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ture italy 探索觸覺的意識
來源:CAAI認知系統與資訊處理專委會
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觸覺擁有許多秘密。就在幾周前,諾貝爾醫學獎頒給了“觸覺研究”的科學家,他們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發現了大腦如何處理壓力、溫度和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的感知,即“體感域”。近日,由帕爾馬CNR神經科學研究所的 Pietro Avanzini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在Nature italy上發表了研究。團隊之前已經確定了一組對觸覺刺激做出反應的神經元,具有特徵性的“強直”反應,這是一種相對緩慢、不精確和持久的神經元活動。該研究發現,當視覺刺激與觸覺刺激相關時,健康受試者和中風後受試者的強直反應和觸覺都會增強,強直反應確實是觸覺消退患者受到損害的機制。
閱讀連線:
2,12年隨訪研究:慢病對大腦的影響不一般!全麻反而只有略微影響
來源:醫學新視點
老年人做手術越來越普遍,術後認知能力下降(POCD)是老年人術後可能出現的常見風險,主要表現為記憶力和注意力受損,這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目前,術後認知能力下降的診斷標準尚未標準化,原因和風險因素也在探索中。近期,在歐洲麻醉學和重症監護學會(ESAIC)年會上分享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或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而言,他們的長期認知能力下降程度可能比做全麻手術的患者更嚴重。
閱讀連結:
12年隨訪研究:慢病對大腦的影響不一般!全麻反而只有略微影響
3,逆轉聽力喪失!Science子刊公佈首創基因治療技術,成功替換突變蛋白
來源:生物通
聽力損失與至少100種不同基因的突變有關,但高達16%的遺傳性聽力損失可以追溯到僅一個基因,即STRC。波士頓兒童醫院開發的一項首創的基因治療技術,成功地替換了小鼠內耳中的突變蛋白——立體視西林(stereocilin),逆轉了小鼠嚴重的聽力損失,使聽力恢復到正常水平。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它可能會應用於其他形式的基因治療,在這種治療中,要傳遞的基因太大,無法滿足標準傳遞載體的要求。
閱讀連結:
逆轉聽力喪失!Science子刊公佈首創基因治療技術,成功替換突變蛋白
4,Nat Biotechnol | 楊弋團隊報道RNA光遺傳學工具,可時空精確操縱活細胞RNA代謝與功能
來源:BioArt
生物遺傳中心法則是指遺傳資訊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即完成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細胞內的RNA像蛋白質一樣具有複雜的高階結構與相互作用,然而由於缺乏可以在活細胞內對RNA分子進行高時空分辨精密控制的技術,人們對細胞內RNA時間空間分佈及其功能的研究目前仍然有一定滯後。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楊弋教授團隊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線上發表了研究長文。該研究基於合成生物學及光遺傳學原理並結合全新的高通量篩選策略成功構建了系列光控RNA效應因子,實現了動物細胞內RNA生成、剪接、運輸、翻譯、降解等代謝活動的時空精密控制,為深入探究單細胞內RNA的功能和複雜調控機制提供極具價值的創新研究工具。
閱讀連結:
Nat Biotechnol | 楊弋團隊報道RNA光遺傳學工具,可時空精確操縱活細胞RNA代謝與功能
5,暨南大學ACS Nano:生物活性奈米酶,用於逆轉缺血性腦卒中神經元的氧化損傷和內質網應激
來源:奇物論
設計能夠清除腦缺血卒中再灌注過程中產生的自由基並減輕神經損傷的抗氧化藥物是治療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策略之一。近日,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安定教授和陳填烽教授合成了一種仿生型Mn3O4奈米酶(HSA-Mn3O4),並將其用於抑制缺血卒中再灌注誘導的神經系統損傷。該奈米系統具有降低炎症水平、延長的體內迴圈時間和強效清除活性氧等效能,對腦組織缺血卒中和再灌注損傷具有很好的神經保護能力。
閱讀連結:
暨南大學ACS Nano:生物活性奈米酶,用於逆轉缺血性腦卒中神經元的氧化損傷和內質網應激
6,雙相情感障礙的輔助飲食干預
來源:精神時間
雙向情感障礙(BDs)是慢性復發和緩解的疾病,個人經歷週期性和異常的激動和/或抑鬱的情緒狀態。由於許多接受雙相障礙治療的患者不能充分控制情緒症狀,並經歷了大量的雙相障礙治療的不良反應,因此有必要加強對該障礙的藥物維持治療。膳食中以食物為基礎的必需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s)可能為雙相障礙的安全、耐受、靶向增強治療提供了一條途徑。
近日發表在Bipolar Disorders 上的一項研究試圖調查降低飲食中的LA(n-3)聯合增加EPA和DHA(n-6)是否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雙相障礙輔助治療方法。研究結果表明在日常護理的輔助下,飲食干預對改善雙相障礙患者情緒症狀的變異性有初步療效。
閱讀連結:
7,吃核桃能讓人更聰明嗎?孕期膽鹼攝入影響兒童的持續注意力
來源:生物通
膽鹼——存在於蛋黃、瘦肉、魚類、家禽、豆類、堅果和十字花科蔬菜中——在大多數產前維生素中都不存在,90%以上的孕婦攝入的量低於推薦量。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推薦的膽鹼攝入量並不能完全滿足胎兒大腦的需要。在這項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入兩倍於推薦量的膽鹼,7歲的孩子在需要持續關注的挑戰性任務中表現更好。這些發現說明了產前膽鹼在規劃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閱讀連結:
8,基礎研究 | “996”沒有“福報”!《柳葉刀》子刊:周工作時長不宜超過55小時
來源:生物探索
2022年的腳步如約而至,“打工人”是否又陷入了被996支配的恐懼當中?近日,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每週工作時間超過55小時增加了細菌感染、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睡眠障礙、糖尿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受傷的風險,並且與65歲前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2%有關。
閱讀連結:
基礎研究 | “996”沒有“福報”!《柳葉刀》子刊:周工作時長不宜超過55小時
審校:Simon
題圖:攝圖網
前 文 閱 讀
1,腦科學日報 : 位置細胞的重放可能是回憶過往的神經機制
2,腦科學日報: 利用alpha頻率神經調控提高預設網路連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