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順治皇帝雖然只活了24歲,但是他14歲大婚,後宮妃嬪共有二十人,因此即便他英年早逝也還生育了8子6女。
可是康熙僅是順治第三子,拋去夭折的老大牛鈕,康熙上面也還有老二福全,按照古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位繼承傳統,順治臨終時也應該讓年長的福全繼位,為何卻選擇了年幼的康熙?而康熙繼位之後對他的兄弟們又是如何?
康熙繼位是得到了孝莊太后的支援加上因緣際會的結果
非嫡非長的康熙能繼承順治皇位主要還是得益於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清初的女政治家、順治的老媽孝莊文皇后,也就是俗稱的孝莊太后。
本身順治做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幼子,他能在六歲時繼承皇位就已經靠老媽孝莊出力很大了,順治的叔叔攝政王多爾袞去世後,順治就開始親政,並在親政同年大婚,但是順治親政之後,孝莊對順治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康熙自出生起就受到了孝莊的關愛,孝莊十分喜愛康熙,且認為他極為聰慧,因此有了孝莊的鼎力支援,康熙才能順利繼位。
除了孝莊對康熙的喜愛和支援,還有就是康熙繼位也是因緣際會之下才得以繼位。順治與原配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夫妻關係非常不好,這就是因為博爾濟吉特氏實際上是順治的表妹,是孝莊的親侄女,順治十分叛逆,不喜歡被母親操控婚姻,所以對嫡妻博爾濟吉特氏很不好,後來還找理由廢了她,導致她連皇后名號都沒有留下,只被稱為世祖廢后。
後來孝莊又給順治聘娶了孃家族人另外一位博爾濟吉特氏成為皇后,也就是後來的孝惠章皇后,但是順治還是不喜歡她,經常冷落她,還差點將她也廢掉,幸虧孝惠章皇后為人謙恭謹慎沒有給順治找到廢后的理由才免於被廢。
所以順治先後娶了兩任皇后,但是他與這兩任皇后的夫妻關係都不好,對她們倆是非常的冷落,因此兩任皇后都沒有生育過子女,順治根本就沒有嫡子。
順治在所有妃嬪中最為鍾愛的是董鄂妃,在其死後還追諡其為孝獻皇后,順治也一直視董鄂妃為嫡妻一般看待。
董鄂妃曾生育了皇四子,當時順治欣喜若狂,他為了這個剛出生的皇四子大赦天下,並對外稱“此乃朕的第一子也”,這意思就是順治把董鄂妃生的皇四子視為嫡長子了,合著他之前的兒子包括康熙在內全都不算數。
但是很可惜皇四子出生僅三個月還沒來得及起名就夭折了,當時順治悲痛萬分,執意要追諡皇四子為太子名號,結果被母親孝莊所阻攔,最終順治只得追封他為榮親王。
可以說皇四子榮親王是子憑母貴,他如果不夭折的話,順治的皇位極大可能是要傳給他的,也就輪不到康熙繼位了,皇四子榮親王的夭折也是能讓康熙繼位的一個緣由。
順治的長子名叫牛鈕,根據清朝官方檔案記載,牛鈕出生僅兩個多月便夭折了,所以順治的長子實際上是次子福全。
福全比康熙大一歲,根據史料記載,福全似乎有天生的殘疾,他天生就有一隻眼睛視力偏弱甚至有可能是失明。
福全自幼為人就十分寬厚謙和,雖然出身在皇家,卻並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順治曾在福全八歲,康熙七歲時問過他們兄弟二人一個問題,順治問他們將來長大以後的志願是什麼。
結果福全回答:願為賢王,而康熙則回答:願效法皇阿瑪。兄弟二人的回答也展現出了他們從小的志向,福全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而康熙則自幼就有想當皇帝的野心,順治和孝莊都因此而更加喜愛和器重康熙。
所以當順治英年早逝時,他在遺詔中命康熙繼位,而且康熙繼位也得到了孝莊的極力支援,要知道僅憑順治的遺詔是無法讓年幼的康熙順利繼位,孝莊如果不認同的話,以她當時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命人修改順治遺詔,所以孝莊對順治遺命康熙繼位是非常認可的,因此年僅八歲的康熙才能順利繼位。
而康熙繼位時,年紀較長的福全也不過九歲,與康熙年齡相差無幾,其餘的皇子則都比康熙還小不少,如果福全當時已經成年的話,或許順治和孝莊會考慮讓福全繼位,畢竟年長的皇子繼位比年幼的更讓人信服,但是福全和康熙年紀差不多,權衡之下還是自幼更加有政治野心的康熙適合當皇帝。
所以才會說康熙繼位是在祖母孝莊太后鼎力支援和各方面因緣際會之下繼位,如果皇長子牛鈕不夭折,如果皇四子榮親王不夭折,如果福全稍微有點政治野心,恐怕皇位也輪不到康熙這了。
因此康熙繼位是在祖母孝莊的保駕護航加上還有順治遺詔的加持合理合法繼位,康熙的繼位不涉及兄弟爭權,所以康熙對他的兄弟們也都很不錯,康熙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比較重視兄弟親情的皇帝之一。
康熙對待兄弟都很不錯,尤其對二哥福全最好
順治去世時八個兒子中包括康熙在內還有六人在世,分別是老二福全、老三康熙、老五常寧、老六奇綬、老七隆禧、老八永幹。
這其中老六奇綬和老八永幹都在康熙繼位不久之後夭折了,順治的兒子中真正活到長大成人的只有福全、康熙、常寧、隆禧四人。
而隆禧還屬於英年早逝,康熙繼位後憐憫幼弟隆禧1歲喪父,所以對他格外疼愛,14歲時就封他為純親王,對他的賞賜和待遇都非常高,不過很悲催的是隆禧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年僅20歲時就去世了。
隆禧去世後他的遺腹子富爾祜倫才出生,康熙立刻就讓剛出生的侄子就承襲了純親王爵位,但是富爾祜倫兩歲就夭折了,因此隆禧一脈徹底絕後,純親王爵位也被撤除。
拋去隆禧早逝,真正與康熙一直相伴的就是他的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寧。
福全自幼就沒有太大政治野心,他長大後更是一心一意輔佐弟弟康熙成為一代明君,履行自己當初願為賢王的諾言。
福全與康熙年紀相仿,二人自幼也一同學習,一同孝敬祖母孝莊,二人在成年之前幾乎朝夕相伴,所以康熙與福全的兄弟感情最為深厚。
康熙很早就晉封福全為裕親王併兼領議政大臣之職,福全成為可以決策軍國大事的議政王,後來福全先後又幫助康熙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對康熙初期貢獻非常大,可以說“康熙盛世”中有福全一定的功勞。
由於康熙的信任和器重,福全是當時受康熙賞賜和福利待遇最多最高的親王,康熙對福全可以說是既信任又厚待有加。
至於老五常寧則不是很被康熙喜愛,常寧為人庸碌懶散,自律性不強,康熙十分不喜歡弟弟這些毛病,也經常勸勉他改正缺點,但常寧卻從不改正,根本不拿哥哥康熙的勸誡放在眼裡。
不過康熙還是晉封常寧為恭親王,常寧也是清朝第一位恭親王,後來常寧去世後他的後人降級承襲爵位,失去了恭親王的封號,直到咸豐繼位後封弟弟奕訢為恭親王,這個恭親王爵位才又再次出現。
常寧在政治上毫無作為,史書上關於常寧的記載也很少,似乎他就是跟在哥哥福全和康熙後面打醬油一般,所以康熙對常寧的喜愛和信任遠不如福全。
但是總得來說康熙對待兄弟們還都算不錯了,他沒有打壓三位兄弟,反而對三位兄弟都十分重用和恩寵,尤其是對二哥福全最為信任和器重,就兄弟親情方面來說,康熙遠比歷史上其他帝王要好得多。
其實康熙也曾猜忌過兄弟
雖然康熙算是比較重視兄弟親情的皇帝,但作為皇帝永遠會有一顆猜忌之心,所以康熙也不例外,他也曾猜忌過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寧。
康熙的這顆猜忌之心就在於兵權之上,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強勢崛起,對清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侵犯清朝邊境,康熙大怒,他決定御駕親征噶爾丹。
康熙就想到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於是他下詔以哥哥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軍出古北口攻打噶爾丹,以弟弟常寧為安北大將軍率軍出喜峰口攻打噶爾丹,康熙本人率上三旗精銳坐鎮博洛和屯(今內蒙古正藍旗南)居中策應哥哥和弟弟。
常寧最先率軍抵達戰場,他在現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烏珠穆沁草原一帶與噶爾丹部所遇,由於常寧為人庸碌懶散,他本身能力就比噶爾丹差遠了,加之常寧的部隊拉的戰線比較長,僅需補給不到位,因此常寧率軍與噶爾丹一戰即潰。
常寧戰敗後只得率部向南敗退,在敗退途中與哥哥福全所部匯合,福全決定與常寧合兵一處在沙拉木倫河上流高涼河一帶與噶爾丹決戰,最終福全率聯軍擊敗了噶爾丹。
噶爾丹敗退,康熙則得知噶爾丹敗退的訊息,於是命堂兄康親王傑書率精兵進駐歸化(現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阻斷噶爾丹的歸路。
噶爾丹歸路被斷,又被福全和常寧聯軍所追擊,最終他只得在烏蘭布通(現今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西南部)與福全背水一戰,史稱“烏蘭布通之戰”。
在“烏蘭布通之戰”中,噶爾丹傷亡慘重,但是清朝方面也損失比較大,不少王公貴族都在這場戰鬥中陣亡,連康熙的親舅舅佟國綱都死在了這場大戰中。
噶爾丹戰敗後為了爭取逃跑時間,他假意向福全投降,用緩兵之計來迷惑福全,而福全鑑於“烏蘭布通之戰”的慘烈,他也不敢再貿然逼得噶爾丹做垂死掙扎,結果就中了緩兵之計,導致噶爾丹率殘部跑出了清軍包圍圈。
福全沒有選擇繼續追擊噶爾丹,這主要由於“烏蘭布通之戰”傷亡慘重,加之清軍糧草不濟,而且他的軍中還有康熙的皇長子胤禔,他怕把噶爾丹逼急了再死拼起來胤禔有何閃失,那可就太對不起康熙了。
因此福全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請示康熙,直接下令不再追擊噶爾丹,讓常寧和自己所部軍隊全都撤退。福全這種手握重兵還擅自做主的事情觸犯了帝王的忌諱,因此即便他打贏了噶爾丹也讓康熙十分惱火生氣,福全回京後就受到了康熙嚴厲追責。
康熙當著眾朝臣的面第一次痛斥哥哥福全,還讓大阿哥胤禔出來指證福全沒有請示聖旨就擅自退兵的行為,生性寬厚謙和的福全面對弟弟康熙如此質問,他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只是默默地說了一句:“我復何言!”
康熙追究完福全之後又捎帶把常寧也算上了,康熙命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議決定如何處置福全和常寧,結果議政王大臣會議建議讓康熙將福全和常寧褫奪爵位圈禁起來。
其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是最容易讓皇帝猜忌的事情,如果行軍打仗真要這麼來,那控制慾強的皇帝還真就會猜忌帶兵的人,所以康熙對福全未經請示擅自退兵的事情是非常不舒服,但他也不想對兄弟做得太過分,因此他否決了議政王大臣商議的結果,他只是罷免了福全議政王的職務,保留親王爵位,將福全和常寧罰俸三年,這件事就算是過去了。
康熙對待福全和常寧區別很大
後來噶爾丹又再次侵犯邊境,康熙又兩次御駕親征,雖然福全不再統兵,但是康熙兩次親征都把福全帶在身邊,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爾丹徹底被康熙打敗自殺之後,康熙大封群臣和諸子,康熙就想借此機會恢復福全議政王的職務,讓他重新迴歸政壇。
但是福全自從上次事情之後,他已經看透了皇權之下沒有親情,他擔心日後再重回政壇掌權還會再引起弟弟康熙的猜忌,於是他婉拒了康熙的意思,他決定只做一個富貴閒散王爺,好能繼續和康熙保持真正的兄弟情義,最終福全沒有再回到政壇。
康熙讓福全重回政壇也是對他的器重,而康熙對常寧則沒有這麼器重,康熙都沒和常寧提過再讓他重回政壇的事,可見康熙巴不得常寧別再出來添亂了。
常寧性格懶散能力平庸,康熙本就不喜歡他,不止連康熙瞧不上常寧,連大侄子雍正也瞧不上這個叔叔,雍正繼位後就曾公開譴責過叔叔常寧,在《清世宗實錄》中記載雍正曾說:“朕叔恭親王常寧,昔年受皇考友愛深恩,不知感激報效,因循懶惰,悠忽終身,此中外所知者。”
雍正的話也說明了康熙十分看不上弟弟常寧,這主要在於常寧性格懶散,不夠自律,康熙是個比較認真自律的人,所以康熙不喜愛常寧這樣的弟弟,雖然給他很高的待遇,卻並不想重用他。
後來福全和常寧都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去世,在二人死後更能看出康熙對待二人區別有多麼明顯。
常寧比福全早死了半個多月,年僅47歲,常寧的兒子海善按照清朝繼承爵位規矩應該降級承襲為恭郡王爵位,但是海善和父親常寧一樣懶散還品行不好,康熙能夠包容弟弟,卻不能包容侄子,因此康熙特意下旨讓海善再降一級承襲了貝勒爵位。
而且常寧死後康熙連諡號都不賜給他,隆禧死後康熙還給了一個“靖”字諡號,而常寧死後連諡號都得不到,可見常寧平庸懶散的連康熙都不知道該用什麼諡號來形容他了。
對待福全時康熙則大不相同,福全病逝時康熙正好在巡視塞外不在京城,康熙在得知福全病危的訊息時,就一面立刻下旨起駕回京,一面下旨命太醫無論如何也要延長福全幾天壽命,好能讓自己看他最後一眼。
不過很可惜福全沒等到康熙回京就去世了,康熙沒能看到哥哥最後一眼,回京之後康熙連皇宮都不回,直接就命人到裕親王府去看福全的遺體。見到福全遺體後康熙撫屍痛哭,悲痛欲絕,幾乎哭暈過去。
在福全出殯這一天康熙更是親臨王府送葬出兵,而且還哭暈過去,幾次悲痛欲絕撫著棺槨遲遲不肯讓人蓋上,康熙的對哥哥福全的悲痛之情令當時在場所有人無不感動落淚。
康熙更是特意下旨命福全的兒子保泰不必降級承襲爵位,直接繼承裕親王爵位,相對比常寧的兒子海善降兩級承襲爵位,康熙對福全家族確實是非常好了。
最後康熙追思福全的一生功績,給他上諡號為“憲”,這個諡號也是一個美諡,諡法中文武雙全,博學多才,寬厚隨和曰憲,這也很符合福全一生願為賢王,輔佐弟弟康熙開創盛世的功績。
康熙後來還是對福全追思不已,他特意命畫師畫了一張他和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的畫像,以此表示與哥哥福全手足同老之意。此後每當康熙懷念哥哥福全時,都會獨自對著這幅畫發呆。
寫在最後
所以康熙成為皇帝是由於得到了孝莊支援以及各種因緣際會,福全則是因為他的秉性謙和不適合當皇帝,最終成為了一代賢王。
由於福全與康熙之間不存在權力矛盾衝突,所以福全與康熙之間的兄弟感情也十分深厚,這在皇家中是十分罕見的事情,福全和康熙也譜寫了一段兄弟情深的歷史佳話。
康熙除了對福全極為親厚之外,平心而論他對待另外兩位弟弟常寧和隆禧也都十分不錯了,當然,主要還是康熙繼位合理合法,不存在兄弟之間爭位的事情,所以康熙對待弟弟們也都很好。
當然整體來說康熙的兄弟們都得到了他的善待,也是康熙本身比較重視兄弟親情,因此說康熙算是比較少有的能重視兄弟親情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