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12日,天安門城樓上第一次被掛上了畫像,而至此以後,毛主席的畫像就一直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從來沒有被拆除。這一現象讓很多國外的官員、媒體都很好奇。殊不知,他們所好奇的問題,1980年鄧小平就早已經解答過了。
當時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這一行動帶來的最直接、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街小巷都不再掛著毛主席的畫像了。同年,名叫法拉奇的知名記者到中國對鄧小平專訪,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毛主席的畫像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掛多久?”
面對這樣一個犀利的問題,鄧小平是怎麼回答的呢?而這位記者又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949年9月,當時的中央美院教授周令釗接到上級任務,要求他在開國大典之前畫出一幅往天安門掛的毛主席的畫像。接到任務的周令釗立馬開始翻閱毛主席的照片,經過仔細篩選,他決定選毛主席在北平和談時候的照片為參考。
選好照片之後,周令釗就開始廢寢忘食地作畫。為了保證畫作的效果,周令釗在作畫的時候沒有出過房門一步,困了,他就就近找個地方睡覺,餓了,就隨手拿起放在桌邊,和畫筆、油彩混在一起的乾糧。就這樣,周令釗在9月30日完成了畫作。
當時擔任北京市市長的聶元帥得知訊息後,起身到周令釗的畫室,認真看了一會說:“你畫得挺好的,很像!但是考慮到明天是開國大典這樣嚴肅的大日子,我建議還是把主席的領口釦子扣上吧。”
周令釗聽完覺得也是這個道理,當即說:“您說得有道理,我這就改。”
當天夜裡,大多數人都在睡覺的時候,畫室裡還點著燈,周令釗連夜改著畫像,和他一樣沒睡的還有我們的周總理。周總理在旁邊給周令釗建議。忙活了大半夜,經過兩次修改以後,終於在天矇矇亮的時候,定了稿。為了趕上開國大典,周令釗顧不上自己滿身疲憊,滿腦子都是“得快點把畫像掛在城樓上”。至於個人安危什麼的,早就被他拋在了腦後,用鐵絲把三架梯子一挷,和工作人員扛著畫像,攀著摞起來的梯子就往上爬。終於,畫像順利的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幾個小時後,毛主席站在了天安門城樓中央,而畫像就在主席正上方。來參加開國大典的千萬百姓聚集在天安門廣場附近,抬頭盯著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以及他頭頂的畫像,熱淚盈眶。隨即,毛主席用他獨特的聲音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今天正式成立了!”
由於當時蘇美正在冷戰,而我們也波及其中,為了不讓西方的分裂主義得逞,當時連中國在內的東方陣營,提出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觀念,各國領袖的畫像也在自己國家開始發行。
在我們中國,因為剛剛解放不久,帶領人民勝利的毛主席,就是大家心裡不可替代的神,所以,當時家家戶戶都會買一張毛主席的畫像貼在自己家裡。
如果你在那個時候走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你一定能看見的奇觀就是,哪裡都是毛主席的畫像。對於那時候的百姓來說,他們親身經歷了戰亂,也親眼見證了和平,所以毛主席已經永遠活在了大家心裡,無可替代。
那時候,每逢國家重大節日,天安門廣場都會舉行慶祝活動,活動中有個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將不同領袖的畫像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組合,展現給大家,但是不管怎麼排,毛主席的畫像永遠都是最靠近天安門的,無一例外。
20世紀60年代,這種形式的活動逐步被取消,天安門廣場也只保留了毛主席的畫像。為了保持主席畫像的色澤和觀感,每年國慶前夕,都會換上新的畫像,老百姓對畫像也十分關注。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
1964年,天安門城樓上掛了一幅毛主席的側面照,臉龐偏左,目視上天。不過才掛上就被撤了下來。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張畫像毛主席有目無百姓的眼神,和毛主席形象大相徑庭。
負責毛主席畫像的新華社,聽取了大家的建議,開始重新繪製毛主席畫像。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於同年國慶節繪製了一幅威嚴形象的毛主席的畫像。但是毛主席畫像繪製的工作從未停止,一輩輩一位位畫功了得的藝術家仍然在努力著。
1953年國慶前夕,當時的中央美院教授張振仕接過重繪毛主席畫像的工作。開始了他長達十一年的繪製工作。
這十一年裡,張振仕每一天都是在幾米高的梯子上上下下,畫一會就要去百米開外看看效果,每一天,都是腰痠腿痛,脖子僵硬,手腳麻木。而這一切,張振仕都甘之如飴。
1964年,天命之年的張振仕先生體力不支,心有不甘地將這份艱鉅的任務交給了別人。而這個人,當時僅僅是一個美術公司的小員工,王國棟。他筆下的的毛主席,慈眉善目但又智慧機敏。他畫完之後,周圍的人紛紛讚歎:“這就是真正的毛主席呀,太完美了。”
1967年,這版畫像被掛上了天安門城樓,並且作為母版,一直使用到今天。
汪國棟快退休時,將毛主席畫像畫師這一任務親手交到了他的徒弟葛小天手中。他反覆囑咐他的徒弟們:“這份任務,不僅僅是畫個畫像那麼簡單,我們要將毛主席的這種偉大精神展現出來。”
葛小天也沒有辜負師傅的託付,他對毛主席畫像有了近乎嚴苛的要求,他每天琢磨的是,怎麼才能讓畫像中的毛主席更生動,更有神韻。他要畫出毛主席身上的領袖氣質,還要讓看到畫像的人都有“神奇的感覺。”
所幸他做到了,現在每一位在天安門城樓下看毛主席畫像的人,不管站在哪個角度,都會有毛主席在親切地注視著自己的感覺。
從周令釗到葛小天,他們一生都在為毛主席的完美形象而奮鬥,也透過自己的畫筆,傾訴著對毛主席的尊敬與愛戴。
1977年,鄧小平重新擔任了國家領導人,並且在第二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從此之後,中國發生了很多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毛主席的畫像不再到處張貼了。
當時聞名世界的國際記者法拉奇,在義大利聽聞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一系列改變後,對鄧小平產生了深深的好奇,起了採訪他的心思。
法拉奇以“犀利”“難纏”聞名世界,而她這樣的評價來自於1972年採訪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那一次。
1972年,基辛格是美國政壇上的傳奇人物,而他為了給自己造勢,接受了當時已經是國際著名記者的法拉奇的採訪。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法拉奇的問題如此犀利,陷阱也是防不勝防。
在那次採訪中,法拉奇問基辛格對越南戰爭的看法,而基辛格也是不經意的就說出了“美國打越戰毫無意義”這樣的言語。而正是這句話讓美國全國人民都震驚不已。
基辛格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說:我這一生做過的最後悔也是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接受了法拉奇的採訪。
然而面對這樣的法拉奇,鄧小平毫不畏懼,反而有些期待這位以有難度、潑辣著稱的美女記者的提問。後來被問起為何會接受法拉奇採訪時,鄧小平說:“中國現在正需要一個機會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而接受這次採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在正式採訪開始前,法拉奇給鄧小平發了提問方向:談談中國的改革開放。鄧小平收到後,對身邊的翻譯說:“看來我們有一場硬仗要打嘍!”
另一邊,其他各國的政府官員都沒有想到鄧小平會接受這次採訪,但是沒想到歸沒想到,他們還是很樂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的,畢竟有笑話看了。然而,他們要看笑話的想法終究是實現不了的。
1980年8月21日,法拉奇來到了鄧小平的居住地中南海,來到中南海以後,法拉奇和鄧小平面帶笑容地握了手,而這一幕剛好被拍攝了下來,成為之後人們所說的世紀合照。
這場採訪極具私密性,整個現場只有鄧小平、法拉奇、一名記錄員、一名翻譯、外交部的新聞司司長。
將錄音筆開啟放好以後,兩人寒暄了幾句,採訪正式開始。而法拉奇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過去中國大街小巷都是毛主席的畫像,但現在都看不到了,那麼請問鄧先生,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畫像,會保留多久呢?”
面對如此犀利的問題,鄧小平毫不猶豫、從容不迫地回答:“會永遠地保留下去。”
法拉奇顯然沒想到鄧小平會有這樣的回答,頓了一下想開口說話,鄧小平搶在她前邊說:“毛主席像掛得太多了並不嚴肅,也並不能說明我們對毛主席的尊重。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說,我們永遠會將毛主席作為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聽鄧小平這麼說,法拉奇也不在糾結這個問題,轉而問起了其他方面的問題。面對法拉奇始終尖銳的問題,鄧小平的回答也是句句犀利,這讓採訪他的法拉奇也是眼前一亮。
後來法拉奇向媒體表示:“鄧先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坦率而且文雅的人,他的回答都很真實,我很喜歡他,而這次採訪也是我最成功的一次採訪。”
1980年8月28日,義大利報紙發表了法拉奇與鄧小平的談話,鄧小平以幽默風趣的回答,讓世界人民看見了中國的嶄新風采,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這個東方國家。隨後,其他各國報社紛紛轉載,鄧小平的偉人風采也由此被世界各國人民所知。
現在雖然毛主席的畫像不會經常見到,但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民心裡都會永遠懷念我們的領袖。就像鄧公所說的,毛主席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我們將永遠把主席當做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
一幅畫像,一位偉人,一個國家。
幾輩人傾盡心力為這幅畫像貢獻,只是為了致敬偉人。
幾輩人為這個國家奉獻自己,只是為了跟著偉人的腳步,一路向前。
如今,我們每一個經過天安門的人,抬頭望向那幅毛主席畫像的瞬間,心裡可能都會想起一個聲音:“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