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遼寧省與周邊各省區劃調整的故事,例如遼寧省與河北省、遼寧省與吉林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遼寧省會瀋陽市的區劃調整,遼寧省下轄了14個地級市。瀋陽市作為省會城市,下轄了13個區縣,人口902萬人。那麼,瀋陽市13個區縣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遼寧省的歷史。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長期反覆較量。中原王朝在強盛的時候,能夠透過大規模的北伐,打擊北方遊牧政權,例如漢朝、唐朝的大舉北伐。但如果國力不足,就必須依靠遼寧、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抵禦北方遊牧政權的進攻。其中,遼寧屬於重中之重。
因為,控制了遼寧,就能保障整個華北。因此,從漢朝到唐朝,中原王朝必須牢牢控制遼寧地區。即使在明朝統治時期也不例外,明朝專門設立了遼東鎮,屬於明朝九邊重鎮之一。在明朝統治的後期,明朝與後金政權反覆爭奪遼寧地區,因為遼寧地區直接關係到拱衛華北的問題。連續幾次大敗之後,明朝只能固守寧遠、錦州一線。
我們聊聊遼寧省的區劃變化,13世紀中期,北方的元朝崛起以後,在幾十年時間裡,先後消滅了大金國、大理國、西夏國、南宋等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面積遼闊的龐大帝國。但隨著疆域面積的迅速擴大,元朝也面臨著各種實際困難。元朝缺乏地方管理經驗,面對全國密密麻麻的幾百個州府、幾千個縣,元朝根本忙不過來。
各種複雜的人口、耕地、糧食資料,以糧食為例,各地區的地質結構不同、氣候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也不一樣,五花八門。以耕地為主,分為了旱地、水澆地、泥土地、黃土地、沙土地、丘陵地等等。每一個型別的耕地,又分為了上中下幾個等級。這麼複雜的情況,讓元朝非常棘手。唐宋時期的州縣兩級區劃,元朝並不合適。
唐朝的15道和宋朝的23路,各有各的問題。最終,元朝在宋朝23路的基礎上,結合金國行尚書檯的經驗,推出了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遼陽行省、嶺北行省、湖廣行省等等。其中,遼寧隸屬於遼陽行省管理。每個省下轄了各個路,一個路下轄了各個州府,每個州府下轄了各個縣,相當於4級區劃。
不過,元朝行省的問題很多,首先,各個省的區劃不合理,管理難度很大。第二,各省地方機構重疊,而且機構粗獷。到了元朝統治的末期,發生了各方面的問題。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在元朝行省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需要,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隨著明朝的遷都,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
我國很多省份的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確立的,例如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等等。與現在的區劃相比,各方面非常接近。當時,鑑於遼寧地區的重要性,明朝設立了遼東鎮,屬於明朝九邊重鎮之一,但沒有設立行省。17世紀中期,清朝確立自己的統治以後,進一步調整了各地的區劃。最終,形成了清朝內陸18個省的結構。
在東北地區,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清朝並沒有設立行省,而是僅僅設立了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與此同時,清朝嚴禁中原各地的群眾,進入東北地區。截至乾隆皇帝在位時期,東北地區的總人口,也不超過100萬人。依靠鎮守將軍,清朝對於東北各方面的詳細情況,並不完全清楚,例如人口、耕地、礦產等等。
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例如甲午戰爭、鴉片戰爭等等。清朝不得不簽署了各種條約,開啟了割地賠款模式。西方列強開始染指富饒的東北地區,情況十分危急。在20世紀初期,也就是清朝滅亡之前的最後幾年,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清朝陸續設立了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其中,奉天省就是遼寧省的前身。
與此同時,隨著闖關東的開始,東北各地的人口大大增加,促進了東北各地的經濟發展。當時,雖然東三省已經出現。不過,當時的東三省與現在的東三省,在區劃上就是兩回事。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1928年,奉天省更名為遼寧省。同一年,隨著熱河省設立,因此,出現了東北四省的說法。
1931年,日本軍隊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多時間裡,佔領了東北全境。在日本控制的14年時間裡,東北地區出現了14省和19省的說法。日本戰敗投降以後,東北出現了9個省的區劃。一轉眼到了建國初期,隨著局勢的穩定,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等各方面的工作,一系列重要專案也陸續開始。
在東北,出現了6個省的區劃,分別是:黑龍江省、松江省、吉林省、遼東省、遼西省和熱河省。鑑於瀋陽市在重工業方面的重要性,瀋陽市被提升為直轄市,屬於建國初期10多個直轄市之一。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過分複雜的區劃,不利於經濟建設。1954年,遼東省和遼西省合併,重新設立了遼寧省,瀋陽市重新成為了省會。
在遼寧省內,設立了一系列的專區和地級市,例如錦州專區、遼陽專區、鐵嶺專區等等。不過,瀋陽市的管轄範圍不大,僅僅管理了市區和郊區,沒有下轄的縣。1958年之後,遼寧省的區劃出現了調整。遼陽專區和鐵嶺專區被撤銷,下轄的部分縣,劃入了瀋陽市管理。不得不說,管轄區面積太大,也有自己的問題。因為,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有限。
那個時候,瀋陽市下轄了法庫縣、康平縣、開原縣、昌圖縣、西豐縣、遼中縣、新民縣、臺安縣等10個縣。因此,1964年,在瀋陽市的外圍,又設立了瀋陽專區,下轄了鐵嶺、法庫、康平、昌圖、開原、西豐、新民、遼中、臺安等9個縣。瀋陽專區與瀋陽市屬於並立關係,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例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與石家莊專區等等。
60年代末期,全國所有的專區,更名為地區,瀋陽專區也更名為瀋陽地區。到了1975年,瀋陽地區更名為鐵嶺地區。與此同時,遼中縣、新民縣等地劃入了瀋陽市管理,清原縣、新賓縣劃入了撫順市管理。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了適應發展需要,我國很多省份下轄的地區,陸續改為了地級市。
在遼寧省內,1984年開始,鐵嶺專區被撤銷,設立了鐵嶺地級市。進入90年代以後,鑑於瀋陽市管轄範圍不足的問題。1992年,鐵嶺市的康平縣和法庫縣,劃入瀋陽市管理。1993年,新民縣被撤銷,更改為新民縣級市。截至這個時候,瀋陽市總計下轄轄了和平區、瀋河區、大東區、皇姑區、鐵西區、于洪區、蘇家屯區、東陵區、新城子區等9個市區,和新民縣級市、遼中縣、法庫縣、康平縣,總計13個區縣。
隨著瀋陽市的持續高速發展,2016年,遼中縣被更改為遼中區。截至此時,瀋陽市下轄了10個區、1個縣級市和2個縣,仍然是13個區縣。瀋陽市是遼寧省14個地級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達到了902萬人。與吉林省會長春市相比(906萬人),瀋陽市僅僅少了4萬人。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