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物質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除去從自然界中逐漸探索出來的物質之外,還有許多是人工合成的。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得來的物質,一般都會標明它的形態歸屬,例如氣態,固態或者液態。可瀝青卻不一樣,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前,人們對瀝青究竟是固體還是液體,一直都沒有明確的認知。
為此,來自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托馬斯·帕內爾教授專門做了世界著名的瀝青滴落實驗,這也是當今世界上持續時間最久的物理實驗。
雖說經過這個實驗的結果驗證瀝青屬於液態而並非固態,但很多人其實都不明白其探索意義究竟在哪裡。耗費將近百年的時間就為了證明這樣一件事情,是否浪費太多時間了?
瀝青的發展
在現代科學界之中,瀝青被確定為不同分子量的碳氫化合物以及非金屬衍生物共同組成,屬於高粘度有機液體的一種,一般以黑色示人。
它不僅能夠用來防水防潮防腐,甚至還可以加工混合到其他材料中,起到相應的作用。尤其是在土木工程行業裡面,瀝青的重要性絕對是不言而喻的。
以我們國家為例,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就在大力發展經濟和基礎工程建設。而在這個過程之中,瀝青就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如果沒有瀝青的存在,我們很難想象用什麼樣的物質才能替代瀝青的優良特性。
不僅如此,在現如今瀝青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熟,產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中國的瀝青市場仍然供不應求,這更表明瀝青的發展前景是不容小覷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能夠掌握瀝青的性質,甚至就意味著掌握了財富的密碼。
根據考古研究顯示,早在公元前1200多年,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瀝青為日常生活提供幫助了。只不過在那個年代,由於技術發展的限制,人們使用瀝青的方式也比較簡單,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利用瀝青防水的特性作為房屋以及船隻的防水塗層,其次則是在生產工具的時候,用瀝青作為裝飾品。
到了近現代時期,隨著瀝青工藝的發展,人們更加全面地利用瀝青,將其防水效能發揮到極致。與此同時,瀝青的穩定性也被髮掘出來,用瀝青加固路面和橋面也成了人們實驗探索的主要方向。只不過在那個時候,由於瀝青的價格昂貴,所以敢於利用瀝青加固路面的人,多半都是各個國家的王公貴族。
一直到1838年,普魯士漢堡出現第一條瀝青道路,歐洲所有大型城市開始效仿,瀝青正式成為近代建築運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工程材料價格的持續下滑,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瀝青路面作為標準路面,瀝青混合材料構件也成為材料檢驗的標準模板。
不過即便是發展到這個地步,似乎也很少有人會關心瀝青究竟是液體還是固體,絕大多數人更在乎的是瀝青的特性和效用究竟還能提升到什麼樣的地步。只要能夠進一步提升瀝青的價值,液體或者固體又有什麼關係呢?
瀝青滴落實驗
- 實驗起因
事實上,瀝青滴落實驗本來就和經濟效應沒有任何關聯。托馬斯·帕內爾教授之所以會提出這樣一個實驗,主要就是為了向自己的學生們證明:瀝青表面看上去雖然是固體,但實際上卻是粘度極高的液體。只要能夠讓瀝青在緩慢流動的過程中出現滴落的現象,那麼證明瀝青是液體的實驗自然也就成功了。
帕內爾教授先將焦油瀝青加熱到高流動狀態,保證焦油瀝青能夠恢復最初始的存在形態。或許很多人會問,高溫加熱以後,豈不是完全破壞了瀝青內部的分子結構,將固態加熱為液態,這樣的實驗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是加熱為流動性以後就直接進行實現,那自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托馬斯·帕內爾教授還專門將加熱為高溫流動性的瀝青倒入了漏斗之中靜置三年,等待瀝青溫度降低並逐漸凝聚為固體。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瀝青還能夠向下滴落,那就足以證明瀝青是液體;可如果瀝青的下方形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就說明瀝青是固體。雖然在那個時候,托馬斯·帕內爾教授對自己的猜想十分肯定,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瀝青的滴落速度竟然會緩慢到幾年甚至十幾年一滴的地步,而他的一生僅僅也只觀測到兩滴瀝青滴落而已。
- 實驗經過
從1927年架設實驗開始一直到2021年,瀝青滴落實驗已經持續了94年的時間,哪怕是正式切開封口開始觀測到現在,也已經過去了91年。在這91年的時間裡面,實驗中的瀝青一共滴落了9滴。
其中前兩滴瀝青滴落是由托馬斯·帕內爾負責監測觀察,在1938年,第一滴瀝青滴落完成。只可惜等待瀝青滴落的過程中,帕內爾教授不小心錯過了滴落的時間。其實這也能夠理解,畢竟錯過的機率實在是太大了。
到了1947年,第二滴瀝青脫離“母體”。在第二滴瀝青尚未滴落之前,托馬斯·帕內爾教授就已遺憾去世,未能觀測到第二次瀝青滴落。在這之後,因為實驗的影響力實在太小,所以整個實驗完全處於停滯狀態,根本無人打理。當然了,即便是開始實驗,其實實驗狀態也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一直到1961年,同為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物理學家的約翰·梅因斯通因為興趣而接手了這項實驗。在他一生的觀測之中,第四滴到第八滴瀝青依次滴落完成,只可惜約翰·梅因斯通教授每一次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錯過,而其中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在2000年11月28日第八滴瀝青滴落。
當時約翰·梅因斯通已準備用攝像頭全天候的監視實驗裝置,然後自己就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可等他歸來的時候,第八滴確實滴落了,只不過相機最終卻沒能將滴落畫面儲存下來。
為了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約翰·梅因斯通教授後來專門弄了三個攝像頭來監視瀝青滴落。只可惜這一次瀝青滴落竟然花費了12年的時間,比之前所有瀝青滴落花費的時間都要長,約翰·梅因斯通教授最終還是沒能等到。至此,他徹底錯過了自己一生中的所有瀝青滴落瞬間。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第一滴瀝青滴落花費了8年時間,第八滴卻用了12年的時間?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在1988年的時候,人們在實驗室中加裝了空調,讓溫度保持恆定狀態。雖然這樣的做法減少了溫度對瀝青滴落的影響,但同時也延長了瀝青滴落的時間。
- 實驗結果
那麼在“熬死了”兩位教授後,人類是否觀測到了瀝青的滴落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實早在1944年的時候,德國柏林的聖三一學院也開始了瀝青滴落實驗。到了2013年7月11日下午五時,聖三一學院首次拍攝到了瀝青滴落的畫面。
科學家們將整個滴落過程延緩無數倍以後做出論斷,瀝青是液體而非固體,它的整體粘性大約是蜂蜜的200萬倍,自然水的200億倍。也正是因為如此高度的粘性,所以瀝青最終表現出來的形態更偏向於固態。對於這個實驗結果,約翰·梅因斯通自然也是十分高興的,只可惜實驗論斷卻並非是自己提出的。
時至今日,瀝青滴落實驗仍未停止,安德魯·懷特教授接過了先輩們的重任,繼續觀察瀝青滴落實驗。只可惜在觀測第九滴瀝青滴落之前,研究人員為了更換底部快要裝滿的燒杯,不小心讓第九滴瀝青碎裂,人們想要觀察瀝青滴落只能從第十滴開始了。
瀝青滴落實驗的意義
很多人不明白實驗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如果僅僅是為了證明瀝青究竟是固體還是液體。那麼在托馬斯·帕內爾教授發現第一滴瀝青滴落完成,或者聖三一學院拍攝到瀝青滴落過程的時候,都可以停止實驗了,它們又何必繼續堅持呢?
事實上,按照約翰·梅因斯通教授的說法來解釋,那就是“自然界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測,這也是我們生活的調味瓶”。或許梅因斯通教授也不知道實驗的意義究竟在哪裡,但如果在科學實驗之中能有某一樣實驗來見證人生,那這種實驗的意義其實就不那麼重要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實驗曾經在2005年榮獲“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其目的可不是為了嘲笑實驗的毫無作用,而是為了鼓勵一些微不足道的科學研究和實驗成就。研究本身或許沒有任何意義,但研究的態度絕對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不僅如此,瀝青滴落實驗還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百年實驗一篇論文的實驗。要知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各種各樣的論文層出不窮,哪怕是同一個實驗的不同論文也屢見不鮮。瀝青滴落實驗能夠以百年一篇論文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眼前,這也算是前無古人的特殊成就了。
結語
有了前面幾滴瀝青滴落的經驗教訓,科學家們已經將瀝青滴落全天候直播,到時候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能夠看到瀝青滴落的瞬間。科學家們預測,以現如今的滴落速度來看,漏斗內剩餘的瀝青至少還能夠堅持數百年的時間,也不知道後世的科學家又會如何看待這個實驗。
事實上,像瀝青滴落這樣的實驗,所含有的科學試驗價值並不高。就像在同樣的時間裡面,如果將精力運用到瀝青開發上面,或許瀝青的特性將被髮掘得更多更詳細,給人類帶來的價值也更大。可就像約翰·梅因斯通教授所言,如果我們所有實驗都是為了研究探索某一物質的價值,那麼科學實驗未免太過枯燥了。
不僅如此,瀝青低落實驗從二戰之前就開始進行,一直到現如今世界的整體和平都還未結束,它的歷史意義絕對是不可估量的。當一代又一代人逝去之時,瀝青滴落實驗卻一直默默地注視著世界的變化,孤獨而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