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戰爭講究出奇制勝。鄧小平用兵打仗有一個基本思想,戰爭實際情況是辯證的,因此作戰指揮也必須是辯證的。辯證的指揮,就是要視情況和任務來運用兵力、手段和戰術。簡單地說,即是戰法運用要不拘一格,只要能夠打勝仗,什麼樣的戰法都能用,因而充滿了求實且辯證的精神。鄧小平講戰法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講“規矩”,不按“路子”,一切看情況,打贏算數。共產黨的兵法,歷來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絕不會按照敵人的設計應戰。強調打亂敵人的預定作戰部署,使其步入我之步調,在作戰時機、作戰方向、作戰物件上使敵聽命於我,而不被動地應付於敵。因此,鄧小平的作戰指揮表現出高度的機動靈活,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同樣是伏擊戰,有的伏擊退者,有的伏擊救者,有的“利誘而伏擊之”,有的是“威脅而伏擊之”;同樣是口袋戰術,有的“圍三網一,網開一面,虛留生路”,有的圍師不闊,聚而殲之;同樣是圍點打援,有的是虛張聲勢,攻城是假,打援是真,有的則是真圍真打,既奪城又打援,如此等等。劉伯承評價說,鄧小平沒有上過軍事學校,打仗決心那麼正確,關鍵在於鄧小平在實踐中掌握了軍事辯證法,因此善於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決斷,這是最重要的。
一、因情施變,活用戰法
戰法,亦即作戰行動的方法,是達成戰役企圖的手段。靈活運用戰法,就是依據戰場情況,審時度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施指導的生動體現。古人云“兵無成勢,無恆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鄧小平善於根據千變萬化的戰場形勢,因情施變,靈活地運用戰法,做到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克敵制勝。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百色起義時,指揮部隊殲滅反動警備第三大隊的作戰,初步顯示了鄧小平靈活運用戰法的才能。
1929年10月下旬,鄧小平率部到達百色後,立即瞭解聽命於桂系軍閥的反動警備第三大隊的情況。警備第三大隊,原系廣西、雲南邊界的土匪,為俞作柏所改編調駐南寧。大隊長熊鎬,原是當地一個臭名昭著的土匪頭目,經收編擔任警備三大隊大隊長後,劣性不改,欺壓士兵,魚肉百姓,吃喝膘賭樣樣齊全。他手下的那班嘍囉,大多也是過去的地痞流氓和土匪強盜。
當我黨領導的警備第四大隊撤離南寧進駐右江時,熊鎬亦帶領警備第三大隊進駐右江各地。但該部又與右江地區的舊政權及反動民團相互勾結,企圖伺機消滅警備第四大隊,以破壞起義。
鄧小平意識到,這股敵人是威脅革命根據地的一枚釘子,對武裝鬥爭工作的開展極為不利,不消滅這股反動勢力,不僅影響起義計劃的落實,而且影響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群眾運動的開展,儘快消滅這股敵人是籌劃起義的關鍵一環。他果斷地決定先搬掉這塊絆腳石,為起義掃除障礙。
於是,在10月22日,也就是率部到達百色的第二天,鄧小平就召開會議制訂了消滅這股敵人的作戰方案。
恰在這個時候,桂系軍閥黃紹坊迫不及待地向熊鎬下達了向我軍發動進攻的命令。他們妄圖“先發制人”,對我四大隊發動突然襲擊。這一訊息被赤衛軍截獲,鄧小平當即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事不宜遲,必須搶在敵人行動之前,消滅熊鎬。
面對即將打響的第一個大仗,大家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不少同志摩拳擦掌,恨不得跟敵人當面鑼對面鼓、真刀真槍地拼個痛快。也有的同志認為不能蠻幹,因為三大隊多是一些兵痞慣匪,到時會狗急跳牆,不可硬拼。兩種意見爭論激烈,一時誰也說服不了誰。
鄧小平始終全神貫注地聽著大家的議論,緊張地分析著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一直沒有說話。這時,他從容地站起身來,說道:人家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的部隊經過改造後,成分、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鬥志旺盛,消滅熊鎬這一仗是可以拿下來的。但是,對這群亡命之徒我們也不能麻痺大意。如果硬拼,勢必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們馬上要進行的起義和建立根據地的工作。因此,還是以智取為上策,既要取得這場戰鬥的勝利,還要避免大的損失,儲存革命的力量。
鄧小平停了停,接著又說道:而且智殲熊鎬也是有可能做到的,四大隊跟三大隊表面上還是“兄弟”部隊,例行公事文電還一直照常往來。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也來它個“先發制人”,打它個措手不及。
這番有理有據的分析,進一步增強了大家的信心和決心,包括剛才還主張跟敵人硬拼的人也不住地連連點頭。
事情也湊巧,想不到此時熊鎬竟送上門來。他藉口要來四大隊商談防務,實際上是想來探聽虛實,搞火力偵察。鄧小平等人決定將計就計,採取“擒賊先擒王”的智取方法,指示張雲逸以請客名義將熊鎬引來,請君入甕,關門打狗。 毫無戒心的熊鎬,自以為得計,帶著幾名嘍囉趾高氣揚地乘小汽輪從平山來到百色。停靠碼頭後,他大搖大擺地直接來到百色東勝街有名的公興當鋪,準備與等候在那裡的張雲逸晤商“要事”。沒料想,他剛一進門,便被早已埋伏在這裡的戰士當場拿下。在四周烏黑槍管的威迫下,他帶來的幾名嘍囉也只好乖乖地舉手投降。
與此同時,按照預定的作戰計劃,鄧小平於10月28日指揮警備第四大隊,在恩隆、奉議、恩林等數縣赤衛軍的配合下,以出操、開會、趕集為名,悄悄地接近敵人的營地,出其不意地發動突然襲擊,經過兩天兩夜激戰,將駐紮警備第三大隊大部圍殲,殲敵1000多人,繳獲各種槍械700多支,為百色起義的舉行鋪平了道路。
對鄧小平來說,這是他軍事生涯中首次指揮部隊進行作戰,並奪取了勝利,顯示了其軍事指揮才能,其意義可謂重大。
二、出敵不意,善打襲擊
1938年3月上旬,侵華日軍攻佔了山西臨汾、汾陽、離石等重要城鎮,打通了邯(鄲)長(治)大道和同蒲鐵路南段,進入晉東南和呂梁山區,並繼續向晉西黃河各渡口猛進。邯長大道和從長治至臨汾的公路就成了日軍一條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為破壞日軍的戰略計劃,遲滯敵軍的行動,鄧小平與劉伯承、徐向前決定在東陽關和涉縣之間的響堂鋪一帶,對敵人的運輸部隊進行二次較大的伏擊。這一帶的公路,是一條小河的河灘,碎石滿地,路南是高山,懸崖陡立,不易攀登,路北為起伏高地,谷口較多,便於隱蔽出擊和兵力展開,進退兩便。在這裡伏擊日軍的汽車運輸隊,把握比較大。
3月30日午夜,鄧小平和徐向前指揮各部隊神速、秘密、隱蔽地開進響堂鋪大道以北之後寬漳至楊家山一線山地。
第二天拂曉,東陽關日軍300餘人向負責警戒的七七二團連隊發起試探性的進攻,該連機警應對,日軍覺得太平無事,亂打一氣後返回了據點。8點半許,日軍兩個汽車中隊的180多輛汽車和170餘人的護送隊,排著長龍式的隊伍,由黎城經東陽關向響堂鋪升來。9點左右,日軍的車隊完全進入伏擊區。日軍的汽車開到碎石路上,不得不減慢速度,170餘輛汽車足足拉了10里長,活像一條緩緩蠕動著的長蛇。
埋伏在右翼的第七七一團率先向日軍車隊的後尾射擊。日軍毫無防備,被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弄得摸不著頭腦,在山溝裡亂衝亂撞。
就在日軍混亂之際,埋伏一夜的八路軍戰士,猶如猛虎下山衝了上去,用手榴彈、刺刀解決了那些頑抗之敵。激戰兩個多小時,戰鬥結束。這一仗斃傷敵400多人,還繳獲了許多槍支彈藥。日軍從東陽關和涉縣出動的援兵,也被埋伏在那裡的部隊打了回去。
此戰,是鄧小平任第一二九師政委後直接參與指揮的第一場戰鬥,影響很大。4月初,日軍為解除對其後方的威脅,以一O八師團為主,糾集了3萬多人,分九路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大舉圍攻,企圖在遼縣、左權、榆社、武鄉地區圍殲八路軍總部及第一二九師主力,預定4月8日開始行動。
鄧小平與劉伯承、徐向前根據獲得的情報,制定了以一部兵力牽制日軍其他各路,集中主力擊破其一路的作戰方針。他們認為,這次日軍圍攻是四面合擊,第一一九師作為反圍攻的主力要實現擊破一路的目的,不能化整為零地在合擊圈內與敵周旋,因為漳河之問的活動餘地較少,根據地又是初創,群眾尚未完全發動起來,這樣做的結果將會陷入被動。應該立即轉到合擊圈外去,在武(安)涉(縣)間活動,保持強有力的突擊力,打擊日軍的後方和補給線,錯亂日軍的作戰步驟,當日軍疲憊混亂撤退時,抓住它薄弱的一路予以猛襲,一定會收到奇效。
當各路日軍開始出動時,鄧小平、劉伯承指揮一二九師土力向遼縣以南東進至日軍圍攻田外的涉縣以北地區。
4月10日前後,從東、酉、北二面進犯的日軍相繼侵入抗日根據地,大肆燒殺搶掠,大小村莊及城鎮皆成焦土。鄧小平和劉伯承指揮一二九師三四四旅及決死一縱隊,英勇地阻擊日軍,使日軍企圖圍攻八路軍主力於遼、榆、武地區的狂妄計劃完全落空。
但是,日軍依仗其優勢兵力,企圖突破八路軍的阻擊,以擺脫被阻滯的狀態。其中,南面日軍一O八師團步騎兵,分兩路北犯。左翼一一七聯隊經段村攻佔武鄉,兵力較弱;右翼苫米地親率一O五聯隊等部經蟠龍、墨碇進佔遼縣。
苫米地是日軍中一位兇狠毒辣、剛恆自用的將領,自詡精通八路軍的游擊戰術,叫囂要打垮八路軍的主力部隊。他根據八路軍“敵退我追”的作戰原則,“發明”了一種所謂“拖刀計”的戰法:在作戰中火燒民房後假裝撤退,當八路軍游擊隊尾隨追擊時,突然進行伏擊或圍攻。這種戰法開始曾讓一些游擊隊吃了虧。他更是自鳴得意,目空一切。這一次,見苫米地也是一味地孤軍深入,不與友鄰協調行動,根本不顧忌自己側背暴露。
鄧小平與劉伯承判斷,苫米地又犯了好大喜功的老毛病,企圖獨佔九路圍攻的頭功,決定將計就計,把苫米地的部隊放到武鄉、遼縣之間來打。這一帶地形有利,山高路險,蟠龍、墨旋一帶是很好的伏擊戰場;群眾深受日寇蹂躪,又經過發動,積極要求幫助八路軍消滅日軍。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發現,單獨吃掉比較弱的左翼一路更為有利,便故意放苫米地北去遼縣,派出部隊密切監視一一七聯隊的行動,等候最有利的戰機。
4月13日,這兩路日軍6000餘人竄入遼具、武鄉,立即遭到當地抗日遊擊隊的襲擾,加上廣大群眾實行了“堅壁清野”,日軍很快陷入飢餓和恐慌之中。
鄧小平、劉伯承得知這一情況,立即抓住戰機,於14日指揮陳賡旅、陳錫聯旅和115師徐海東旅1個團協同動作,由涉縣以北地區向西急進,配合國民黨曾萬鍾軍圍困段村。
當天夜裡,鄧小平與劉伯承率部涉濁漳河抵段村北面的黃岩、馬牧地區,轉到日軍一一七聯隊的左翼側,造成殲敵的有利態勢。
第二天,有偵察情報說:武鄉日軍進到榆社後,因城中經群眾“空舍清野”,無法獲得糧秣給養,去遼縣的道路又遭嚴重毀壞,所以又返回來了。
原來,發動群眾、堅壁清野、敵駐我擾、游擊戰的辦法發揮了重要作用。敵軍進城得到的是一座空城,擔心有八路軍埋伏,又得立即退出;行軍找不到食物,走路找不到路標,駐營則遭到游擊隊、自衛隊的襲擾,還極缺乏力氣,不理睬又會損兵折將,丟槍失炮。這樣困擾了數天之後,敵軍食宿無著,驚恐疲憊不堪。鄧小平高興地說:“我們的動員工作搞得好。榆社給敵人來了一個‘空城計’,讓鬼子餓著肚皮跑路。”
當天夜裡,鄧小平、劉伯承、徐向前得到報告,段村和武鄉城裡的敵人向東撤退,其後衛部隊還在馬莊停留,感到這是“擊其惰歸”的極好時機,決定及時把原來的圍困決心改為急襲決心,緊緊地咬住這股東竄之敵,進行急襲。他們命令主力3個團,分兩路縱隊,沿漳河兩岸山地實施平行追擊,並以1個團為後續部隊,沿大道跟進。
一二九師的兩路縱隊在鄧小平、劉伯承的率領下,於16日早晨在濁漳河北岸的長樂村地區追上了日軍。
此時,日軍正行進在狹窄的河谷裡,一面是濁漳河,一面是山崖,戰機稍縱即逝而在另外兩個旅還沒有趕到的情況下,陳賡率部搶佔有利地形,先敵開火,把日軍阻擊在河谷中,並將其截為數段,分割圍殲。激烈的戰鬥從清晨打到下午3時,日軍傷亡2200餘人。這時鄧小平和劉伯承得知從遼縣增援的日軍部隊即將趕到,定無殲滅此股援敵的把握,果斷命令主力部隊立即撤出戰鬥。
長樂村之戰,殲滅了九路日軍中最驕縱、精銳的一路,一二九師一戰而震動全域性,聞名全國。各路日軍聞風喪膽,紛紛回撤。接著八路軍各部乘勝追擊,徹底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將敵軍全部趕出了晉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