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禪,聽過最多的莫過於“劉備怒摔劉阿斗”。印象裡或者說是潛意識裡,認為劉禪有些無能。甚至在一些歷史中,有類似於,諸葛亮為劉禪嘔心瀝血,殫精竭慮而死的記載。
雖然在劉備死後,諸葛亮確實為劉氏江山,為蜀國鞠躬盡瘁。但劉禪也並不是像歷史上記載的那般不堪,畢竟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當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延續了蜀國二十九年。所以,這一千多年來,他背了這麼久的黑鍋。這屬實是有些冤枉他了,其實他才是三國的明君。
一、尚有才能
在劉備建立政權之初,諸葛亮對蜀國的建立所起的作用可謂是至關重要。不論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為他指明瞭方向。還是赤壁之戰時,促成了劉備與孫權的聯合。無一不體現著諸葛亮對於劉氏的幫助,對他們打江山所做的貢獻。
但劉備離世後,蜀國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些功績,也並不是諸葛亮一人的貢獻。這裡便要提到劉備的兒子,劉禪。其實真正的劉禪,並不像歷史上說的那樣昏庸。
劉禪在治理國家上,也是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並不是一味盲目地聽從,他會有自己的思考在裡面。對於一些好的建議他會採納,對於他人的進諫,他也會反思。而且在管理國家方面,他還繼承了劉備無為而治的思想,蜀國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在平時,他也不喜歡奢華。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政治中,能從簡的就從簡。他也不像別的皇帝那樣,動輒就修建宮殿、廟宇等。此外,他還非常愛惜百姓,萬事都是先將百姓放在第一位。不會有過重的奴役,使得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對於政事,他也很有自己的看法。當時諸葛亮準備北伐時,劉禪認為諸葛亮年事已高。北伐路途又遠,怕他吃不消,所以就規勸諸葛亮。但北伐當時已定,劉禪能做的就只有支援。
而之後,對於北伐給國家帶來的消極影響。像人力、物力以及財政等方面的消耗,劉禪還提出了一些政策來緩解這些不利的影響。在諸葛亮離世之後,他也是及時停止了北伐,因為確實對國力的損耗過大。
在對待大臣方面,他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諸葛亮在時,曾說魏延有反叛之心,但因為諸葛亮的緣故,魏延一直被壓制著。但當諸葛亮離世後,魏延就暴露出來了。
但劉禪並沒有直接將他定為逆賊,覺得他之前對蜀國也是有功勞的。所以在他死後,依然好生地安葬了他。所以,對於大臣他也是一分為二地看待,不會一概而論。但對於魏延是否真的是想反叛,這個有待考量。
當面對魏國的進攻時,為了保護自己的子民。他做了一個可能會被後世罵,甚至是遺臭萬年的一件事,就是向魏國投降。從後世的角度看,大多數人是隻看到了他投降的這件事,卻很少去注意,為何他會選擇投降。
他也是劉氏的後人,知道祖先打江山的不易,但當百姓的性命受到了威脅時,他更多看到的是百姓的性命。劉氏基業固然重要,但可能那時的他,心裡更看重的是蜀國的百姓。
而且當時的蜀國,因為多次北伐,國庫已經非常空虛。但當時的魏國,正是日益強大之時。不管是從哪方面來看,蜀國勝算的可能性都很小,所以與其這樣勞財傷民,還不如選擇百姓的安康。
二、優中不足
所以劉氏的家業中,也有劉禪的一份力。在他執政期間,為了防止大臣權力過大,會有一些制衡之術。比如,同時任命兩個人去管理同一個事務,讓兩個人可以相互制衡,防止其中一方權力過大。
大臣的權力得到控制,君王的權力就會相對集中,這種情況也是劉禪想要看到的場景。至此,他改變了凡事聽命於諸葛亮的局面,自己也有了實權。
而且也比較會用人,也比較大膽。可能正是沒有過多顧忌的用人,讓被用者感受到了信任感,才更加用心辦事。所以,劉禪治理的時候,蜀國的政權還是比較平穩的。
也正是這樣一個平穩的局面,讓國家有了不錯的發展。這樣,諸葛亮才能更好地統籌外面。所以劉禪在位的四十一年中,他雖然不像高祖那般偉略,但他也有自己的長處。
在蜀國前半段的治理中,劉禪一直有諸葛亮的輔佐。在後來的二十九年裡,他獨當一面,沒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但蜀國依然在延續。雖然諸葛亮對蜀國的貢獻是極大的,但劉禪自己的才能,也是不容忽視的。
劉禪的才能在於他惜民,懂得百姓才是國之根本。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那看似不光彩的一幕,就是在未敗的情況下向魏國投降。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護民的好皇帝,至少對百姓來說,遇見他是一種福分。
可能有的會說劉禪軟弱,但如果假象自己置身於那樣的一個情況下,是否會處理得比劉禪更好呢?在敵方已經兵臨城下,自己不論是打持久戰還是速度戰,勝算都很小的情況下。保護百姓,將損失降到最低已經成為第一選擇。
總結:
所以,歷史上,對於劉禪的描述是有些不全面的。因為不論是治理蜀國還是管理大臣,劉禪都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會盲目聽信他人,也不會冤枉一個忠臣。可能當時因為諸葛亮的緣故,他的才能並沒有被看見。
在對待外敵時,他深知自己的弱勢,所以做了一個更大的選擇。而且,蜀國當時的覆滅也不是他一己之力就能改變的。並且,他還是當時一個時期裡,在位最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