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腸上皮化生?
推測胃粘膜受到持續的炎症損傷會使胃自身的腺體丟失而被腸上皮取代的現象,叫腸上皮化生。也就是胃的上皮細胞變成了腸的上皮細胞。通俗地說是胃的孩子不聽話,把部分地盤讓給了腸的後代。能不能把“客人”請走,得靠“身體大家長”的力量了。據估計,人群中腸上皮化生的比例約15-17%。
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關係?
人們推測胃癌的發生是經過長期炎症-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樣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到底耗時多長、什麼節點會進行轉變、進展的機率具體有多高卻並沒有明確的結論和資料。從大家能看到的結果來看,在有腸上皮化生的患者中,胃癌的年發病率約為 0.25%,在診斷 10 年後的胃癌發病率約為1.8%。這個比例大家看是否需要提心吊膽而惶惶不可終日呢?
腸上皮化生能分清是小腸型化生還是大腸型化生嗎?
在顯微鏡下放大細胞一個一個去仔細辨認確實可以發現部分胃的上皮確實是由小腸型上皮替代了,被稱為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又被研究人員命名為完全型腸上皮化生;而被結腸的上皮替代時就叫結腸型腸上皮化生,又被稱為不完全型腸上皮化生;而傳說中結腸型腸上皮化生才是胃癌的“發源地”。但實際上,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化生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它們倆常常一起出現,並且還需要額外的方法進行辨認和分別。而它們與胃癌的關係,迄今還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到底誰會不幸進展成為胃癌呢?
腸上皮化生能恢復嗎?
到目前為止,關於腸上皮消退或進展的預測因素的研究還很有限。
泰國的一項有2000多患者參與的研究顯示:分別有57.3%的患者會出現腸上皮化生消退, 39.2%的患者腸上皮化生程度維持, 3.5%的人腸上皮化生加重。在他們研究的人中幽門螺桿菌的陽性率為 47.5%,總的腸上皮化生的患者361人(17.8%);有幽門螺桿菌的持續性感染的患者有26%的人在2年內發生了腸上皮化生;30 名患者 (1.5%) 被診斷出胃癌。他們得出結論: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使腸上皮化生消退;年齡 > 65 歲、糖尿病以及持久的Hp感染與腸上皮化生及胃癌的發生、發展有較為明顯的關聯。
什麼因素與腸上皮化生有關?
雖說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確切關係還還有進一步研究,但總之它仍是專家認為的胃癌發生過程中的一環。如果可以避免,當然更好。研究顯示,男性、大於50歲、合併肺部疾病、吸菸和飲酒、糖尿病、高血壓、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均可能是腸上皮化生的危險因素。
是否需要內鏡複查?多長時間複查?
由於較多的研究發現:腸上皮化生程度越嚴重,與胃癌的關係相對來說越密切。 如果同時伴有胃體和胃竇部位的重度腸上皮化生的患者建議 2 -3年重複內鏡檢查,而中度腸上皮化生患者可以在 4-5 年重複內鏡檢查;只有輕度的腸上皮化生而無其他異常的患者可能不需要內鏡監測。
一句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及時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特別擔心時可進行胃鏡的檢查,可保身體和胃的健康。
參考文獻:
Predictors for regression and progression of intestinal metaplasia (IM):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low prevalence area of gastric cancer (IM-predictor trial).PLoS One. 2021; 16(8): e0255601.
Severity of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predicts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cohort study (GCEP).Gut.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1 May 2021. doi: 10.1136/gutjnl-2021-32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