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分為三期。中醫在治療高血壓病時:一期屬於肝火上炎;二期屬於陰虧陽亢,治宜滋陰潛陽。年老、體弱、更年期且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宜溫補;三期高血壓有心臟合併徵者,治宜活血通絡。除此之外,在辨證治療的基礎上,應加有降壓作用的活血藥。
一、中醫在治療高血壓病時,常會用到的中藥飲片有:
1、滋陰的藥物:桑寄生、何首烏、枸杞子、元參等。
2、補陽的藥物:杜仲、巴戟天、淫羊藿、菟絲子、寸雲等。
3、平肝潛陽:地龍、鉤藤、全蠍、祁蛇、蜈蚣、稀薤草、白花蛇、蒺藜等。
4、清熱:黃柏、黃芩、黃連、山梔、丹皮、射干、地骨皮、荷葉、柴胡、菊花、青葙子、夏枯草、連翹、草決明、辛荑、葛根等。
5、補氣:人參、黨參、黃芪、黃精等。
6、活血:紅花、丹參、川芎、雞血藤等。
7、止咳平喘:川貝、桑皮、馬兜鈴、胖大海、昆布等。
8、安神:棗仁、遠志、豬毛菜、纈草等。
9、利尿:防已、玉米鬚、澤瀉等。
10、收澀:五味子、萸肉、蓮子肉等。
此外,還會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用以下藥物:羅布麻葉、洋金花、南瓜藤、鹿蹄草、生山楂、臭梧桐、決明子、青木香、苦丁香、牛膝、天麻、茺蔚子、野沙參等。
二、中醫辯證後,治療高血壓常用的中成藥有:
1、山綠茶降壓片:由山綠茶組成。清熱瀉火,平肝潛陽。本品用於眩暈耳鳴,頭痛頭脹,心煩易怒,少寐多夢;高血壓、高血脂見上述證候者。適用於肝陽上亢型。
2、全杜仲膠囊:由杜仲組成。降血壓,補肝腎,強筋骨。本品用於高血壓症,腎虛腰痛,腰膝無力。適用於肝腎虛型。
3、心安寧片:由葛根、山楂、制何首烏、珍珠粉組成。養陰寧心,化瘀通絡,降血脂。本品用於血脂過高,心絞痛以及高血壓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心悸。
4、心可舒片:由山楂、丹參、葛根、三七、木香等組成。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用於冠心病、心絞痛。有耐缺氧、防止血栓形成、保護心肌缺血、降壓等作用。
5、腦立清丸:由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麴(炒)、牛膝、薄荷腦、冰片、豬膽粉等組成。平肝潛陽,醒腦安神。用於頭暈目眩,耳鳴口苦,心煩難寐。本品為眩暈類非處方藥藥品。可清熱、鎮靜、止痛降壓。適用於肝陽上亢。
6、清腦降壓片(膠囊、顆粒):由黃芩、夏枯草等組成。清腦降壓。用於血壓偏高,頭昏頭暈,失眠健忘,記憶衰弱...
7、心血寧片(膠囊):由葛根提取物、山楂提取物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用於瘀血阻絡引起的胸痺,心痛,眩暈;冠心病、高血壓、心絞痛、高血脂症等見上述症候者。
8、牛黃降壓丸(片、膠囊):由羚羊角、珍珠,水牛角濃縮粉,人工牛黃、冰片、白芍、黨參、黃芪、決明子、川芎等組成。清心化痰,鎮靜降壓。用於肝火旺盛,頭暈目眩,煩躁不安,痰火壅盛;高血壓。
9、鎮腦寧膠囊:由細辛、丹參、水牛角濃縮粉、川芎、天麻、葛根等組成。熄風通絡。用於內傷頭痛,伴有噁心、嘔吐、視物不清,肢體麻 木、頭昏、耳鳴等症,及高血壓動脈硬化,血管神經性頭痛。
10、安宮降壓丸:由鬱金、黃連、梔子、黃芩、天麻、珍珠母、黃芪、白芍、黨參、麥冬、五味子(炙)等組成。清熱鎮驚、平肝降壓。用於胸中鬱熱,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目眩暈、項強腦脹、心悸多夢、煩躁起急、高血壓症。
11、愈風寧心片(膠囊):由葛根組成。解痙止痛,增強腦及冠脈血流量。用於高血壓頭暈,頭痛,頸項疼痛,冠心病,心絞痛,神經性頭痛,早期突發性耳聾等症。
12、心腦靜片:由蓮子心、珍珠母、槐米、黃柏、木香、黃芩、夏枯草、鉤藤、龍膽、淡竹葉、鐵絲威靈仙、制天南星、甘草、人工牛黃等組成。具有平肝潛陽、清心安神的功效。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及中風,症見頭暈目眩、煩燥不寧、言語不清、手足不遂。也可用於高血壓肝陽上亢證。
13、天舒片:由川芎,天麻組成。具有活血平肝,通絡止痛的功效。用於瘀血阻絡或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日久,痛有定處,或頭暈脅痛、失眠煩躁、舌質暗或有瘀斑;血管神經性頭痛、緊張性頭痛、高血壓頭痛見上述證候者。
14、山菊降壓片:由山楂、菊花、澤瀉、夏枯草、小薊、決明子等組成。用於陰虛陽亢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健忘、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高血壓病見上述證候者。
15、安腦丸:由黃芩、黃連、人工牛黃等組成。清熱解毒,豁痰開竅,鎮驚熄風。高熱神昏、煩燥譫語、抽搐痙厥、中風竅閉,頭痛眩暈。亦用於高血壓及一切急性炎症伴有的高熱不退,神志昏迷等。
16、七十味珍珠丸:屬於藏藥。由珍珠、檀香、降香、九眼石、西紅花、牛黃、麝香組成。具有安神,鎮靜,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醒腦開竅的功效。用於“黑白脈病”、“龍血”不調;中風、癱瘓、半身不遂、癲癇、腦溢血、腦震盪、心臟病、高血壓及神經性障礙。
17、益腦寧片:由黨參、黃芪(炙)、靈芝、何首烏(制)、女貞子、 旱蓮草等組成。益氣補腎,活血通脈。用於腦動脈硬化症、中風後遺症,及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屬脾腎不足、血脈瘀阻證者。
18、天麻首烏片:由天麻、白芷、何首烏、熟地黃、丹參、川芎、當歸、蒺藜(炒)、桑葉、墨旱蓮、女貞子、白芍、黃精等組成。 滋陰補腎,養血息風。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口苦咽乾、腰膝痠軟、脫髮、白髮;血管神經性頭痛、脂溢性脫髮見上述證候者。
三、治療高血壓,一般常用的處方有:
1、延壽丹《世補齋醫書》
【配方】何首烏2.25kg、豨籤草、菟絲子各500g、杜仲、牛膝、女貞子、霜桑葉各250g、忍冬藤、生地各120g、桑葚膏、黑芝麻膏、金櫻子膏、墨旱蓮膏各500克。
【配製法】先將前九味研細末,加入桑葚膏、黑芝麻膏、金櫻子膏、墨旱蓮膏中和勻,酌加煉白蜜製成9g/丸蜜丸。
【功能與主治】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烏鬚髮。治肝腎不足,頭暈眼花、耳鳴、健忘、腰膝無力,四肢痠麻、夜尿頻數、鬚髮早白。這方古人可能也是用作養生用的。現今臨床上,多用於屬於肝腎不足造成的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硬化生心臟病。
【服用劑量與方法】一日二次,每次1丸。
2、鎮肝熄風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處方】懷牛膝30、生赭石15(軋細)、生龍骨15(搗碎)、生牡蠣15(搗碎)、生龜板15(搗碎)、生杭芍15、玄參15、天冬15、川楝子6(搗碎)、生麥芽6、菌陳6、甘草4.5。
【配製】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鎮肝熄風,滋陰潛陽。治療屬於肝腎陰虛,肝風內動造成的高血壓,腦血柱形成等病症。
3、珠母補益方《臨床見解》
【處方】珍珠母60、龍骨30、酸棗仁9、五味子6、女貞子、熟地各15克、白芍12。
【服法】水煎服。
【功效與主治】育陰潛陽,養血寧神,益腎固精。治心、肝、腎虛損諸證。如失眠、陰虛陽亢的高血壓,陰虛火旺的頭痛、癲癇、諸痛、癭瘤、瘰癧、肝虛血少的肝炎。
4、冬青補汁《湖南省中成藥規範》
【處方】女貞子(酒蒸)、金櫻肉、紅棗各200克、桑椹100克,菟絲子250克。
【配製】上藥酌予碎斷,煮提兩次過濾,合併濾液,濃縮成清膏,靜置過濾。另取蔗糖500剋制成糖漿,加入清膏繼續濃縮成800毫升,即得。
【服法】每次1湯匙,每日3次。
【功效與主治】補腎益精,滋養肝腎。主陰虛體弱,腎虧目眩,小便頻繁,高血壓,神神衰弱。
5、降壓膏《新醫學》
【配方】夏枯草、草決明、石膏各30克,槐角、鉤藤、茺蔚子、黃岑各15克。
【服法】水煎服,一日3次。。或制膏。此方為一日量。製法:上藥加水煎煮3次,過濾去滓,取濾液加蜜30克,濃縮成膏約120克,裝瓶。
【功效與主治】平肝潛陽,降壓清熱。主原發性高血壓病。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舌紅、脈弦。
四、配合輔助治療高血壓,常選用的藥膳有:
1、夏枯草煲豬肉,出處《食物療法》:夏枯草20克,瘦豬肉50克。將夏枯草、瘦豬肉(切薄片),文火煲湯。一日二次,吃肉,喝湯。清肝熱,散鬱結,降血壓。用於高血壓;肺結核久服亦有效。
2、芹菜粥,出處《本草綱目》:新鮮芹菜60克,粳米50-100克。將芹菜洗淨,切碎與粳米入砂鍋內,加水600克左右,同煮為菜粥。每天早晚餐時,溫熱食。作用慢,需久服。不宜久放,應現煮現吃。因腎利尿,清熱平肝。用於高血壓、糖尿病。
3、荷葉粥,出處《民間方》:新鮮荷葉1張,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新鮮荷葉洗淨煎湯,再用荷葉湯同粳米、冰糖煮粥。可作夏季清涼解暑飲料,或作點心供早晚餐,溫熱食。清暑利溼,升發清陽,止血,降血壓,降血脂。用於高血壓、高脂血症、肥胖病以及夏天感受暑熱致頭昏腦脹、胸悶煩渴、小便短赤等。
4、花生葉茶,出處《民間方》:花生全草(幹品)30-45克。將花生全草洗淨切段,水煎當茶飲。鎮靜降壓。
5、冰糖燉海參,出處《民間方》:水發海參50克,冰糖適量。將海參燉爛後,加入冰糖,再燉片刻即成。於早飯前,空腹服用。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潤燥的作用。可用於高血壓。
6、菊花決明飲,出處《民間驗方》:菊花10克,生山楂片15克,草決明子15克。將決明子打碎,同菊花、生山楂片水煎,代茶飲。可酌加白糖調味。具有疏風散熱平肝,潤腸通便降壓的作用。適用於高血壓兼有冠心病的患者,亦對陰虛陽亢,大便秘結有效。
7、車前子粥,出處《肘後方》:車前子1—30克,粳米100克。將車前子用布包好後煎汁,再將粳米入車前子煎汁中同煮為粥,於早晚溫熱服。此粥具有利水消腫,養肝明目,祛痰止咳的作用。適用於老年人慢性氣管炎及高血壓,尿道炎、膀胱炎等。
五、配合輔助治療高血壓,常選用的針灸穴位有:
1、百會、頭維、上星、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湧泉、太沖。除此之外,還有耳尖放血,按摩耳後降壓溝,壓耳穴等方法。頭頂百會穴,無論是針灸還是按摩,是必須要取的穴位。因為百會有如藥中川芎,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血壓高有降壓作用;血壓低有升壓作用。而肝陽上亢造成的血壓高,太沖穴也是必取之穴。
上述諸穴,如採取點壓揉按等手法按摩,也會收到降血壓的效果。
2、《董氏奇穴針灸學》選穴:
五嶺穴、支通穴、富頂穴、後枝穴、火連穴、火菊穴、落通穴、下曲穴。
參考書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中藥藥理學》、《實用針灸學》、《董氏奇穴針灸學》、《家庭藥膳》等。
(注)因中醫用藥講究辨證應用、隨症加減,針對個體很強,而不是簡單的對症使用,況且一些藥物間還存在相互作用及禁忌。所以為了用藥安全,使用時請諮詢中醫專業人員進行指導。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