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軍官中,不乏頗富爭議的人物,堪最者非張靈甫莫屬。
關於他身上的疑點多之又多,有人認為,張靈甫乃抗日名將,甚至得到過美國的嘉獎;然而,張靈甫從未拿到過美國的勳章,而蔣介石在誇讚他時,也未曾說過其在抗戰時的表現。
當他折戟沉沙時,也衍生出了諸多的疑點。國民黨認定他是自戕而亡;但根據親歷者的回憶錄以及很多“田野調查法”的研究來看,他當時是先被俘而後又遭到槍擊,最終搶救無效而死。
(一)“天子門生”,跌落神壇
1947年5月29日,是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最為痛心疾首的日子之一。
這一天,他要為自己的“愛徒”張靈甫,和“御林軍”74師舉行追悼會。
蔣介石親筆題寫:河嶽英靈,而後,少將楊學房宣讀了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悼念文章。
蔣介石懷著悲壯的心情,發表《為追念張靈甫師長剿匪成仁通告國軍官兵》一文,向國民黨全體官兵,表彰張靈甫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在張靈甫被擊斃的那一天,他的確給蔣介石寫了一封遺書,表示要飲彈自盡。然而,他選擇了投降,而後又死去。
對於蔣介石而言,如果直接公佈事件的真相,無疑於是打自己的臉,倒不如用張靈甫的死來激勵士氣。
得知張靈甫被擊斃,74軍歿了,蔣介石恨不得將時任第1兵團司令的諸多長官抽筋扒皮。
然而,此時正是戰事膠著之際,蔣介石只能用“談話”的方式,來發洩滿腔怒火。
張靈甫去世後不久,湯恩伯就接到了來自南京的電令,蔣介石急召他去往南京總統府,稱有要事相商。
湯恩伯當然知道自己可能凶多吉少,因此他在路上總是“考察地形”,藉以拖延時間。
可該來的總歸要來,半個月後,湯恩伯懷著忐忑的心情,終於到了南京。
他本想著蔣介石應該怒氣已消,然而,因為他耽擱的這些時日,蔣介石怒氣更盛。
在蔣介石官邸的大廳裡,身在南京的高層,幾乎悉數在場。蔣介石轉過身來,怒喝一聲:“跪下!”
湯恩伯戰戰兢兢的彎曲下雙膝,跪倒在地上。
此刻的蔣介石已經顧不上什麼體面不體面,他徑直走到湯恩伯面前,一耳光打在了他的臉上,緊接著又一腳踹往其胸口,將他打倒在地。
蔣介石覺得並不解恨,又是一頓拳打腳踢。
湯恩伯身為國民黨的上將,身為蔣介石的老同學,何日裡受過這種氣?何況,一眾要員們盡數在此,置顏面於何處?
可湯恩伯哪裡敢發作,此時若要表現出一絲的不滿,蔣介石都可能直接將其軍法從事。
眾人眼見著湯恩伯已經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紛紛勸蔣介石道:“委員長,您太累了,以後再辦他吧。”
蔣介石喘了口氣,大喝一聲:“給我滾出去。”
湯恩伯掙扎著從客廳裡,爬向了門外。
蔣介石仍舊是氣憤不已,他馬上下令撤了湯恩伯的職,以示警告。
當然,此後不久,蔣介石又恢復了他的職務,命令其擔任代理陸軍總司令。
蔣介石此時還不明白,湯恩伯給他帶來的失望,遠不止張靈甫之死。
在後來湯恩伯指揮的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還有金門戰役中,無一不是被解放軍打得丟盔棄甲,四散奔逃。
1954年湯恩伯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他在日本東京的一所醫院中,不治身亡。
訊息傳到臺灣省,蔣介石長舒一口氣,說道:“死了也好”。
儘管如此,他還是讓兒子蔣經國出席了湯恩伯的葬禮。
(二)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
那麼,張靈甫之死與湯恩伯有什麼關係,而張靈甫又是怎樣死的呢?
靈甫是黃埔四期的學生,在北伐戰爭時期就是排長,戰爭結束後,憑藉著赫赫戰功與蔣介石的鐘愛,迅速擢升為團長,可謂是年少有為,意氣風發。
抗日戰爭結束後,42歲的張靈甫就已經是國民黨中將軍長。
後來74軍改編為師,他自然也就成了師長。
張靈甫的74師下轄3萬餘人,一整套的美式裝備,好不氣派,可謂是王牌中的王牌,嫡系中的嫡系。
因此,在1947年蔣介石提出“空心戰術”後,一心要為校長排憂解難的張靈甫,主動請纓,要求74師擔任“磨心手”。
張靈甫戴著墨鏡,乘坐著吉普車,天上有成群結隊的飛機,地上是坦克與裝甲車還有重炮鑄成的鋼鐵洪流,他的74師在隊伍的中間,前後左右都有兄弟部隊保護。
若是放在軍閥混戰時期,想必張靈甫也是能與一眾豪傑分庭抗禮的“大帥”。
此時的張靈甫不會知道,不久後他將慘敗於孟良崮。
張靈甫自知深受蔣介石青睞,也清楚蔣介石想盡快拿出些功績,來提振軍心的想法。
因此,他嫌棄大部隊進軍速度過慢,決計率領自己的74師甩開兩翼兄弟部隊,想直插我軍心臟。
張靈甫認為自己身經百戰,還上過軍事學院,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充足,未曾料想,心高氣傲的他,被我軍所包圍。
包圍後,他本可以逃出生天,奈何直接選擇了上山--孟良崮,最後才被我軍“包了餃子”。
如果非要怪罪湯恩伯,只能說他也有些貪功冒進,而且沒有及時地制止張靈甫。
其實湯恩伯如果要想阻止張靈甫在孟良崮被圍困也很簡單,他只需要帶著第一兵團的其他部隊,跟隨張靈甫冒進即可。
但如此一來,很可能被圍殲的就不只是張靈甫這一部。
(三)“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溼戰袍”
“全殲第74師,活捉張靈甫”,這已經成了我華野戰士們的“座右銘”。終於,在孟良崮他們等來了這一天。
1947年5月16日,華野的五個縱隊包圍了沂蒙山孟良崮,山上,是坐以待斃的張靈甫與他的74師。
下午兩點,進攻的號角正式吹響,解放軍兵分多路,誓要將74師全殲於此。
西面的山頭上,戰士們井然有序地攀爬著一塊又一塊的嶙峋怪石,與第74師參謀魏振鉞所部不期而遇。
他們站在半山腰上,從上而下不停的掃射著,子彈如雨水般傾瀉而下。
解放軍的特務團絲毫不懼槍林彈雨,在一片喊殺聲中奮力地朝前撲去。
時任六縱司令的王必成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的戰士猛撲過去與頑抗之敵展開激戰, 衝上去, 被壓下來, 又衝上去, 又被壓下來。”
不知經歷了多少次這樣的輪迴,才將山腰上的敵人消滅殆盡。
此役的目的,是直接去往敵74師指揮部所在的山洞,生擒張靈甫。
我軍特務團的連級指導員邵至漢身先士卒,衝在了隊伍的最前列。
可槍彈無眼,多個鐵片將他打得血肉模糊,此時的邵至漢根本無暇顧及傷痛,他繼續往前奔走。
張靈甫還在做著困獸之鬥,他組織了一批敢死隊,拿著美式武器和噴火槍,利用洞穴、石巖、山縫,不停地朝我軍戰士射擊,衝鋒在最前沿的邵至漢不幸犧牲。
絕望中的張靈甫,給蔣介石拍了一封電報:蔣主席鈞鑒:被困六晝夜,僅負傷高階將領及衛士有多人,且彈盡糧絕,援軍不至,共軍已有九個縱隊重圍,且繼續馳援來犯,今職等誓願成仁殉國,懇祈賜予家屬撫卹以終。
在邵至漢死後,解放軍義憤填膺,不停地朝山洞中投擲著手榴彈,頓時間硝煙瀰漫,只聽得其中嗚咽聲與咳嗽聲混成一團。
特務團副團長率領隊伍衝入洞中,只有六個人去世,而張靈甫和大部分人都還在苟活。
如此可以證明,蔣介石關於張靈甫自殺以“殉國”的言論,純屬無稽之談。
74師號稱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死昭示著御林軍的落敗,再一次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張靈甫去世後,還留下了遺孀王玉玲。
當時王玉玲和張靈甫結婚揹負著巨大的壓力,畢竟他有殺害妻子的前科在身。
兩人婚後不久,解放戰爭爆發,張靈甫匆忙奔赴戰場,因此直到1947年才有了子嗣。
不過,王玉玲剛誕下男嬰不久,就傳來了張靈甫孟良崮被圍的訊息,此時的王玉玲還未滿19週歲。
在姨夫孫立人的幫助下,她取得了美國護照,一直在那裡耕耘打拼,將兒子撫養成人。
值得一提的是,周總理曾多次邀請她回來旅遊探親。
而王玉玲在2003年終於踏上歸國之旅,為夫君立了一座衣冠冢。
退休以後,王玉玲跟著兒子回到祖國定居,在上海頤養天年。
參考文獻:
《再說張靈甫與孟良崮之戰》楊聞宇
《蔣介石痛打湯恩伯》邵建忠
《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的死亡之謎》冷玉健(鍵)
《孟良崮之戰與張靈甫折戟》夏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