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談到印尼你會想到什麼?或許有千島之國,或許有巴厘島,或許有美麗的度假勝地!
除了這之外,還有什麼估計說不出來的,也不好說了!
這就是印尼的現狀,一個存在感並不強的國度!
但,看過這個國度的面積和人口之後,估計很多人都會尋思,他們居然成不了強國。
因為印尼這個國家的硬實力非常不錯!
論人口,高達2.62億,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
論面積:190萬平方公里,在全世界排名第15。
如果加上海域面積316.6萬平方公里,印尼面積高達506.6萬平方公里。
除了這人口和麵積之外,印尼還有個天然優勢,那就是影響和控制馬六甲海峽的交通要道,世界上40%的海運貿易都要走馬六甲海峽,這賺個海運貿易錢也是妥妥的。
擁有如此多的人口和海陸面積,還佔據了經貿要道。
從這三個角度看,印尼都是擁有強國潛力的,不說左右世界,跟印度比一比的潛力是有的。
可惜的是,這樣軟硬體優勢不小的印尼,在國際社會完全是小透明。
就連印度都比不上,就更別提跟其他大國比了。
就算在東南亞,印尼也僅僅依靠體量優勢有點話語權,但要說領導東南亞則完全力有不逮。
一個擁有一流國家潛力的國度,卻只能在三流國家中徘徊,為何啊?
答案其實很簡單,從根源上從他們的國名上就能看出來!
這國名就是“千島之國”。
一:千島之國的悲劇性。
千島之國是印尼的別稱,事實卻也如此,印尼的島嶼多到有1.7萬多個,前幾年據說還發現了沒被發現的新島嶼,潛在領土估計還有增加的可能。
這島嶼眾多的現狀,在今日以海洋貿易為主導的時代,應該算是國家優勢。
原因無他,對外交流和貿易方便啊。
相較於悲催的沙俄,為了出海口奮鬥幾百年,印尼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是站在了時代順流處。
印尼眾多島嶼給了它漫長的海岸線和無數優質的港口,也讓印尼經濟有了發展崛起的可能。
但,這一切除了給印尼發展的契機之外,也讓印尼深受其害。
原因無他,海洋的隔閡,還有島嶼的眾多和分離,會讓國家板塊間的交流變得困難,進而讓數個大島嶼在經濟層面難以成為系統,弱化全國經濟一統,也會引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這點上,印尼相較於也是島嶼國家的英國和日本,弱勢非常明顯!
英國沒有這個難題是因為英倫雖然有三島,但最大的大不列顛島,佔據了英國八成的領土面積,這是主體島嶼足夠大。
日本雖然有四大本島,可島嶼和島嶼間的距離卻非常近。
最近的地方僅僅一公里距離,修橋造路都不是問題,只要日本人願意,游泳都能過去。
看過英國和日本,再看印尼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印尼所有的島嶼呈帶狀分佈,東西國土直線距離居然有5000多公里之遙。
這就是印尼的最大問題,島嶼和島嶼之間距離太遠了。
除了這之外,印尼的主要領土由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這五個島嶼組成,其他島嶼都是小島不說,還都分佈散落在海上,形成不了板塊。
這分佈的不均勻,還有主島和主島間的距離,讓印尼國內的交通非常不便。
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個大島距離相近,可以嘗試修建跨海大橋連線之外,其他島嶼之間的交流,都需要靠空運和海運的方式。
空運雖然快,但是成本高,海運雖然成本低,但速度慢。
左右都有弊端,都比不上陸運,可印尼發展陸運又受制於很多氣候和地理條件。
交通的不便,這就讓印尼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地緣分散不利於經濟發展。
二:帶狀國土和地緣特徵制約經濟發展。
前文說過,印尼領土板塊嚴重,特別分散不說,還無法用陸運連線,只能選擇海運和空運。
這樣的境況,還有遙遠的距離,讓印尼島嶼和島嶼間的交流,變得非常不方便。
經濟要發展,道路最重要,要不然中國也不會有:要想富先修路這樣的話語出現了。
但修路需要陸地啊, 需要好修路的地方啊。
印尼的問題除了陸地和陸地不連通外,島嶼上的自然條件也不適合修路。
除了核心主島爪哇因為開發早,陸運體系還湊合外,其他四大本島幾乎都是高山雨林地貌。
印尼森林覆蓋率高達67.8%,這讓印尼的自然環境特別好,但也制約了印尼的道路建設。
山多,樹林多,就讓開發難度大,開發難度大了,就限制了人類活動區域的大小,少有的平原區域也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
但即便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印尼平原分佈在全國各處不同島嶼的境況,還有平原的稀缺和麵積的狹小,也讓印尼的產業無法形成系統化。
原因無他,工農業要成體系,都需要大量的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需要一個集中區域讓各個產業互通,形成迴圈優勢,進而產生共振。
這點上,我們珠三角經濟區無疑是世界上鶴立雞群的存在之一。
按照調侃的說法是,在哪裡只要想造,什麼都可以造出來,有材料原子彈都不在話下。
看過珠三角再看印尼,就懂了印尼的地緣結構,還有平原的稀缺,讓印尼無法發展大規模工業和農業。
無法大規模發展工業和農業,就無法形成產業迴圈,也無法自成體系,形成良性迴圈。
在這個工業化才是強國之道的時代,沒有這基礎,印尼又如何能變強咧?
反觀印度,地緣條件就比印尼強上了不少。
印度境內平原有60萬平方公里,雖然比我們中國的115萬平方公里小多了,但架不住自然條件優越啊,這優越的自然條件,讓印度的可開墾耕農田面積居然比中國還多。
除了平原稀少,面積不足且分散之外,印尼的氣候也讓工農業難以發展。
三:氣候條件,工農業雙刃劍。
農業需要什麼,雨水充分,土地相對肥沃。
這點上看,身處赤道區域的印尼,雖然平原不多,但少量的平原就能養育數億人口,因為大量的農田都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這是印尼發展農業的優勢,但也是印尼發展工業的弱點,典型的雙刃劍。
原因無他:赤道區域熱啊!
雖然印尼的全年平均氣溫大概在25-27攝氏度之間,但平均這個東西,都是有誤差的。
而且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也有差異,戶外勞動的人,還有工廠工作的工人,可不認為溫度在26攝氏度左右,這就讓印尼發展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空調。
太冷和太熱,對於大規模工業發展都是不利的。
太冷的地區,諸如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凍土冷到無法挖掘,幾乎沒辦法進行工業化開發。
太熱的地區,諸如印尼也是如此,在沒有空調的時代,工人要忍受30-40度的高溫勞作,即便有了空調,這用電量也非一個不發達國家可以供應的。
除了這之外,溫熱多雨的氣候條件,也會讓機械裝置出現鏽蝕,短路故障多的問題!
這點上,跟印尼氣候條件類似的越南軍隊就有不少經驗教訓。
曾經的越南在拿到中蘇援助後橫行一時,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可這大量的軍事裝備,在經過十多年氣候侵襲後,因為缺乏維護保養資金,大多數都鏽死不堪用,成了擺設。
氣候雙刃劍,讓印尼在農業生產上有優勢,卻在工業發展上帶來了弱勢。
同理我們看泰國也是如此。
一個農業非常發達,卻幾乎沒有工業,反而是致力於發展旅遊業的國度。
是他們不願意嗎?
答案是氣候條件有制約,至於東南亞唯一的工業國新加坡。
作為城市國家的坡縣,面積不大,經濟發達,人口不多,足以滿覆蓋空調環境,發展的還都是高階工業,利潤也不同。
這氣候制約,讓印尼的經濟一直髮展不起來。
即便發展起來了,也是依託於金融和貿易的發展,遭遇經濟危機後就會出現大問題,這也是曾經的四小虎沉淪至今的關鍵。
四:地緣隔閡下的區域分離。
地緣上的分離,自然條件上的缺失,氣候上的弱勢,讓印尼經濟一直髮展得不好。
而經濟和政治又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經濟不好了,地方保護主義因為領土的分裂,就會在國內出現,進而產生分離主義傾向。
歷史上的印尼其實並不存在國家概念,這個國家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獲得獨立的。在殖民時代之前,印尼和印度差不多,都沒有國家概念,反而是荷蘭人將印尼捏合成了一個國家。
這個捏合起來的國家,如果身處農業社會,科技不發達的社會,或許早就散夥了,因為區域隔閡下的政治撕裂,還有控制力的缺失。
要不是工業文明的出現,用科技手段拉近了地緣間的距離,印尼就不會有成為一個國家的可能。但真要藉助工業化發展,消除島嶼和島嶼之間的隔閡,卻是一個難上加難的問題。
因此政治上的內耗成了必然。
一個大型島嶼一個訴求,一個大型島嶼一個集團,如果遇見外力的衝擊和蠱惑,就很有可能產生撕裂和內戰,就算不撕裂,這無數板塊勢力的矛盾,也會降低印尼的政府效率。
尾聲:
一個相對周邊而言龐大的體量,是印尼的優勢。
但領土上的四分五裂,還有地形上的難以開發,氣候上的炎熱溼潤,都讓印尼經濟發展陷入了瓶頸。經濟發展不起來,印尼的國家實力和向心力就難以凝聚。
這就是印尼的尷尬,也是大型島嶼國家的弊端,更是潛力大國空有潛力卻無法發揮的根源。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在我看來靠印尼是不行的,看我們的大型計劃進展如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