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對於精銳軍一詞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國軍的13大美械軍,以及它們裡面以整編74師為首的五大主力。不得不承認在1946年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美械部隊對剛從游擊戰走出來的我軍,確實是降維打擊,當初廖耀湘新6軍一個師就能阻擋4野1個縱隊。
但到了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大隊長武器越送越多,我軍在裝備上已經逐漸趕上國軍,特別是3野和4野。甚至於毫不誇張地說,當時入關之後準備南下的4野一個普通軍,在裝備上,都能趕得上國軍所謂的“五大主力”。
因此本期,就和雨田君一起來看一下,入關後的4野一個軍在裝備上,憑什麼可以單挑國軍一個“國軍五大主力軍”……
國軍五大主力裝備
作為國軍美械13大金剛之一,這五大主力可是當時美械軍的第一梯隊,第2、13和54等軍雖然也是美械,但和這5大主力相比,還是要差上一個量級。以1946年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標準來看,國軍五大主力一個軍的戰鬥力,當時日軍1個師團還要強不少。
比如當時的整編74師(御林軍),1946年6月在漣水戰役之前,張靈甫的整編74師人員一共是30000人,下轄3旅6團(不含補充團),在重武器裝備方面,整編74師一共有1個軍屬榴彈炮營,含105口徑mm美製榴彈炮12門(這個是配屬給74師的,並不在編制內,但因為一直跟隨作戰,暫且將其歸納到裡面)。3個旅屬山炮營含美製75mm口徑山炮36門。37毫米戰防炮34門,中口徑迫擊炮51門,小口徑60mm迫擊炮220門。在輕武器方面,有美製水冷重機槍180挺,輕機槍900挺,衝鋒槍3000支,步槍15000支。
再比如當時最精銳的新1軍,整個新一軍並未參與整編,人數為35000人。
下轄3個師,在裝備上新1軍要比整編74師要好上一點, 軍下面同樣是下轄1個105mm榴彈炮營(12門),但在師一級的重炮上,當時新1軍的核心戰力新編38師下轄的是2個的師屬山炮營(24門),其他兩個師則是1個營(12門),也就是說在身管重炮上,新1軍就有60門左右。在其他槍械方面差距不大,但60迫擊炮新1軍卻達到了驚人的400門左右。
透過從上面美械軍(5大主力)的對比上不難發現,當時5大主力都標配有1個軍屬105mm榴彈炮營(實際上整編74和11師是沒有的), 以及3-5個師屬山炮營(36-54門左右,以及60-80門的迫擊炮和200門以上的60炮,而且輕機槍裝備到班,重機槍一個營下轄6-8挺左右。
因此從這個維度來看,二戰日軍一個師團,在五大主力面前還是要弱上不少的。
4野步兵軍的蛻變
那麼瞭解到國軍五大主力的裝備和戰鬥力之後,再來看看4野步兵軍(縱隊)當時的狀況。和國軍五大主力相比,4野的步兵軍(縱隊)實力和裝備發展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1946年的時候,4野部隊雖然在林總的幾次整訓之後,部隊得到了加強,但當時以4野一個縱隊戰鬥力,還是和國軍東北一個軍有很大差距,更不要說國軍中最精銳的五大主力。比如1947年的1縱(38軍)在輕武器和迫擊炮上已經和國軍整編74師差多,但在重武器上我軍迫擊炮算上60炮才不到100門,山野榴加起來30門都不到。
到了1948年遼瀋決戰的時候,4野五虎(第一梯隊)的裝備已經達到了國軍五大主力的水準。以塔山阻擊戰的4縱(41軍)來說,全軍4萬人,迫擊炮加上60炮220門,山野榴39門(要強於關內國軍18軍和第5軍)。但除了這5個縱隊,其他部隊還是要弱於國軍五大主力,比如在大虎山阻止廖耀湘的梁興初10縱(戰鬥力在4野算第二梯隊), 3個師裝備都不好,只有機槍、步槍、手榴彈。炮兵只有配屬的3個炮兵營,30多門炮(多數是迫擊炮和山炮),炮彈也嚴重不足。
故而,在遼瀋戰役期間,當時4野最強的1、2、3、4 、6縱隊的戰鬥力,已經可以和國軍5大主力旗鼓相當,但其他縱隊還是要弱於國軍五大主力。
不過到了遼瀋戰役之後,4野一共繳獲20多萬支槍(機槍、衝鋒槍和馬步槍)。4800門火炮,其中60mm以上口徑火炮的1800門,這包含389門山野榴炮,已經大中口徑迫擊炮1000門。這些裝備除了部分補充戰損外,其餘大部分被分發增強給各縱隊。
以主力的1、2、3、和6縱為例:
這幾個縱隊無論是人數或者說裝備都已經實現了對國軍五大主力的反超。比如入關之後的山野榴等重炮已經達到了74門(差不多是美械國軍的2倍),步兵炮55門。迫擊炮400門,同樣的2縱的身管炮也達到了70門、韓先楚的3縱山野榴彈一共就有83門,6縱也有68門重炮.
因為此時4野的這4個主力縱隊無論人數(5-6萬人)還是裝備,都已經是國軍五大主力的1.5-2倍,重武器差不多等同於的普通的國軍兵團。
而一些二線縱隊,如10縱山野榴也有22門,加上步兵炮也有67門,能打能搶(打掃戰場)的鐘偉12縱,居然山野榴也達到了51門,甚至還超過4、7和8等縱隊。不過整體而言,這些部隊只能是普通美械國軍的標準,接近國軍五大主力,但仍有差距(除了12縱)。
在結束三大戰役最後的平津戰役後,根據繳獲的國軍裝備和重武器,當時平津戰役全殲和改編國軍6個美械和半美械軍。而這些裝備也加強給了4野的第二和第三梯隊縱隊,進行整編為敵4野戰軍後,4野各軍也實現了對國軍五大主力的全面反超。
當時4野的編制為:
第四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13個軍、1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縱隊、2個炮兵師、1個步兵師、1個戰車師、1個騎兵師、2個整訓師及6個後勤分部和南下工作團。總兵力(不含第50軍)約88萬人。一個軍下轄4個師,比如第38軍(原第一縱隊):軍長李天佑,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梁必業。轄步兵第112師、113師、114師、151師。
而且為了加強我軍步兵在軍一級的戰鬥力,4野在1949年3月15日,發出關於炮兵建設的第5號《炮兵命令》,對於步兵軍和下屬步兵師的炮兵配屬進行了規範。
根據《命令》指示,4野的步兵軍和師屬炮兵分為甲乙兩個標準:
甲種編制:軍屬炮兵為“三三”制炮團(27門),師屬炮兵為“三四”制山炮營(12門);乙種編制:軍屬炮兵為兩營制小團(18門),師屬炮兵為“三三”制山炮營(9門)。按照上述規定,全軍12個軍48個師,有9個軍的炮兵團、21個師的山炮營實行甲種編制,其他3個軍的炮兵團和27個師的山炮營實行乙種編制。
這也就意味著4野頭等軍,如38、39、40和43等,一個軍的炮兵就達到了27門榴彈炮和野炮,48門山炮的標準,這個整編標準可是國軍五大主力的1.5倍以上。而即使是實行乙等的非主力軍也有18門榴彈炮和36門山炮,這個乙等配屬同樣也超過國軍5大主力常規的12門榴加36門山炮的標準。
炮兵強是一方面,其他輕武器我軍也得到了換裝,當初遼瀋戰役期間以日械裝備為主的我軍,在大決戰後都換上了先進的美械標準,比如美式“春田”步槍、卡賓槍和“湯姆遜”衝鋒槍,來自“加拿大”的司徒登衝鋒槍和勃然輕機槍等,這些堪稱世界一流的自動武器。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資料只是紙面資料,各軍依然在南下過程中,靠著繳獲和戰時補充在武器上仍然不斷加強。比如在1949年4野南下安陽的作戰中,當時擔任安陽攻堅的是4野最弱的42軍(第三批成立的軍)。當時朱總司令詢問總攻的42軍軍長吳瑞林,問其對攻堅安陽是否有信心。而吳瑞林也自信滿滿地說道 :
42軍作為4野南下12個軍中戰力最弱之一,尚且在重武器上這麼猛,更不要說的4野五虎了,所以就有了鍾偉12縱1個師孤軍進入青樹坪桂系包圍圈,但白崇禧糾集數倍兵力也吃不掉的他們的原因。
雨田君說
戰爭無非是此消彼長,在1946年的時候,國軍在東北號稱1個新6軍就能擊敗林總,到了遼瀋戰役時4野裝備起來,頭等縱隊的火力已經不輸新1軍和新六軍。到了入關作戰之後得到補充的4野即使是一個最弱的軍(42軍)也早就將國軍曾經的驕傲——五大主力給全面超越。
當然4野之所以這麼強大,除了要感謝後勤的同志和野司指揮訓練得當之外,更還要感謝大隊長不斷運輸和奉獻武器……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