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糖尿病到底是哪種糖?
來源 | 好醫講堂
有不少人認為,糖尿病就是吃糖過多惹的禍,繼而就排斥含糖的食物。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醫學上的“糖”和我們日常口中說的“糖”不完全相同。
在醫學概念裡,“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澱粉類)、單糖(葡萄糖、果糖)和雙糖(蔗糖)等。
而我們平時說的“糖”,指的是單糖或雙糖。因此,不能簡單地在吃甜食和得糖尿病之間畫上等號,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
但是,如果吃糖過多,引起肥胖,確實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尿中含糖,並不是因為糖吃得過多,而是因為機體無法運用攝入的糖。
正常人吃糖之後,機體很快會將糖分用來供能或者儲存起來,血糖濃度迅速降到腎糖閾(當血液中葡萄糖濃度超過160~180mg/100ml時,有一部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已達極限,尿中將要出現葡萄糖,此時的血糖濃度稱為腎糖閾)以下。
而糖尿病患者吃糖之後,機體既無法運用糖,也不能把糖儲存起來,而是任其跟著血液來到腎臟。這時,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很容易就超越了腎糖閾,形成糖尿。
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異常才是真正病因
糖尿病的發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機體無法有效地運用糖分所致。
而人體內唯一能下調血糖、促進血糖運用的生物活性物質就是胰島素。在胰島素相對或絕對缺乏以及功能障礙時,使機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就會導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病人能否吃糖
有數十位科學家做了長期(28天)或短期的研究。即把糖尿病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是無蔗糖的飲食,另一組的飲食熱卡相同,但用蔗糖代替部分澱粉。結果兩組的血糖值相同。
當然,如果在原來的熱卡以外,再外加蔗糖,則會使血糖升高。
所以,血糖控制的關鍵是控制攝入的熱卡總量,而不在乎是蔗糖(雙糖)還是澱粉(多糖)。因此“恐糖症”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我們並不主張多吃蔗糖,因為一是可引起肥胖及齲齒等,二是人們吃糖時,實際上多是吃奶油、巧克力、冰淇淋等甜食,其中有不少飽和脂肪,而飽和脂肪對人體健康特別是心血管是有害的。
代糖品能吃嗎
市場上有多種代糖品,有些代糖品能產生一定熱量,但比蔗糖少,如木糖醇。另有不少無熱量的代糖品,如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
這些代糖品各有優缺點,如阿斯巴甜不能加熱,加熱後就會分解,所以不能用於一般食品加工及烹飪。有些人食用木糖醇可致腹瀉。
另外,有不少人認為代糖的食品新增劑有害,目前雖有爭議,但在政府規定的劑量範圍內應用,應該是安全的。
也有人用蜂蜜等代替蔗糖,這些天然品雖然也有一定的熱量,但因甜味較強,可以少量應用。
總而言之,不必“談糖色變”,或患“恐糖症”,但也不要多吃蔗糖,適量用作調味品是可以的,關鍵還是控制好飲食的總熱量,保持熱量的平衡。
糖尿病患者可適當吃哪些糖類?
1、甜菊糖
甜菊糖有稍微澀味,因為帶有一些苦味、澀味和薄荷醇味,所以味覺特性稍微差一點,不過這是最接近砂糖的天然甜味劑,熱量極低,其熱量僅僅是蔗糖的1/300,進入身體後不會被身體所吸收,更不會產生熱量,肥胖的人和糖尿病患者可以適當吃甜菊糖。把甜菊糖和蔗糖混合在一起,能提高其甜度,而且可改善口味。
2、羅漢果糖
羅漢果糖是從葫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羅漢果中提取而來的,是非糖甜味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總甜苷,經過跟赤蘚糖醇作用製作而成的天然健康的甜味品,甜度僅僅是蔗糖的3~5倍,熱量很低,血糖生成指數可以說是0,適合糖尿病、身體肥胖以及害怕長齲齒的兒童,一般廣泛應用於飲料、調味料或食品中。
3、木糖醇
木糖醇的甜度和蔗糖差不多,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可以說是所有糖醇甜味劑中吸熱量最高的,所以以固體的形式吃,能讓人們嘴巴中有愉快的清涼感。木糖醇非但不能致齲,反而能防止齲齒,其代謝根本不會受到胰島素調節,在身體中代謝完全,能當做糖尿病患者的熱能源。但經過研究表明,吃太多木糖醇會引起腹瀉,伴有高血壓的患者不能用。
4、低聚異麥芽糖
低聚異麥芽糖不易被胃酶所消化,甜度和熱量極低,並不會升高血糖和血脂。同時不含有單糖或含量很低,熱能僅僅是蔗糖的1/6。經過調查發現,空腹口服低聚異麥芽糖的人群血糖和胰島素都不會升高,這說明此類糖在胃中不會被吸收和利用,能直接進入腸道中。即使長時間吃也不會增加血糖,更不會改變血液中胰島素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大膽放心的吃。
5、麥芽糖醇
麥芽糖醇耐熱又耐酸且保溼性良好,在身體中不被消化和吸收,不會引起血糖升高,更不會增加膽固醇水平,是比較理想的甜味劑。
6、左旋阿拉伯糖
左旋阿拉伯糖來自於阿拉伯樹膠,其調味只有白糖的50%,並不會被身體直接所吸收,更不會產生熱量,因此這屬於低能量的甜味劑。經過研究發現,此類糖能抑制腸道中蔗糖酶活性,也就是說能抑制因為攝入太多蔗糖引起的血糖升高。
溫馨提示
除了以上6類糖類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適當的選擇非澱粉型結晶果糖,迄今為止這是最安全和最健康的糖類之一,這屬於單糖,是糖類中化學活性最高的,口感良好,甜度高且升糖指數低,適合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的人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