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克琉斯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戰爆發,在和越軍28天的戰鬥中,我軍犧牲6954人,負傷23000餘人。其中大部分傷亡發生在戰役初期。
關於對越自衛還擊戰初期傷亡較大的問題,有一個說得較多的觀點,認為是我軍數十年來沒有大規模的實戰,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很多部隊承擔非戰備訓練任務,導致軍事訓練不足,導致在戰場初期表現不佳。
這個觀點是有道理的。舉個例子,參加自衛還擊戰中的128師在接受參戰任務時,除了383團8連以外,全師已經連續兩年沒有進行嚴格的訓練,而是在承擔繁重的生產建設任務。
當然,並不能把全部的原因歸結於特殊年代部隊缺少訓練,這顯然是不夠客觀的。除了訓練不足,我軍在戰前的情報工作也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越軍的實戰能力。
越軍很多部隊,幾十年來先後和法國、美國的軍隊作戰,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山嶽叢林實戰經驗。而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印自衛反擊戰後,沒有進行大規模的陸地作戰,在熱帶亞熱帶山嶽叢林地區的實戰經驗就更少了,部隊整體的實戰經驗值是低於越軍部隊的。而我軍對越軍部隊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停留於50年代至70年代越南抗法、抗美戰爭期間的瞭解,對越軍編制以及戰術打法的演變,沒有全面實時地進行情報滲透和了解。
1979年底,我方在研究決策對越作戰時,情報部門很少有現成的資料可用,只能倉促組織情報力量臨時收集整理檔案,透過技術偵查等方式獲取越南軍隊的情報。但畢竟時間緊迫,加上工作要求高,其效果不太理想。越軍在開戰前,在中越邊境利用山高林密的地形構建的大量工事和彈藥儲備庫,我軍從戰略層面沒有全面詳細地瞭解掌握。而各個參戰部隊戰前在邊境地區組織的偵察作戰,瞭解的情報也是區域性的、淺層的。這為戰役打響後部隊的傷亡埋下了隱患。其中,有的部隊在戰前偵察中下的功夫大,做的工作實,打起仗來就胸有成竹、從容不迫。而有的部隊倉促調到中越邊境,沒有來得及做戰前功課,上了戰場就出了很多問題。
【對越自衛還擊戰初期,我軍使用步兵搭乘坦克的方法進行快速穿插,在實際作戰中,坦克不便觀察情況和發揚火力,步兵還沒有來得及下車就中彈犧牲或負傷,這種戰術很快被放棄】
情報工作的準備不足,參戰部隊制定作戰計劃就容易缺少針對性,行動不合理,脫離真正的戰場實際情況。比如在高平戰役中,我軍原計劃以7個師的兵力,最多在一個星期內全殲該地越軍。但實際上,由於我軍對越軍的防禦工事和具體部署不夠了解,導致在攻堅中遇到較大困難,整場戰役中比預計多投入了4個師共11個師的兵力,打了將近一個月也沒有完全消滅敵人。
對越還擊戰中我軍普遍使用的“56半”,相較於越軍的步槍,火力也顯落後
在實際作戰當中,戰士們發現我軍的步兵火力密度竟然低於越軍。由於長期沒有進行實戰,步兵的武器裝備沒有進行升級換代,導致解放軍步兵班組的武器自動化程度偏低。相較於越軍成建制裝備蘇式突擊步槍和RPG火箭筒,我軍當時一個9人制步兵班,只裝備了3支56式衝鋒槍,4支56式半自動步槍和一挺56式班用輕機槍,火力明顯不夠。不過在老山輪戰時期,我軍武器迅速換裝升級,加上大量的炮兵火力和穩定的後勤供應,對越軍部隊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東線總指揮許世友
同時,在越南生疏的地形環境中作戰,很多指戰員也很頭疼。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在還擊戰總結中說:“我們過去也都是在北方作戰,但南方作戰從我們到下邊的同志都是不熟悉的,沒有打過嘛!他那個地方10月份以後是旱季,5月份以後是雨季。我軍基本沒有在這種地區作戰的經驗。”
的確,越南地區環境潮溼炎熱,蚊蟲較多,原先大部分在北方作戰的解放軍官兵來到這樣陌生的環境中,很多出現了水土不服甚至生病的現象,這影響了我軍的戰鬥效率。而且在這種陌生的地形環境中,作戰指揮和後勤保障都是難題,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鑑,只有在實戰中慢慢摸索。
總的來說,對越自衛還擊戰雖然付出了代價,但取得了重大的戰果、歷史性的勝利,也收穫了寶貴的經驗。自衛還擊戰結束後,我軍進行了數輪改革,其中無論是對部隊作戰訓練還是編制體制改革,以及對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都影響深遠。縱觀世界軍事發展史,鐵律是不變的:“沒有實戰,沒有流血,一個軍隊怎會有進步”。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