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1948年11月5日,國民黨第七兵團司令黃百韜從徐州回新安鎮的火車上,對二十五軍軍長陳士章說:“可惜我這個計劃批准的太晚,現在撤退恐怕已經來不及了。”
他所說的“計劃”就是他的第七兵團被允許向徐州撤退的計劃。
粟裕的華東野戰軍即將向他的兵團發起進攻的勢頭已經明朗化了。
歷史的發展有其必然性,但也充滿了偶然。
他本來是可以逃出去的。如果沒有那些看似荒謬的偶然因素,最起碼他和他的第七兵團不至於首先成為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第一個刀下之鬼。
但歷史沒有如果。十七天後,他在極度的怨恨和不甘心之中死於屍橫遍野的碾莊圩。
軍破身死是為將者最大的悲哀,他臨死前對自己和自己人痛心疾首的三個不解,盡訴其不甘和憤懣,也是他歸咎於失敗的原因。
但究其境界,他的不甘、憤懣和失敗總結只停留在軍事層面,沒有看到其失敗的本質。
歷史的發展也經常充斥著很多不經意的、但可以造成巨大影響的不確定因素,但絕不會影響大勢所趨的必然性。
歷史大潮流發展的必然性,和一些看國民黨內部似極其荒謬決定導致的偶然性,最終使國民黨第七兵團十萬人馬灰飛煙滅。
也使他黃百韜成了自內戰爆發以來,第一個陳屍曠野的兵團級高官。
當時,國民黨統治在全中國的徹底失敗已經註定,以毛澤東的話講,這一點連他們自己都不再懷疑了。
就在黃百韜從徐州回新安鎮的前三天,東北野戰軍攻佔了瀋陽。
全國的戰爭局勢大為改觀。
經過濟南戰役和遼瀋戰役,國民黨軍損失兵力合計八十三個師,約一百萬人。經過補充,總兵力二百九十萬左右。而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已經迅速增長到三百一十四萬人。
這是一個微妙的時刻,共產黨軍隊總兵力第一次超過國民黨軍,超過的數量是二十萬。
而在中原地區,這場決定兩黨命運的巨大決戰中,國民黨軍八十萬對陣共產黨軍隊六十萬,國民黨仍然佔有絕對優勢,兵力上超過的數量也是二十萬。
這次戰役的發起和指揮者,是沒有上過任何軍校、士兵出身的共產黨傑出將領粟裕。
也就在黃百韜從徐州回到新安鎮的第二天,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向黃百韜兵團發起了攻擊。這也是淮海戰役正式開始的時間。
黃百韜可謂粟裕一生所逢的對手中,可以稱之為最難纏、最頑強的宿敵。曾在解放戰爭時期與粟裕正式交手四次。這個難纏的對手,讓粟裕的每一次勝利都代價極大。
尤其在整個淮海戰役三個階段中,戰鬥歷時最長、最艱難、最激烈的,最兇險、壓力最大的就是殲滅黃百韜第七兵團的第一階段,華野的傷亡數字,幾乎佔到了整個淮海戰役總傷亡數字的一半。戰後,華野足足休整了半個月之久。
偶然性只是小方面,大的趨勢決定其必然性。讓我們從頭開始,深度解析一下那場規模巨大、曠古未有的大決戰。
附帶說一下,淮海戰役真的非常難寫,其規模之大,變化之多,即便是第一階段,也不是一篇一萬字左右的圖文可以描述清楚的。
瞭解這場舉世罕見的大戰,就要從高空俯瞰的角度捋清全盤,甚至全國戰局複雜的脈絡,才能得其精髓,窺其全貌。
本文試圖從不一樣的角度,敘述我所理解的淮海戰役。有些不為人所知的細節之處,才是真正的驚雷炸響。
一,抉擇 :
我們所經歷的歷史中,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或者地方,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經常能站到可以改變歷史程序的關節點上。
解放戰爭期間,小小的城南莊,是毛澤東結束了轉戰陝北後,前往平山縣西柏坡的必經之路。在這裡,在戰略抉擇的關鍵時刻,城南莊成了扭轉歷史的地方。
1948年4月30日,一次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這個位於河北阜平縣的不知名的小村莊裡召開。會議的主題是聽取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的“斗膽直陳”。
在這次會議上,粟裕改變了毛澤東及中央軍委已經形成決議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從小小的城南莊,直接引發了這場震古爍今的大決戰。
這場以徐州為中心,地跨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的大戰,其戰役規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是數一數二,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堪稱奇蹟的經典戰例。
有八十萬國民黨軍隊,六十萬共產黨軍隊以及五百萬民工,經過六十六天驚天動地的鏖戰,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完勝,一舉拿下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
這是一場決定兩黨命運的終極決戰,自此之後,國民黨有規模的精銳主力喪失殆盡,再也沒有有效的軍事力量,能夠阻止共產黨軍隊橫掃天下了。
中國共產黨透過二十七年的奮鬥,終於實現了問鼎中原的夢想。
這場位列三大戰役之首的淮海戰役,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會戰。此戰過後,畢其功於一役,江北乃至全國,再無大仗。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戰役發起之初,國、共兩黨的領袖都沒有想到,這場戰役會打到這麼大規模,會打出這樣的結果。
在淮海戰役尚未提出的中原戰場上,解放軍共有十六個縱隊。華東野戰軍七個、中原野戰軍六個、陳謝太嶽兵團兩個。
主要面對的是國民黨方面邱清泉的第五軍、胡璉的第十八軍、黃百韜的整編二十五師、劉汝明的第八兵團、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和區壽年第六綏靖區的三個整編師。
而到了淮海戰役發動時,華東野戰軍已經壯大為十五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地方几個軍區部隊,以及濟南戰役時的國民黨起義部隊吳華文部。
隨著戰役規模滾雪球般越打越大,國民黨方面也陸續往中原戰場加入砝碼。
以第五軍為骨幹,擴大組成第二兵團;以十八軍為骨幹,擴大組成為龐大的第十二兵團;以黃百韜的整編二十五師,擴大組成了十萬人的第七兵團。另外,李延年的第六兵團和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也隨即加入了淮海戰場。
中原地區的戰略決戰陡然升級。連雄才大略的毛澤東都不禁感到壓力非凡:“這是一鍋夾生飯,不好吃啊!”
而在淮海戰役之前,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所設想的勝利之路,原本是另外一條。
毛澤東對中原戰區初期的戰略構想,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正確而合適的。
中原地區國民黨軍隊重兵雲集,可以說,聚集了國民黨全國最大的一個戰略集團。而解放軍在此之前從來沒有打大規模殲滅戰的先例,此前一般都控制在中型規模。
現在在中原這場,單從敵我力量對比上看,顯然不是發動戰略決戰的時機。
已經東渡黃河,進入河北的毛澤東計劃派一支軍事集團南下渡過長江,插到敵人後方核心地區,建立根據地,把敵人戰線拉長,將敵人重兵集團分散開來,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陸續加以殲滅。
陳毅總結:“變中原為華北,變江南為中原”。
進一步把戰場引入長江以南的國民黨統治核心地區。再依次層層往敵佔區推進,各個擊破,直至全國解放。這是毛澤東解放戰爭戰略思路的主線。
透過軍委常委會研究,和與華野電報溝通後形成決議。軍委開始計劃從現有的華東野戰軍中,分出三個縱隊組成“東南野戰軍”,並相繼制定了編制序列及幹部組成名單。
而粟裕此次經過近三個月的仔細考慮,他認為南下渡江屬於無依託作戰,沒有根據地,且面臨層層截殺圍堵,整個過程中勢必會損失一半以上部隊。
況且分兵後,江北中原地區的兵力也會大大削弱而面臨巨大危險。分兵後兩個戰場的殲敵困難會無限放大,與其這樣,不如集中優勢兵力在黃淮地區打大的殲滅戰。
但更改中央軍委已經形成的決議,無異於抗命。況且,創造過無數戰略奇蹟的毛澤東,不是一個能夠輕易被說服的人。
在軍隊的高階將領中,極少有人敢於對毛澤東的決斷提出質疑和反對意見。他一旦做出決定,特別是深思熟慮後的重大戰略決定,鮮有改變的先例。
在陳毅的鼓勵下,忐忑不安的粟裕給中央軍委發出了著名的“子養電”。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仔細分析了這份兩千多字的電報。決定讓陳毅和粟裕從河南濮陽,來河北城南莊面述其構想和實施方案。
會議上,粟裕就與中央軍委的異議方面,從形勢分析、過不過江的利弊得失、自己的戰略構想、而後作戰的基本方針、戰術計劃安排等方面陳述了自己“抗命”的理由。
他的論述終於打動了中央軍委、打動了不是能夠輕易被說服的毛澤東。會議結果,毛澤東雖對自己的決定有所保留,但基本採納了粟裕的建議。(詳情見本文作者另篇文章《粟裕的一次“抗命”,直接引發了中國戰爭史上一場曠古爍今的決戰 》)
這次抉擇影響深遠。就粟裕的提議,將毛澤東準備各個擊破的勝利之路,提前演化為改變中國命運戰略決戰。
二,熱身 :
淮海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是碾莊圩殲滅黃百韜的第七兵團;第二是雙堆集殲滅黃維的第十二兵團;第三是陳官莊殲滅杜聿明率領的邱清泉第二兵團、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
而在整個淮海戰役三個階段中,戰鬥歷時最長、最艱難、最激烈的,最兇險、壓力最大的就是殲滅黃百韜第七兵團的第一階段,華野傷亡佔到了整個淮海戰役的一半。
然而,提起淮海戰役第一階段殲滅黃百韜之前,就不能不先提一提豫東戰役,此役對粟裕來說,可謂在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前,一次頗具規模的熱身。
作為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粟裕主要的對手,黃百韜在豫東戰役中的頑強表現,能讓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艱難程度,得到一定的詮釋。
城南莊會議後,由於中原要打大仗,中原局和中原軍區的領導需要加強。但各方面幹部的缺乏,以及中原野戰軍要分兵,缺乏軍事主官的情況,中央決定讓陳毅率一部分幹部到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工作。
讓粟裕全面接管華東野戰軍的軍、政工作。實際上,這也是陳毅曾多次向中央提出的建議。
接下來的考驗要粟裕一人承擔了。
現在既然粟裕改變了軍委決議,暫不過江,留著江北打大仗,那毛澤東理所當然地向粟裕提出殲敵十一二個旅,相當於十萬人的殲敵目標。這與粟裕指揮華野的總兵力相當。
除此之外,毛澤東的意圖是讓他先打由邱清泉率領的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印緬戰場上訓練出來的全美械部隊,實力自是非同小可。
可粟裕剛剛向西渡過黃河,國民黨第五軍軍長邱清泉就機警地率部隊向西北方向進入山東,與其他部隊抱成一團。
粟裕見難以用解放軍擅長的運動戰,將之拉開、拉散後分割殲滅。經過思考,果斷地甩開邱清泉的第五軍,掉頭向西直撲開封。
1948年6月22日,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被華東野戰軍攻佔,震動了蔣介石。
他急命邱清泉的第五軍、劉汝明的第八兵團、第六綏靖區副司令長官區壽年率整編七十五、七十二師,以及胡璉率領的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軍等火速前往,幾路大軍迂迴包圍開封。
其中,行動最快、態度最積極的黃百韜率整編二十五師,也正在極速趕來的途中。
這正是粟裕所期望看到的這場態勢。
他下令退出開封的同時,給陳、鄧的中野致電,請他們幫忙阻擊側翼的國民黨第十八軍。等引誘邱清泉兵團進入開封后,派宋時輪的十縱殿後阻擊邱清泉,主力運動至外圍圍殲行進較緩的區壽年兵團。
7月1日,將其包圍並殲滅在豫東的睢、杞兩縣。
被俘虜的區壽年與粟裕早年有舊,粟裕宴請他時,區壽年不無善意地提醒粟裕:
“粟司令藝高膽大,我很是欽佩。但是你用兵胃口太大,早晚要吃大虧。我勸你現在還是趕緊撤吧!其餘幾路大軍即將呈合圍之勢,弄不好你要成甕中之鱉。”
粟裕笑而不答。
區壽年當時哪裡知道,粟裕非但沒跑,反而已經調集部隊,轉頭又包圍了正在急進的黃百韜整編第二十五師。
當時的戰場態勢,是粟裕以一敵五,黃百韜做夢也沒有想到華野在剛剛經過激烈大戰的強敵環伺之下,還敢包圍自己。
其他幾路國民黨軍見此情景,竟然遲疑地停下了腳步。解放軍最擅長的就是圍點打援,他們不知道膽子如此之大的粟裕,背後到底還有多少援軍。
原來,圍殲區壽年兵團的戰鬥剛剛結束,還沒等撤離戰場,黃百韜的整編二十五師突破暫時歸粟裕指揮的中野十一縱陣地快速推進,離這裡不到20裡地。
如果讓其靠近,安全撤離就會有問題,即使撤出,也會被追擊而持續惡化。
粟裕急令剛剛經過激烈戰鬥的華野第4、6縱隊向東跑步迎擊。第二天兩廣縱隊和特種兵縱隊趕到,配合葉飛兵團將黃百韜部反包圍於帝丘店。
7月5日,粟裕聚合了主力部隊發起總攻時,由於部隊太過於疲勞,除1縱外,4縱、6縱、8縱攻克了外圍幾個村莊外,都沒有到達指定戰鬥目標。
粟裕準備再次對黃百韜發動進攻,徹底殲滅黃百韜兵團。但是黃百韜卻反守為攻,拼死一搏,黃百韜不顧參謀長的勸告,親自開著坦克率領兩個營發動衝鋒,並在作戰過程中受傷。
黃百韜的這一舉動激勵了被圍困的國民黨軍官兵,一夜奪回了四五個村莊。雙方苦鬥廝殺,來回拉鋸。黃百韜拼死作戰,但最終整編二十五師的戰況越來越處於不利之地。
7月6日上午,黃百韜眼看邱清泉等部無法快速增援到位,自己部隊的糧食和水都發生了危機,空投的藥品根本不夠近萬名傷員使用,處於了絕望狀態。
他下令開始焚燒檔案,槍殺俘虜,給前沿陣地打電話,要求官兵跟他一起“成仁”,要求解放軍突入時,死拼到底,臨死前要求向天大喊“領袖萬歲!”。
但是,黃昏後,絕望的黃百韜突然發現華野的攻擊減弱了。
粟裕已經不具備殲滅黃百韜的條件了,因為部隊的疲勞程度已達極限。
在蔣介石強力催促下,邱清泉的第五軍、胡璉的第十八軍、劉汝明的第八兵團也已經越來越近,再不脫離戰場,就有自己被合圍的巨大危險。
粟裕不得不下令撤退。黃百韜在最後一刻得以死裡逃生。
國民黨“兩大主力”第五軍和第十八軍,以及黃百韜整編二十五軍一直追到了黃河邊,極度疲勞造成華東野戰軍機動能力大大降低,光撤退中戰損四、五千人。
持續二十晝夜的豫東戰役結束。這場被粟裕稱之為“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以傷亡三萬三千人的代價,全殲了區壽年部,打擊了黃百韜部,削弱了邱清泉部,殲敵九萬四千人。
僅此一戰,便已完成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給他下達的、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殲敵數字。
但自身傷亡數字,偏重於圍攻黃百韜一方。
此次戰役在戰略上,由於粟裕吸引了國民黨軍的幾十萬大軍,致使國民黨軍在其他地區的防禦力量減弱。華野山東兵團,中野劉伯承一部趁著敵人主力都跟粟裕攪和在一起的時候,分別攻克了兗州和襄樊,在整體戰略上取得了輝煌戰果。
劉伯承、鄧子恢率中野兩個縱隊拿下了襄陽,使解放軍控制了漢水中游,威脅了國民黨軍的總後方,有力牽制了武漢白崇禧集團。此役的重要性,在即將開展的淮海大決戰中真正顯示出來。
陳毅、鄧小平指揮中野四個縱隊攻克鄭州,復佔開封。
粟裕攻克濟南後,致電中央軍委,正式建議發起淮海戰役。
三,對手 :
黃百韜在豫東戰役結束後,獲得了蔣介石親自頒發的青天白日勳章。並正式任命黃百韜為第七兵團司令長官。下轄包括整編二十五師在內的五個軍,共十萬餘人。
黃百韜可謂粟裕一生所逢對手中,可以稱之為最難纏、最頑強的宿敵。
與其他國民黨軍勾心鬥角、臨戰掣肘和處於種種目的而見死不救相比,黃百韜對蔣介石的忠心、大局為重的軍德,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是極其少見的。
在國民黨軍中,他出身非嫡系的雜牌部隊。能獲得蔣介石的青睞和信任,全靠“孤臣死戰”。所謂孤臣,就是無靠山、無根基,必須靠戰功才能在蔣介石派系林立的國民黨軍隊中,獲得一席之地。
他逢戰必盡死力的決心,和頑強作戰的鬥志,其難纏程度不僅僅只體現在上述的豫東戰役中。
這個粟裕最強勁難纏的宿敵,曾參與策劃皖南事變,手上沾有新四軍的鮮血。
解放戰爭時期,他與粟裕正式交手四次。分別是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第一階段。雖然全敗,但是在粟裕所有的對手中,他也稱得上足夠驕傲了。
他是粟裕在“七戰七捷”的蘇中第六戰中,取得戰果最小的一次。
孟良崮戰役中,粟裕在強敵環伺之下,把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整編第七十四師,團團包圍在孟良崮。而在華野外圍,聚集著數倍於己的國民黨重兵包圍。
其中離得最近的,就是黃百韜的整編二十五師,和李天霞的整編第八十三師。
與李天霞的故意緩慢拖延相比,黃百韜則是不惜代價、死命馳援,險些衝破葉飛的華野一縱阻援線。最近時候都看得見孟良崮的硝煙,聽得見孟良崮的炮聲。若不是四縱馳援,戰場態勢將不可預測。
讓人貽笑大方的是,國民黨方面在豫東戰役後,說黃百韜是粟裕的“剋星”,這就吹噓過頭了。事實證明,他跟粟裕畢竟不是一個級別的,只能稱得上粟裕在戰術上一個強勁難纏的對手。
只能說,這個難纏的對手,讓粟裕的每一次勝利都代價極大。
尤其是隨之到來的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在碾莊圩雖然全殲了黃百韜第七兵團,卻也讓粟裕部付出了六萬多人的傷亡,戰後華野休整了達半個月之久。
從豫東戰役中,黃百韜其兇悍、頑強的程度可窺見一斑。但在即將開始的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粟裕再也沒有給過他任何機會。
在這場震古爍今的大戰中,粟裕第一刀便斬向了這個昔日強勁難纏的宿敵。
淮海戰役,並不在通常意義上的華中淮海地區,這次規模巨大的戰爭縱橫千里,東到黃海,西至河南商丘,北到山東臨城,南至淮河北岸。
這是一片位於黃河和長江之間、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域。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均屬於兵家必爭的中原戰略要地。
隨著淮海戰役多方面不可預測的隨機發展,已經從粟裕開始設想的兩淮至海州的“小淮海”,逐漸演變成規模空前的“大淮海”。這也是毛澤東和粟裕一開始都沒有想到的。
濟南戰役後,國民黨軍徐州“剿總”自1948年9月開始逐漸收縮兵力,向徐州靠攏。
徐州是隴海路和津浦路的交叉口,北上可通平津,南下直達南京,運河和淮河水路交錯其間。其戰略重要性讓國民黨在濟南最危急關頭,也沒有從徐州派兵增援,使粟裕在濟南外圍準備的兵力雄厚的打援部隊落了空。
那時,黃百韜兵團已沿隴海路,西進至蘇北的新安鎮。
9月28日,毛澤東致電粟裕,強調戰役第一階段要點是牽制邱清泉、李彌兵團,殲滅黃百韜兵團。並特別提醒新安鎮離徐州很近,攻擊黃百韜兵團時,要準備充足的兵力,做好邱清泉、李彌兵團的打援部署。
但形勢在不斷變化中。
為了確保徐州的安全,在陳毅、鄧小平部拿下鄭州後,國民黨軍出人意料地放棄了開封,全力撤至蚌埠以拱衛徐州。此舉讓原來設想的“小淮海”中野方面的任務提前完成。
陳毅、鄧小平建議中央軍委,改變南下蒙城,控制淮南至運河廣大地區以吸引徐州之敵“分兵南壓”的計劃,中野全部進入徐蚌戰場,負責牽制邱清泉和孫元良兵團,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
而國民黨方面,白崇禧也提出了“守江必守淮”的戰略。建議放棄四戰之地的徐州,扼守蚌埠。但出於國民黨內鬥,白崇禧拒絕指揮徐蚌會戰。蔣介石無奈,最後還是選擇了他的學生劉峙做徐州“剿總”司令長官指揮徐蚌會戰。
毛澤東遂指示中野做好攻擊宿縣和蚌埠的準備,以截斷徐州戰場上國民黨軍南撤的退路,此舉已明顯帶有戰略決戰的意圖。
10月23日,華野釋出《淮海戰役預備命令》,準備進行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根據形勢的不斷變化,粟裕意識到戰役規模會比以前預想的要大的多。
華野、中野大軍齊聚中原。當時粟裕手中握有十六個縱隊,華野十五個縱隊,加上暫歸粟裕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而陳毅和鄧小平率領的中野只有四個縱隊。
但粟裕在10月31日向中央軍委發出電報,提出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這是粟裕在建議發動淮海戰役之後,提出的又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建議。
象徵著從“小淮海”逐漸向“大淮海”的過渡。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粟裕的發起和起決定性因素的強大兵力,兩路中原野戰軍的推波助瀾,起到了戰略層面上的決定性作用。
11月1日,毛澤東同意:“整個戰役由陳、鄧統一指揮。”
戰役規模之大,已經不是隻有四個縱隊的陳、鄧所能全盤掌握。出於各方面的限制,遂在第二天回覆中央軍委:“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
4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副政委譚震林、參謀長陳士榘和副參謀長張震,聯名釋出《華東野戰軍攻擊命令》,明確戰役發起時間為:1948年11月8日。
四,圍追 :
就在黃百韜回到距徐州一百二十公里的新安鎮,準備緊急命令各軍往徐州撤退時,他接到劉峙一個電話,要他在新安鎮繼續等待接應四十四軍。該軍到達後劃歸第七兵團系列,然後一起撤往徐州。
黃百韜遭受攻擊的態勢已經逐漸明朗化,在大戰一觸即發的危急關頭,竟然不惜讓一個兵團痛失寶貴的撤退時間而等待一個軍。這個荒謬絕倫的命令讓黃百韜氣的把電話摔在了桌子上。
但“死忠”的黃百韜不能不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因為這是蔣介石親自下達的命令。
也正是11月5日晚上,黃百韜和第七兵團的悲慘命運從這個電話開始了。
“守江必守淮”的原定作戰計劃,是放棄處於四戰之地的徐州,將兵力集中蚌埠。這個戰略構想受到蔣介石派給劉峙的助手、徐蚌會戰的實際指揮者杜聿明的讚賞與支援。
杜聿明還有一個方案,由他率領第二兵團佯攻濟寧,實取濟南,打通津浦路,可以反過來把解放軍拉散,達到“圍魏救趙”的目的。
但適逢東北戰事吃緊,杜聿明又被蔣介石調往瀋陽。
劉峙手一攤:“這麼大的仗,我可指揮不來。”
開作戰會議時,參謀總長顧祝同則主張堅守徐州,邱清泉、黃百韜都一起表示贊同。蔣介石忙於東北、中原兩大戰場,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大軍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邊一字排開,相互分散,極易受到攻擊。徘徊不定之中,良機一個又一個地錯失。
早在11月1日,黃百韜就覺得自己坐在一個巨大的火藥桶上,判斷到解放軍即將要對自己發起進攻。親自趕到徐州,向劉峙要求即刻撤退,劉峙請示蔣介石後表示同意。
但正在這個時候,蔣介石錯判了戰場態勢,以為粟裕要先攻擊海州。於是命令黃百韜派剛剛歸屬第七兵團建制的第100軍前去海州支援第四十四軍,黃百韜只得繼續等待。
在進攻黃百韜兵團之前,中原野戰軍集結兵力,攻取了商丘,做出了進攻徐州的假象。劉峙大驚失色,急忙命令周邊兵團向徐州火速靠攏,聚集徐州後,再伺機執行徐蚌會戰的部署。
蔣介石也突然命令走在半途的第100軍掉頭回新安鎮,命令第四十四軍也火速撤離海州,在第七兵團接應下,向徐州靠攏。
此舉的荒謬之處不光在於白白給了粟裕兩天時間,還把原本不在粟裕殲敵計劃之內的四十四軍也送了進來。而四十四軍完全可以不走陸路,而從連雲港海路撤退的。
看似極其背離軍事常規的荒謬情況,就這樣真實地發生了。
十六天後黃百韜臨死時,對自己深惡痛絕:“我為什麼那麼傻!要在新安鎮等待四十四軍整整兩天……”
可以想象,是怎樣荒唐的決策,導致了他死不瞑目的心結。
而粟裕在察覺到黃百韜兵團有緊急撤退的跡象,果斷地把進攻時間從11月8日,提前到了6日。
華東野戰軍從山東分三路發起進攻,其中七個縱隊從臨沂地區分頭南進,直撲新安鎮。
山東兵團三個縱隊從藤縣出發,直趨臺兒莊第三綏靖區馮治安部。
蘇北兵團兩個縱隊從騶縣南下,迅速從新安鎮東迂迴黃百韜兵團南側,與中野十一縱會合,並攻佔咽喉要地曹八集,切掉新安鎮與徐州的通道。
同時與中野配合,造成攻打徐州的假象,給劉峙以錯覺。
雖然一裡一外四天時間,被粟裕握在了手中,但即使是這樣,要想徹底圍堵黃百韜兵團,時間還是不夠。
原因是有兩個地方至關重要。在臺兒莊附近的賈汪地區,駐有第三綏靖區的馮治安部,華野透過這裡佔領曹八集,才能截斷黃百韜的退路。但快速突破該防禦線,顯然難度很大,時間上無論如何是不夠的。
另一個地方是運河彼岸的李彌兵團,位於碾莊圩西南方的八義集。黃百韜兵團渡過運河,李彌兵團與之交替掩護撤往徐州,華野圍殲黃百韜就將變得無法預測。
一旦黃百韜兵團與徐州之敵抱成一團,華東野戰軍將無法撼動,淮海戰役也許將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就在粟裕憂急焦慮之時,一個好訊息傳來。中共地下黨員、時任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兩個軍宣佈起義,撤離了防線。
這個徐州北面唯一的屏障,從東到西的上百里防線打開了一個大口子。華野第七、第十三縱隊從這個大口子直插徐州東側的曹八集,迎頭堵住了黃百韜兵團的撤退之路。
何基灃、張克俠在淮海戰役中起到了怎樣重要的作用,毛澤東一言以蔽之:“何、張起義,是淮海戰役第一個大勝利。”
四,堵截 :
黃百韜在極度焦急當中,度日如年,夜不能寐,終於在11月7日等來了第四十四軍。於是,第七兵團加剛剛來到的四十四軍,共十二萬人之眾,開始了逃亡似的大撤退。
而撤退一開始,黃百韜就發現了自己一個相當重大的失誤。十五天後他臨死時終於意識到,這個失誤幾乎是致命的。
他們南下的前方是運河,在新安鎮駐紮這麼長時間,竟然沒有想到架幾座可供大軍透過的浮橋。
現在十幾萬人馬只能擁擠透過一座唯一的鐵橋。而北面各個方向已經槍聲大作,華野的先頭部隊離自己已不到二十公里。
短時間內渡過運河無疑是不可能的。黃百韜只能命令一邊緊急架橋,一邊派部隊向北阻擊,同時往西分散一部分部隊,尋找更加便利的渡河點。
而這個時候,又傳來了賈汪地區何、張起義,東南方向退路被堵的訊息。黃百韜如雷擊頂,現在只有指望李彌兵團相依為命了。
他自己急忙乘吉普車去八義集會見李彌,放下面子,懇求李彌不要過早地向徐州撤退。現在第七兵團尚未過運河,只有兩個兵團相互接應掩護,才有一線生機。
但被李彌以徐州被攻擊,戰事吃緊,軍令難違而拒絕。出於李彌的私心,實際上是怕受黃百韜連累而存儲存實力之心。
陷入絕望的黃百韜如論如何也想不通,明明是自己處於被圍殲狀態,劉峙如何判斷出徐州受到攻擊的。如果兩個兵團相互交替掩護撤回徐州,不是更有利於徐州的安全嗎?
回去的路上,黃百韜一言不發。
李彌的第十三兵團過早撤退,等於在黃百韜兵團的左翼又敞開一道大口子,也相當於關閉了他最後的生路。
極具諷刺的是,李彌兵團回去不久,在蔣介石的催促下,重新率兵殺回。離最近時,已經看得見碾莊圩的硝煙……。
十四天後黃百韜臨死時,無不怨恨地傾訴了這個讓他打不開的心結:“李彌兵團既然以後還要損兵折將來援助碾莊圩,為什麼當初不在八義集掩護我撤退呢?……”
是啊!何苦呢?國民黨就是在許多類似這樣的各種百思不解中覆滅的。
8日,黃百韜兵團好不容易渡過了運河,卻損失慘重。第六十三軍被全殲,第100軍損失大半,自己的嫡系部隊二十五軍也損失過半。
9日,黃百韜的第七兵團進入碾莊圩後,就再也沒動過。以碾莊圩為中心的三公里範圍內,已被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圍得像鐵桶一般。黃百韜別無他路,只能固守待援。
適時東北戰局已經結束,杜聿明又被蔣介石調回了中原戰場。當他懷著“上刑場”的心情回到徐州時,才知道當時“守江必守淮”的徐蚌會戰計劃已經完全變了樣。
而對於共產黨方面,真正把淮海戰役推波助瀾、越打越大的關鍵推手,是中原野戰軍。
在國民黨方面,則是讓駐紮在河南駐馬店一帶地區國民黨最大的戰略兵團——第十二兵團加入了徐蚌戰場。這是一個以“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軍為骨幹、擁有十二萬人的戰略級機械化兵團。
陳毅和鄧小平改變南下蒙城是個轉折點,早早讓中野全部進入徐蚌戰場,負責牽制邱清泉和孫元良兵團,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
劉伯承在襄樊、南陽戰役後也進入淮海戰場,與陳毅、鄧小平會師與河南和安徽的交界處。此時,華東、中原野戰軍已經齊聚淮海戰場,總兵力達六十萬。
具有戰略眼光和膽魄的劉伯承,率中原野戰軍一舉攻佔宿縣,切掉了徐州到蚌埠的津浦路段。對整個徐州之敵完成了戰略上的包圍,也就相當於切掉了整個中原地區國民黨軍南撤的道路。
當粟裕在戰術上全力圍殲黃百韜的時候,劉伯承跨出了戰略上關鍵的一步。(見本文作者《劉伯承點在宿縣的關鍵一子,才是推動整個淮海戰役的戰略勝負手》)
這就不得不迫使蔣介石派出他最大的一個戰略級兵團加入淮海戰場,在這個橫跨四省的廣大地區完成決定命運的戰略決戰。
打成這樣的規模,毛澤東和蔣介石事先都是一個沒想到。毛澤東的總結證實了這一點:
“戰役發起以前,我們已估計到在第一階段會消滅敵人十八個師。但對隔斷徐、蚌,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迫使其決戰這兩點,那時我們尚不敢做這樣的估計。”
蔣介石已經變本加厲,賭注越來越大,使戰局朝著有利於解放軍的形勢發展。
因此,後來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時,讓劉伯承任總指揮、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是合適而正確的。
10日,在杜聿明回到徐州後的作戰會議上,宣佈了他的一個作戰構想。
那就是讓李彌兵團守徐州,以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會合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向西先吃掉相對弱小的劉、鄧部,然後回師向東擊潰陳、粟部,解黃百韜之圍。
但此計劃受到劉峙等徐州眾將的一致反對。反對也不是沒有道理,西擊劉、鄧再到碾莊圩需要七到十天的時間,他們都認為黃百韜兵團根本堅持不了那麼長時間。
而讓他們料所不及的事實是,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在被包圍後,整整堅持了十五天。
蔣介石最終決定由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聯合向東攻擊前進,直趨只有五十公里的碾莊圩解救黃百韜。
而劉伯承拿下宿縣後,眼光轉向了一百多公里以外,正在向碾莊圩全速挺進的那個龐然大物——國民黨第十二兵團。
隨著黃維第十二兵團的加入,淮海戰役規模驟然加大,國民黨軍王牌全部壓在了徐蚌戰場。戰役已經由“小淮海”正式打成了“大淮海”,已經打成了國共兩黨生死對決的大決戰。
徐州戰場上聚集的國民黨軍已達八十萬之眾,但有十萬已經被粟裕圍在了碾莊圩。
五,攻守 :
淮海戰役殲滅黃百韜兵團的戰鬥,分攻擊和阻援兩個方面。
以碾莊圩為中心的周圍十幾個村落緊緊相連,地勢上是徐東重點防禦之處。原來是李彌十三兵團駐地,區域內築有大量成體系野戰工事。
熟悉華野戰術的黃百韜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工事進行了加強和改造。他把各個村落的主要防禦點都聯了起來,幾乎所有的房屋建築都設有火力點,還挖了很多水溝、水壕。
與常規不同,他把每一個房屋的射擊口都設在建築物的屋角上,這樣視線寬、一個火力點可以同時覆蓋兩條街。幾乎整個防禦體系都實現了無死角化。
最初,陳士榘統一指揮的華野突擊集團帶有嚴重的輕敵思想,低估了這些工事的作用。
1948年11月11日,粟裕下達命令,華東野戰軍開始首先對碾莊圩的黃百韜第七兵團發起攻擊。
華野第四、六、九、十三縱隊分別從各自突擊方向發起了進攻,用運動戰的攻擊方式,連續突擊,速戰速決,三到五天解決戰鬥。
但突擊一開始,就發現困難比想象大的多。戰場推進越來越緩慢。輕敵使攻堅武器準備不足,先到先打,倉促上陣。攻擊又在追擊部署上完成包圍的,根本沒來得及調整。
在前三天的戰鬥中,敵人的工事敵配合空軍轟炸給攻擊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其中十三縱攻擊小宋莊的傷亡尤其嚴重。
再加上各部隊追趕黃百韜連續幾天急行軍的疲勞,也是導致了第一次攻擊受挫的原因。
華野司令部召集攻擊部隊幹部召開緊急會議,總結教訓,調整部署。確定了由華野副政委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攻擊部隊。採取“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攻其首腦,亂其部署”的戰術,發揮夜戰特點,逐點奪取,各個殲滅。
15日凌晨,碾莊圩四周突然寂靜了。
前方回報給黃百韜,四周沒見任何攻擊跡象,只見成千上萬把鐵鍬正在拼命挖土。宛若長蛇、縱橫交錯的戰壕正在一點點向他的前沿陣地逼近。
這邊的槍炮聲寂靜了,徐州、南京卻熱鬧起來。
他們又開始自我陶醉,大肆宣傳著一個訊息:“碾莊圩堅守成功,共產黨軍隊攻擊受挫。”顧祝同在南京極力宣傳“碾莊大捷”,何應欽激動地讚歎:“黃百韜真乃英雄!”
南京給黃百韜空投了一枚青天白日勳章,徐州的劉峙也早已忘了自己對黃百韜兵團的悲觀態度,聲稱“態勢非常有利!”……
只有身處絕境的黃百韜才能感受到,他堅固的防禦陣地已經一點點被蠶食了。
16日晚,華野攻擊部隊佔領了碾莊圩外圍的老祁莊等四個村莊;17日晚,又奪取了碾莊圩西面六公里的彭莊;18日晨攻佔了黃灘。至此,碾莊圩外圍陣地基本被肅清。
黃百韜剩下的約六萬人,被壓縮在以碾莊圩為中心,東西十里、南北六里的狹長地帶。
黃百韜的參謀長忍不住大罵:“邱清泉、李彌的部隊離這裡只有四十公里,還有飛機、坦克掩護,就是爬也該爬過來了吧!”
黃百韜苦笑道:“在國軍中,誰肯不顧自己的損失而急別人之難,誰肯自冒犧牲而解別人之危?”
他的機要秘書李世傑回憶說,那一天,黃百韜想到了孟良崮上的張靈甫。
但這一次,黃百韜和他的參謀長真的是冤枉了邱清泉和李彌了。在蔣介石的催促下,他們可以說是拼了血本,出了全力了。但奈何遇上的是宋時輪這個老對手。
就在圍殲黃百韜兵團越來越順的時候,負責在徐東阻援的解放軍三個縱隊卻陷入了苦戰。
阻援是七縱、十縱和歸華野指揮的中野十一縱。由宋時輪統一指揮。三個縱隊中,尤其以十縱善於阻擊而聲名遠播。
“排炮不動,必是十縱!”
豫東戰役時,粟裕原本要求十縱在一線陣地阻擊一天,二線陣地阻擊一天。但十*縱面對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全力進攻下,在一線陣地堅守十個晝夜,一步沒退。
此次又是同樣的對手,可這次不僅是第五軍,而是邱清泉的包括第五軍在內的第二兵團,此外,又加了李彌的第十三兵團。
11月13日,殘酷的徐東阻擊戰打響了。
國民黨軍第二兵團為全機械化美式裝備,營以上單位都配有重炮和坦克,兩個兵團人數達十六萬之眾。
在二十公里寬的正面戰場上,國民黨先是飛機轟炸,然後是炮火立體全方位的覆蓋。緊接著成群的坦克發出巨大的轟鳴聲,掩護清一色美式衝鋒槍計程車兵撲向華野阻援陣地。
數天之內,把這片地域打成了一片焦土,屍硝煙瀰漫,火光沖天。各個陣地如同拉鋸般多次易手,陣地前血肉滿地,屍橫枕藉。
杜聿明親自來到十縱把守的團山主陣地前登高遠望,透過燃燒的煙火,看到了陣地前屍橫遍野,樹枝上掛滿了殘肢斷臂,戰壕內填滿了雙方官兵的屍體。
讓這個打過崑崙關、緬北叢林等無數血仗惡戰的將軍竟然低下頭來,不忍目睹。他不得不承認,這是他見過最慘烈的場面。
六,鏖戰 :
1948年11月16日,碾莊圩外圍戰正在如火如荼之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致電華野、中野。隨著戰役越打越大,為更好地統籌領導和協同指揮,成立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的淮海戰役總前委。
可能時,開五人會議討論重要問題。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臨機處置一切。鄧小平為總前委書記。
此時,在阻援方面,杜聿明為了打通最後一道防線,把重新恢復番號的第七十四軍調了上來。結果與粟裕派去襲擊徐州機場的二縱在潘塘鎮遭遇。
原來粟裕在碾莊圩激戰正酣時,他的目光已經盯在包圍吃掉邱、李兵團上了。提前派二縱去迂迴包抄,結果撞上了敵七十四軍,這著實讓杜聿明和邱清泉吃驚且慶幸。
為了繼續迷惑敵人,索性命令宋時輪阻援部隊,和潘塘鎮的二縱一起後撤,試圖拖住邱、李兩部。
碾莊圩激烈膠著的戰況,讓粟裕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外圍阻援一旦稍有差次,後果不堪設想。在此刻能做出如此舉動,確實膽魄過人且胃口極大。
戰場兇險程度也確實是常人難以想象。以至於後來粟裕聽到勝利的訊息時,高壓頓時釋放,緊張和疲勞讓他一度倒地昏厥……。
17日,邱、李兵團進佔了宋時輪的阻援陣地,距碾莊圩只有不到十公里。
這個訊息傳到徐州和南京,劉峙、蔣介石大喜過望。又開始了一番“徐東大捷”、“潘塘大捷”的宣傳。蔣介石還派出了慰問團,攜帶大批勳章和銀元來徐州犒賞三軍。
19日白天,逼近碾莊圩核心陣地的華東野戰軍沒有發起攻擊。
然而,就在國民黨方面大肆慶祝之時,黃百韜和他的第七兵團的末日也隨之來臨了。
1948年11月19日晚,譚震林和王建安向威震濟南的山東兵團下達了最後總攻碾莊圩的命令。
在長達四十分鐘的炮火後,在華東野戰軍特縱坦克部隊的引導下,第四、六、八、九縱分別從北、西、東、南方向穿過層層鐵絲網,越過密佈的地堡、掩體和縱橫交錯的地壕,排山倒海般發起突擊。
方圓不到十公里的陣地上煙塵瀰漫,劇烈顫抖,炮火震盪,把昏暗的天空照的亮如白晝。幾個村莊內槍炮、喊殺之聲終夜不絕。
20日晨,華野突擊部隊全部攻佔碾莊圩。黃百韜率六十四軍和二十五軍一個師逃到一個叫“大院上”的村子裡,繼續負隅頑抗。
21日晚,譚震林和王建安命令華野攻擊部隊陸續集結,集中調配好兵力火力後,對第七兵團殘餘部隊聚集的大院上村、小院上等村莊發起最後的攻擊。
又是一天的鏖戰。黃百韜困獸猶鬥,大院上村裡外屍橫遍地,流血漂櫓。眼看堅守不住,遂指揮自己的殘部四處衝殺,卻被處處包圍。
22日下午四點,黃百韜見大勢已去,下令分散突圍。國民黨軍像決了堤的洪水,四散奔逃,狼奔冢突。但四面八方到處都是解放軍,喊殺聲似海嘯雷鳴。
面對碾莊圩方向驚天動地的槍炮聲,邱清泉和李彌目瞪口呆,戰場經驗讓他們知道,第七兵團再也回不來了。同樣與粟裕交過手的經驗讓他們知道,下一個就會輪到自己了。
他們誰都沒有再向前推進的意願和膽子了。
隨著槍炮聲越來越弱,前方報告說第100軍軍長周志道跑回來了。見到邱清泉第一句話就是:“全垮了!”接著,二十五軍軍長陳士章也跑回來了。
而此刻碾莊圩的包圍圈內,二十五軍副軍長楊延宴正在和六十四軍軍長劉鎮湘,保護著黃百韜逃到了小黃莊。
黃百韜心灰意冷,他讓劉鎮湘率殘部突圍,並對他表達了心中的萬分絕望:
“我年老多病,做俘虜走不動而且難為情。我死後,讓他們知道還有為黨國忠心耿耿的人,或可讓那些醉生夢死的人醒悟過來……”
劉鎮湘突圍時被解放軍俘虜。黃百韜身邊只剩下楊延宴。黃百韜死了,楊延宴倒是跑了出去。
有史料說,黃百韜在突圍時被炮彈炸死。但是據楊延宴回憶,黃百韜死於自殺,是舉槍自盡的,當時沒斷氣,楊延宴補了一槍。
黃百韜死前悲恨交加,痛心疾首控訴般說:
“我有三個不解,第一,我為什麼那麼傻!要在新安鎮等待四十四軍整整兩天?
第二,我在新安鎮那麼長時間,竟然沒有想到架幾座可供大軍透過的浮橋。
第三,李彌兵團既然以後還要損兵折將來援助碾莊圩,為什麼當初不在八義集掩護我撤退呢?”
他到死都解不開的三個結,還是僅侷限於軍事層面,糾結於一些看國民黨內部似極其荒謬決定導致的偶然性,沒有看到歷史大潮流發展的必然性。
不甘、憤懣和失敗總結只停留在軍事層面,沒有看到其失敗的本質的又何止是黃百韜一個人,蔣介石何嘗不是如此?
就跟本文開頭所講,歷史的發展也經常充斥著很多不經意的、但可以造成巨大影響的不確定因素,但絕不會影響到必然性。就算黃百韜三個心結從來沒發生過而逃回徐州,又能堅持多長時間呢?
陳毅元帥有一句名言:“淮海戰役是用老百姓的獨輪車推出來的!”
黃百韜和蔣介石認識到了對手的可怕,和自己內部的腐爛。但他們沒有看到六十萬解放軍背後的五百萬支前民工。
正是這樣一支代表人民的巨大洪流形成的力量,足可以將逆歷史潮流的國民黨統治連根拔起。
後記 :
碾莊圩之戰進行到白熱化程度之時,在蒙城通往渦河的路上,塵土遮天蔽日,延綿不絕。一股巨大的機械化軍事力量——國民黨第十二兵團正在快速行進中。
在黃百韜被圍殲的過程中,積極東進的黃維越來越成為整個戰場的焦點。
邱清泉和李彌攻擊救援陷入僵局;孫元良兵團負責徐州防務;順津浦路北進的劉汝明、李延年兵團怕被分割圍殲,推進緩慢。
唯有十二萬人馬的十二兵團始終在不顧一切地向東推進。以至於形成了孤軍插入淮海戰場的態勢。
中原野戰軍一路上的襲擾、側擊和阻擊,並沒有影響到黃維快速行進的決心,第十二兵團強大的軍事力量讓他無視了這一切。
宿縣劉伯承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這支目前為止,蔣介石最大的一個戰略級兵團。
在碾莊圩還在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劉伯承向中央軍委建議:
“殲滅黃百韜後,華野如果不休整,打邱、李兵團誠非易事;同時,中野阻擊黃維、劉汝明、李延年兵團也相當困難。如果兩個野戰軍都陷入僵局,整個戰場就會被動。”
因此,劉伯承建議先放棄打邱、李,轉打孤軍冒進的黃維兵團。
因為黃維兵團已經成為淮海戰場上,一個越來越顯眼的作戰目標。
一場殲敵最大,變化最多的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已經拉開了序幕……。
後續淮海戰役系列《血沃雙堆集》和《風雪陳官莊》正在創作中。敬請關注!
深度挖掘歷史,精彩故事不吐不快。歡迎關注@逸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