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1988年11月,電影《開國大典》在北京中南海拍攝時的情景。左二為導演肖桂雲,左三為導演李前寬。 本文作者供圖
2019年9月的一天,煥然一新的長影小禮堂,桃紅色的舒適座椅呈梯形排列,寬大的銀幕像一面牆矗立在對面。這裡正準備放映經過修復的老電影《開國大典》。影廳中間,坐著影片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夫婦。當時我正在與李前寬一起創作表現東北電影製片廠創業史的電影劇本《東方欲曉》,所以這次有幸陪同他們夫婦看片。
我說,30年前,我們在這兒觀看《開國大典》的完成片,想不到今天又在這兒看修復片。甚為開心的李前寬告訴我,比李前寬年輕40歲的製作人陳偉非常喜歡《開國大典》,但陳偉認為許多年輕人沒看過,建議用新技術逐格修復,製作成4K影片,重新上映。李前寬肖桂雲夫婦支援了他。
30年前,我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一名劇本編輯。廠裡每有新片,我是必須要看的。何況《開國大典》的4位編劇中,張天民、張笑天都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總編室供職,他們既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同事,因而我對此片格外關注。
經過打磨,原本已經色彩暗淡的影片,現在鮮亮得讓人驚奇,聲音也比以前更清晰立體。銀幕上,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嘔心瀝血為人民打江山的場景,人民軍隊將士為打江山前仆後繼的畫面一一閃過。
我不由得想起了當初兩位導演拍攝這部影片的往事。
《開國大典》的劇本籌備好,已是1988年8月,作為新中國成立四十週年獻禮片,拍攝時間相當緊張,何況還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別的不說,光是“開國大典”這場戲的拍攝,就是個很大的難題。演員上天安門城樓拍攝不難,可幾十萬人的群眾場面怎麼組織?長安街也已經和1949年時完全不同。再說,劇本里有名有姓的人物達138個,包括國共兩黨領導人、基層官兵和普通百姓,怎麼讓眾多人物鮮活地呈現在銀幕上?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三大戰役、蘇聯特使秘密訪問西柏坡、北平和談、蔣介石退隱溪口、李宗仁支撐南京政府危局、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還有我軍百萬雄師過長江、北平入城式、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要把這麼多事件拍在一部影片裡,故事應該怎麼講?
有位老導演勸告當時因拍攝《佩劍將軍》躋身著名導演之列的李前寬肖桂雲夫婦,《開國大典》不好拍,“你們頭三腳踢出了名氣,別這一腳沒踢好閃了腳脖子,以後再想拍電影可就不那麼容易了”。其實不光是這位老導演,我們許多人都為他們夫婦捏了一把汗。但李前寬有股不服輸的勁頭,勇於接受挑戰。他認為,影片越是難拍,拍出來才越有影響,越應該拍。他們夫婦的決心堅如磐石,我們只能默默地期待和祝福。
李前寬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的是電影美術。有人建議在長春地質宮廣場搭一個天安門外景,施工方要500萬元,還要一年時間。李前寬拒絕了,因為影片的全部投資才500萬元。在他看來,“開國大典”這場戲如果採用實景拍攝,一是資金承擔不了,二是這辦法太笨,必須另闢蹊徑,想巧辦法。
兩位導演在全廠的關注下開機了。按照常規,這樣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從拿到劇本,到成立攝製組,再到開機,至少要一年。可是他們完成全部籌備工作,包括選外景、外景加工、選演員、做造型與服裝設計、製作道具、試片、分鏡頭、選看資料片等,只用了不到3個月,速度真夠快的!
在預定的時間內,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完成片。影片放映完畢,掌聲雷動,聲震屋瓦。影片巧妙地再現了一些歷史場面。表現天安門城樓上一些戲的鏡頭,是實景拍攝,而廣場閱兵、萬眾歡騰的場面用的是黑白紀錄片的鏡頭。李前寬告訴我,選紀錄片鏡頭時,先確定剪接點,在實拍時注意與紀錄片剪接點的內在聯絡。這樣,天安門城樓上的場面與廣場上的場面,從畫幅到視線角度都對接好,在色彩上透過漸顯的手法,讓黑白與彩色合而為一,就可以給人天衣無縫之感,既做到了歷史真實的再現,又創新了當代電影美學。影片圍繞毛澤東和蔣介石兩個人物展開,有關情節詳略處理得當,在交代事件時用具有典型意義的鏡頭一帶而過,重場戲則濃墨重彩、精雕細刻。我們都非常佩服這些處理方法,兩位導演的藝術功力透過影片展現得淋漓盡致。
後來他們夫婦告訴我,這部影片其實拍得非常艱難。但再難以解決的問題,兩位導演都一一化解,終於在預定時間完成了影片。
1989年9月《開國大典》上映後,反響之大,始料未及。影片投入500萬元,票房收入竟達1.7億元。這在當時是罕見的數字。該片曾獲得金雞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編劇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剪輯獎,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男主角獎以及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等,還曾在香港連續放映147天。該片引起海外媒體高度關注。有媒體評論:中國電影《開國大典》令人信服地展現了新中國誕生的歷史真實與必然。這部影片詮釋了中國現代史,也是毛澤東一代的中共領導人走向勝利的真實見證。
臺灣已故著名導演李行在一次歡迎祖國大陸電影代表團的宴會上,介紹李前寬肖桂雲夫婦是影片《開國大典》的導演,在場的臺灣友人全體起立,拱手祝賀。李行對李前寬說:沒想到從這部影片裡能學到這麼多歷史知識;沒想到大陸導演水平這麼高,氣魄這麼大!佩服!佩服!
這些,都是李前寬後來告訴我的。
令人稱奇的是,30年前拍攝的電影,30年後重新修復上映仍然大放異彩。影片放映結束,我眼含熱淚稱讚說,影片固然修復得好,但關鍵是拍得好。李前寬感慨地說,當年我們採訪譚震林將軍,他說,我們這些人把江山都打下來了,你們難道不能把這段歷史拍出來給大家看看嗎?如今我們拍出來了,我們是用當年革命前輩打江山的勁頭拍電影的!我點頭稱是。
《開國大典》已經成為永遠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