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3月25日,時任軍委秘書長的楊尚昆,正式將鐵道兵司令員陳再道、政委呂正操和曠伏兆以及鐵道部的劉建章、劉祥林召集來,當面傳達了鄧小平“撤銷鐵道兵”的指示,並且堅定的表示“沒有二話可講”。
此前訊息剛剛傳出來的時候,軍中就已經開始議論紛紛,不少人都提出了異議,對於這一決定並不認同,而為了能將鐵道兵保留下來,陳再道等人更是做了很多努力。可到如今,鄧主席的態度還是如此堅決,眾人只能無奈接受。
不過隨後鄧主席也託楊尚昆給了鐵道兵們一個正式回覆,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話,卻讓眾人心服口服,那麼鄧小平當時究竟說了什麼?他又為何堅決要裁掉鐵道兵?這一決定對於我國未來的發展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1975年,鄧小平第二次復出,緊接著便開始整頓起了軍隊的工作,這時,解放軍副參謀長何正文向他提出了裁掉鐵道兵的建議,鄧小平將此事放在了心上,沒多久便同意了何正文的建議。
隨後,中央軍委正式召開了會議,擬定要將鐵道兵保留14萬人,再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一起領導,人員就不計入軍隊的定額,所需要的經費也是計入國家的工程費用,至於工程技術業務就交給鐵道部指導。
這一方案剛出爐,就引起了大多數鐵道兵同志的反對,加上之後因為國內形勢變化太快,相關方案也沒有施展開來,此事便耽擱了幾年。一直到國內形勢出現好轉,鄧小平第三次復出,並且正式成為了中央領導集團的核心,裁撤鐵道兵一事便再次被提及了起來。
當時國家決定將鐵道兵所需要的全部費用單獨計算,次年,又將其與國防費分開。而鐵道兵為了給軍隊減輕負擔,便開始嘗試“軍費自給”,為此還主動接下了不少國家鐵路計劃外的建設任務,可即便如此,也改變不了他們即將被撤掉的命運。
1980年下半年,中央軍委制定了有關於軍隊的精簡方案,其中就提到要將鐵道兵裁減至17萬人,並撤銷壓縮相關機構。
次年,在鄧小平擔任了中央軍委主席,正式成為了人民軍隊的最高統帥後,便立即下達了相關指示,於是軍委秘書楊尚昆就立即把鐵道兵軍以上的幹部聚集在了一起,討論該怎麼更好的解決鐵道兵的問題。
當時在會上大家一致覺得,鐵道兵在戰場上和和平年代都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應該保留下來,人員可以減少一些,之後又有人提出可以將他們與鐵路工程局合併,仍然是屬於軍隊系列,只不過就是不吃軍費自負盈虧。但合併一事究竟是怎麼個合併法?是士兵改成工人?還是工人改成士兵?沒人給出個合理的解決方法。
1982年,鄧小平提議要撤銷鐵道兵建制,把人員併入鐵道部基建隊伍,訊息傳出之後,便迅速在軍中引起了討論,反對聲也是此起彼伏,當時司令部的門檻都快要被踏破,因為幾乎每天都有軍官跑來找司令員陳再道,希望他能努努力,向中央提出保留鐵道兵。
陳再道在司令部已經工作了五年,對於這支軍隊也有了很深的感情,現在眼看著它即將不復存在,自然是要為此事多多奔走。
於是,為了確認命令的真假,陳再道立即去找了解放軍總參謀長楊得志,詢問他鐵道兵是不是真的要脫下軍裝和軍隊脫鉤,而對方停頓了片刻後,回覆了他一句:“是的”,隨後就簡單將事情解釋了一下,陳再道聽完後心裡很不是滋味,但無論如何他都得將此事告知眾人。
在2月份召開的鐵道兵常委會上,陳再道正式宣佈:“小平同志已經拍板,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與軍隊脫鉤,併入鐵道部!”眾人討論過後表示願意遵從國家的決定,但還是希望能留下鐵道兵,很快,他們便集體將意見上呈給了鄧小平。
幾天過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張震約見了陳再道,在與他商量過後,便承諾一定會把他們的意見傳達給鄧主席。結果沒想到,鄧小平給出的回答還是一樣,鐵道兵不能留下任何人,必須全部都轉業。
同年3月,軍委秘書長楊尚昆又將陳再道、呂正操、曠伏兆以及劉建章、劉祥林等人召集到了一起,當面向他們下達了鄧小平的指示——“撤銷鐵道兵建制已經做了決定,沒有二話可講。”眾人得知已經沒有迴轉的餘地,便接受了命令。
其實鄧小平的態度之所以如此堅決,也是因為考慮到很多方面的問題,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就多次實行過“精兵簡政”的政策,這樣也方便於我軍能輕快的與日軍戰鬥,並在最後獲得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後,裁軍行動依舊在繼續,當時國內的各項工作都在緩慢有序地展開,國家的財政支出也在一年年的增長。而當政府發現投入到軍事領域的支出尤其多的時候,為了不給國家造成負擔,裁軍也就被提上了日程。之後就算是遇上了抗美援朝,相關工作也沒有停止,到了1958年底,全軍的總人數已經降為了240萬。
然而進入六十年代之後,隨著國家在國際社會上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多,周邊的環境也時刻存在著危險,軍隊的數量便又開始增長起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猛增至640萬。
直到鄧小平上臺,開始整頓軍事之後,他才深深意識到,雖然國家仍舊面臨著戰爭危險,但總的來說國際上的形勢還是趨於和平,所以還是減少些軍隊開支為好。
當然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根據他的瞭解,當時軍隊已經十分“臃腫”,軍中還出現了散漫、驕奢、懶惰的現象,如果不進行精簡,將來萬一打起仗來,必然是要耽誤事的,所以鄧小平便準備先給軍隊“消腫”,而鐵道兵也就首當其衝。
不過與別的軍隊相比,鐵道兵這支隊伍是很特別的,也是很受人尊敬的,它最早出現在1946年,當時國共兩黨之間剛開始交戰,而它也還叫做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領頭人則是蘇進。同年5月,經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命令,鐵道司令部正式成立,蘇進便被任命為了司令。
隨後,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又給鐵道司令部調過去了一部分人兵力,而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待在鐵路沿線的橋樑、隧道以及車站的附近,勘察有沒有特務或者土匪活動,同時還要配合鐵路上的員工搶修鐵路橋樑。當時因為有了他們存在,國民黨軍和土匪的破壞計劃大多都未能成功。
到了1948年,鐵道司令部再次加入了一千多名鐵路員工,同時還吸收了擁有八千多人的二線兵團,共同組成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並且又分設了政治、工程、供給、衛生等部門,官兵總共加起來能有17000多人。
規模越來越大,任務也就越來越重,隨著戰事逐漸吃緊,為了能讓前線的解放軍及時獲得補給,鐵道縱隊一直都忙碌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搶修鐵路,及時地支援了多場戰役,而當時他們的口號就是“野戰軍打到哪裡,就把鐵路修到哪裡!”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軍委又下達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並且由軍委鐵道部部長直接領導,於是鐵道兵又增加了為了三萬多人。而到了1949年底,鐵道部隊已經修復訊號232站,橋樑976座,線路1629公里以及車站房屋5898平方米,可以說是“戰功累累”。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去抗美援朝,一個月後,鐵道兵團也加入了戰場,主要負責工程保障。
初期他們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當時志願軍中還沒有航空兵,這就讓美軍在空中佔據了極大優勢,他們常常開著轟炸機過來投炸彈,把志願軍的鐵路補給線給炸的一片狼藉。而除了有美軍的威脅之外,自然災害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像朝鮮就曾發過一次大洪水,使得本就已經遭到毀壞的鐵路更加破敗不堪。
不過這並不能難倒鐵道兵團,憑藉著過往的豐富經驗和頑強英勇的意志,他們不懼艱險,頻繁反覆對鐵路進行修補,甚至犧牲了很多官兵,最後不僅完成了任務,還將通車裡程從原來的一百多公里延長至了一千三百多公里。
連當時的美國空軍都曾感慨,即便他們一直在轟炸共產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卻一直有火車在行駛,他們都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
等到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鐵道兵團便被統一編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鐵道兵正式成為了一個兵種,而毛主席和朱德還相繼為《鐵道兵》報題了詞,不久後,鐵道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
沒過多久,鐵道兵又接到了新的任務,那就是修建鷹廈鐵路,主要就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早先清政府就提過這一想法,奈何當時力量不夠,他們也搞不出這麼大的工程,於是就沒繼續下去,既然現在有了鐵道兵,就可以正式開始施行。
當時的鐵道兵們一面要在風高浪急的情況下“填海”,一面還要對付敵機的突襲,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但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僅僅過了22個月,鷹廈鐵路就順利完工,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鐵道兵又相繼修建了成昆、貴昆等多條鐵路。
之後抗美援越戰爭正式拉開序幕,鐵道兵便又趕赴了越南,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他們仍舊不畏艱險視死如歸,為了完成任務,就算是冒死也要繼續下去。等到戰爭結束之後,犧牲的鐵道兵已經達到了392名,負傷人數更是多達1862名,但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付出,才在戰場上開闢出了一條勝利的道路。
時間來到1974年,鐵道兵的人數已經達到了43萬人,而他們的歸屬也開始被提上了日程。此時世界局勢逐漸穩定,國家也需要進行裁軍,不能投入太多的財力在軍事方面,至於鐵道兵也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任務,為了國家未來的發展,不能再繼續保留。
然而這支存在了二十多年的部隊,曾經在戰爭年代和和平年代都建立了無數軍功,說撤掉就撤掉的話,顯然是不太容易,當時連很多老將軍都持反對態度,更有人提出,不如將他們拆開來分到不同的軍區也行。
再就是鐵道部的司令員、政委以及各個相關人員,都希望中央能將其保留下來,萬一將來再次發生戰爭,他們還能再上。然而面對這一提議,鄧小平卻始終堅持最初的想法,撤銷鐵道兵,並將其併入鐵道部。
其實他很明白戰士們對於部隊的深厚感情,所以為了給眾人一個交代,他也真誠地回覆道:“打起仗來,鐵道部都是鐵道兵!”。
而有了鄧小平的這句話,鐵道兵便不再有任何疑問,他們也知道即便自己不再是鐵道兵,但只要是鐵道部還在,他們堅守著的鐵道事業、承擔的使命以及國家的信任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