’呀。”
張作霖出身草莽,身上帶著一股“匪氣”,而萬毅曾任職於其麾下,他擠到桌子裡也帶著那麼一股子“匪氣”。
萬毅回答道:“主席,我不能算是張作霖的‘餘孽’,張作霖的‘餘孽’應該是張學思。”
張學思是張作霖的四公子,他在1938年就到了延安,加入了革命隊伍。
所謂“餘孽”,也是玩笑之意。
想起好久都沒有張學思的訊息,毛主席問萬毅道:“張學思現在在什麼地方?”
萬毅回答:“張學思現在在遼寧省當主席,還是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毛主席說:“那還不錯嘛!”
萬毅說:“張學思曾對我講過,他是學軍事的,現在乾的不是他學的那一套,希望能到部隊工作。不過,這也可能是他個人謙虛。”
毛主席說:“好哇,那就回到部隊來幹,那容易。”
就這樣,萬毅享受了一頓“特別”的餐飯。
在西柏坡的那些日子裡,萬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革命隊伍的溫暖。
(二)平易近人,如沐春風
萬毅不知道的是,“張作霖的餘孽”張學思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時,和自己是一樣的激動。
這位張家四公子,走上了一條與長兄完全不同的道路。
1938年,張學思化名,一路輾轉,自漢口來到了延安。
此前,他也是久聞毛主席大名,奈何未得相見。
這次見面,既緊張而又激動。
當他見到毛主席時,很是詫然。
自幼養尊處優的張學思不能相信,眼前這個一身灰色舊棉服、四處打著補丁、操著湖南口音的人,竟然是共產黨的領導人,這完全顛覆了他對領導者的認知。
毛主席很是客氣,連忙請張學思落座。
張學思在一臉驚愕中,坐在了那張舊板凳上。
毛主席很是熱情,他問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是不是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
張學思回答自己正是張學良的胞弟,不過已經改名為張昉。
在這一問一答中,張學思對眼前這個如父兄般的長輩產生了極大的信任感。
毛主席也將他視作孩子一般,問道:“你覺得如何?習慣這裡的生活嗎?要不要錢花?”
張學思頓時覺得很不好意思:“主席,您可別當我是小孩子”。
此言一出,毛主席馬上哈哈大笑起來。
他對這個年輕人關懷備至,頗帶些疼愛地說:“你是張家的四公子,以前那麼優渥,我怕你到這山溝溝裡受不了喲!”
張學思馬上表示,其他戰友們能忍受惡劣的條件,自己也不在話下,自己並不比別人差。
說到這裡,張學思難免感慨起來。
在他看來,革命根據地是一個自由的地方,是自己學習和戰鬥的地方。
儘管原先在東北,可以盡情享樂,卻像一個囚牢,只能追求享樂,而沒有其它的自由。
在他眼裡,延安就是最好的大學。
聽聞此言,毛主席很是欣慰,也應了張學思的意願,允許他進入抗大學習。
(三)金戈鐵馬,氣勢如虹
這些原東北軍將領,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回到家鄉,可實現的人少之又少,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萬毅做到了,張學思也做到了。
1945年8月10日,萬毅接到了他夢寐以求的一道命令。
朱德總司令指示道:“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萬毅終於踏上了闊別已久的故土,望著昔日風光無限的大帥府,萬毅感慨萬千。
他暗自發誓,一定要清除國民黨反動派,還東北大地以安寧。
此時的萬毅乃第七縱隊司令員,他緊鑼密鼓地部署著軍隊往吉林方向進發。
萬毅手下的戰士們,大都以東北人為主。什麼數九寒天,寒冬臘月,對他們而言輕而易舉。
何況他們熟悉地形,也有保衛疆土的強烈意識,每次戰鬥都表現得勇猛異常。
萬毅所部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就打通了瀋陽到長春的交通線。
在後來的四平之戰中,萬毅率軍一鼓作氣,在不到一天的時間裡,斬殺了幾千名敵軍,一舉攻佔所謂的“遼北省政府”。
接著,杜聿明調集重軍圍堵四平,欲置萬毅等人於死地。
這是東北戰場上我軍的第一場陣地防禦戰,萬毅憑藉著英勇的氣魄和堅定的決心,硬生生地擊潰了杜聿明的多次衝鋒。
就連美聯社都感嘆:“杜聿明不得不承認四平街一帶之共軍將軍 風采依然,力量其可怕處,出乎吾人意料。”
而張學思後來也曾長期主政遼寧,先是省政府主席,接著又是遼寧軍區司令,再然後是東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兼遼東辦事處。
不論是萬毅還是張學思,他們能及時的投身革命,做出正確選擇,除了被我黨的革命理念和革命精神所吸引外,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毛主席的個人魅力。
在毛主席的麾下,他們感覺精神煥發,也都為新中國的成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