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講,目標定向認同
作者:李全春教授
有一位諮客說:我很認同那些成功人士和偉人,我兒子也很崇拜偶像,我不知道這對於我們的發展究竟好還是不好,尤其是對孩子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
自我對某個成功者或偉人的認同是目標定向認同,這種認同對人格的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比如在兒童心目中,父母就是至高無上的偉人。孩子會在生活中不自覺地模仿父母的一些言行。認同物件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變化發生,幼兒認同父母親;教師更容易獲得童年學生的認同;青少年的認同物件主要是與自己類似的一些英雄。這就是青少年時代特別容易產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偶像崇拜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認同經驗,是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這麼說來,認同對人的發展是起著非常積極作用的了,那應該怎麼很好地利用認同呢?
自我為了恢復某一失去的物件,而對其的認同,是物件喪失認同。如妻子經常和丈夫鬧矛盾,後來離了婚,失去丈夫的妻子這時才清醒,為了重新得到愛情,妻子認真按照丈夫的標準,徹底改掉了潑婦的毛病。這就是物件喪失認同。
由於恐懼和害怕,為了避免受到懲罰,而聽從權威的言論,執行權威的禁令,這種被動認同是強制性認同。如公司職員怕老闆把他趕走,力求迅速、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這就是強制性認同。
自戀認同、目標定向認同和物件喪失認同,是自覺自願和主動,是由愛產生;而強制性認同,具有強迫性,是被動。正是這些認同作用把自己良心的基礎奠定,使我們懂得如何在社會中遵守規則,從而避苦求樂。
可是,我有時候也有否定,或被否定,很多時候也會感到非常壓抑,這是怎麼回事?這種現象應該怎麼調劑?
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和有多種需求的自己,我們在現實中難免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意。為了減輕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意引起的精神緊張與內心壓力,我們會採取各種心理防衛措施。
這些措施可歸納為:壓抑、否認、轉移、文飾、投射、補償、昇華、幽默等等。這些都是一種主動的心理調整。
在這些主動的心理調節過程中,無論採用哪種言行,我們總是透過它來擺脫困境,尋求宣洩,索取補償,沖淡痛苦,從而獲得心靈上的幫助。有些心理防衛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安慰,是人與現實發生衝突時,透過自我調節所獲得的一種精神勝利。
精神勝利很重要嗎?
人是需要精神勝利的,我們並不是生來就要讓別人打敗的,我們要透過自己的勇敢精神和頑強品格,在絕望中拼搏,你若想把我消滅,那是你犯的最大的錯,因我始終保持著應有的尊嚴。
精神勝利有什麼使用價值呢?
精神勝利也是不同層次心理需要的一種曲折的滿足。它是我們在嚴峻的現實中,超越失敗,尋求希望,通向心身健康的一條出路。我們往往在精神勝利中灌注了深刻的改變現狀,完善自身的願望。為了超越生活挫折的重負和困擾,我們在逆境中會爆發一種深沉的內驅動力。這種力量可以完成種種痛苦的昇華。
這麼說,心理防衛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整辦法了?
心理防衛現象極其複雜,它既有積極的效應,也有消極的作用。作為人在社會保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防衛功能,它可以幫助我們調節情緒,達到心身健康的目的。但它並不是可以任意濫用的靈丹妙計,也不是什麼無堅不摧的神秘武器,如果運用不妥,不僅會喪失精神保護的有效作用,而且會破壞心理活動的平衡,造成扭曲和變態的人格。
那怎麼才能把心理防衛機制運用妥當呢?
不要發展為一種病態的心理防衛,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時刻都習慣地使用“自我安慰”,沒有自我鼓勵,自我激勵,以至用自輕自賤的方式對強者屈服,對弱者欺辱,對惡行讓步,對善行冷漠的沒有感觸。這不僅妨礙自我的心理成熟,阻礙我們精神的發展前途,而且會形成人格特徵以軟弱和逆來順受為主。
可有時候,因為情況特殊,你不得不逆來順受。
為了擺脫困境和屈辱,我們在運用心理防衛的時候,往往伴著惆悵和悲涼的感受,或者總有一種飽含苦澀的強顏歡笑在顯露。因為這畢竟是一條無奈的出路,是絕望的希望,是黑暗中的一線光亮。我們因此而應保持著悲劇中的清醒,應時刻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從而振奮起積極進取的信心。
心理防衛怎麼運用更有效用呢?
使用心理防衛,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轉移,讓已經調動起來的防衛狀態,儘快地為新的心理平衡和適應所取代。即借調節獲得力量和勇氣,但不能無休止地沉湎於這種調節方式做構成的安慰和勝利。否則就只在虛幻中陶醉,快速地向淪落和消亡走去。心理防衛要即對自己的心身平衡與健康給予保護,又要有益於家庭和社會的穩定與進步。
疲憊的時候,要為休息找藉口;而有精神的時候,就要為學習、工作、創業找充足的理由。懶惰、退縮的時候,要為勤奮、面對找理由,而虛偽、冒進的時候,就要為誠懇、踏實找藉口。憂煩、痛苦的時候,要為輕鬆、快樂找理由;而欣喜若狂、非常張揚的時候,就要為冷靜、平穩找藉口。當別人陷害的時候,當身處險境的時候,要為趨吉避凶、化險為夷找理由;而當自己記恨別人的時候,嫉妒別人的時候,就要為化干戈為玉帛,為寬容別人,為原諒別人找藉口。
___摘自著名國際心理學家李全春教授著自主學系列《自主管理》第3講、目標定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