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認為,當脾胃出狀況時就會有腹瀉、腹痛、腹鳴等症狀,其實脾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脾胃問題”遠不止這些。
以下這十種症狀,時常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但很多人卻不以為然,而當這些症狀“稍顯異樣”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健康隱患,請務必多加留意。
1. 打嗝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打嗝又稱「呃逆」,為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現象,吃太飽、吃太快、吃太多產氣的食物、情緒壓力等等,都有可能造成打嗝,一般短暫且可以自然停止的打嗝皆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如果是過於頻繁地打嗝,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很可能預示著胃部疾病,如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
此外,腦部腫瘤、中風、頭部外傷等中樞神經出現問題的患者,甚至某些型別的癌症,都可能會出現頑固性呃逆,建議當打嗝停不下來時,應及時就醫,找出病灶對症治療。
2. 脹氣
脹氣多發生胃痙攣、腸絞痛、吃壞肚子或吃到腐敗的食物等情況下,但若是長期找不到原因,或突然發生且無法緩解的脹氣問題,就要考慮其他病因的可能性,如胃炎、腸道感染,甚至是癌症等,都可能造成胃脹氣。
拿大腸癌舉例,腫瘤會阻塞腸道而導致腹脹,但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表現為上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等模糊症狀,因此格外需要引起重視。
3. 放屁
中醫將排氣稱之為「矢氣」或「屎氣」,每一個人都會,適量的排氣對身體是有利的,反映著體內的氣機通暢。但如果出現以下這些型別就需要多多留意,很有可能是身體疾病的徵兆:
3.1 多屁
中醫認為,經常性的排氣並非是在“排毒”,而是腸道消化不良,或是腸道壞菌太多引起的。
正常來說,人一天排氣次數在14~26次皆屬正常範圍,若超過這個數字就代表多屁。
當脾胃虛寒時,排氣次數會變多但不臭;若脾胃溼熱,排氣不但多而且還很臭。因此排氣次數過多,大多和腸胃功能有關,如腸躁症、便秘等。
3.2 臭屁
中醫認為,經常放臭屁,是腸胃虛弱、消化不良,脾胃溼熱導致腸胃運化停滯所致。
大多數的屁是無氣味的,會有臭味的原因多來自於「硫化物」的成分,和日常飲食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經常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燥熱、難消化的食物(乳酪、紅肉等),都會導致腸胃運作失常,也更容易造成難聞的屁味。
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腸道發生病變,如潰瘍、慢性發炎、腸道出血,甚至惡性腫瘤時,排出的屁味也會更加刺鼻難聞。
4. 腸鳴
腸鳴又稱腹鳴,是指腸動有聲。中醫認為,若鳴響在胃部,為中氣不足、胃腸虛寒;若腹中腸鳴如雷,多為風、寒、溼、邪,以致腸胃運作紊亂所致;腹內有腸鳴聲,則為腹脹、胃腸功能傳導減弱所致。
當腸內菌體失調,會產生大量氣體,使腸胃內容產生幅度過大或異常移動時,就會出現「腸亢進」,也就是腸鳴的現象。
短暫的腸鳴是正常的,但若腸鳴次數增多、聲音增大且伴隨其他不適,如腹痛、腹脹或食慾低下等,或是腸鳴時間超過一個月以上,則表示有腸胃發炎的症狀,最好去醫院進行檢查,排除息肉、腫瘤等可能。
5. 便秘
中醫認為,便秘大致有四種證型:
腸胃燥熱:飲食不正常、愛吃過度辛辣、油膩的食物。
陰寒凝滯:愛吃生冷的食物。
氣血不足:久病體虛,如患有糖尿病、急慢性腎病、腎發炎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
氣機不通:久坐少動、情緒憂鬱、容易煩心者。
大部分的便秘都可以透過飲食或生活習慣來調整,但當便秘伴隨著其他臨床症狀時,就需要儘早就醫,以免症狀惡化。
6. 腹瀉
腹瀉在中醫裡面稱之為「洩瀉」,認為「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可見腹瀉和脾胃的關係最為密切。
腹瀉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原因包括食物不潔、食物中毒、食物寒涼、消化不良
等。
腹瀉中約有八成患者屬於急性腹瀉,慢性腹瀉致病原因比急性更復雜,如克隆氏症、潰瘍性腸炎、腸道感染性疾病,甚至是大腸癌、小腸吸收不良等病症,都可能導致長期腹瀉且排便帶血,甚至體重下降、貧血等症狀。
急性腹瀉,通常是指一天之內腹瀉超過四次,且持續超過三天甚至是兩個星期都未能緩解,患者可能還會有脫水的現象,尤其是發生在身體比較虛弱的年長者及幼童時,要更加留意,大量脫水可能會導致休克的情況發生。
而慢性腹瀉則是,腹瀉情況超過兩個月都未有改善,且體重有明顯下降或貧血的情況發生。
7. 大便出血
便血在中醫裡又稱為「下血」,很多人便血有一段時間,但卻一直認為是痔瘡引起的,從而忽視了便血的警訊。
若以初步的出血顏色來做簡單的判斷,痔瘡出血的顏色多為鮮紅,而腸胃道出血或是腫瘤所造成的出血顏色,由於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往往會偏暗紅色,甚至為黑色。
但是,鮮紅色的便血並不一定都是痔瘡所引起的。若腫瘤的位置靠近肛門處時,也會排出鮮紅色的血便。因此當出現便血癥狀時,若伴隨著腹痛或大便形狀改變時,最好可以儘快安排就醫檢查。
8. 暴食
和厭食對立存在,暴食行為也是飲食失調、進食障礙的一種疾病。暴食的定義是指,無法控制過度的飲食行為,診斷準則包括:
無法控制自己進食(包含份量)。
過度進食後會有強烈的罪惡感,並用激烈的補償性行為避免體重增加,如催吐、服用瀉藥、灌腸等。
以上行為在一週內出現兩次以上,並持續三個月就可能有暴食的傾向。
在治療上,除了緩解焦慮的情緒,還應改善因暴食所引起的脾胃失調,重點在於健脾利溼、疏肝理氣。
9. 厭食
厭食在中醫裡又稱為「納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是一種進食障礙。厭食可分為三種證型:
脾氣胃虛型:通常患者精神較差、臉色枯黃、拒食、易出汗、舌苔薄白,稍微進食,糞便呈稀薄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積滯不化型:通常患者形體偏瘦,食之無味,也沒有食慾。
胃陰不足型:通常患者容易口乾舌燥、面板幹而無光澤、大便乾燥、舌苔少且偏紅,不喜歡進食。
當自己或是身邊朋友有以下症狀時,就可能要警覺有厭食的發生:
突然開始挑食。
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突然開始劇烈運動。
吃完東西就開始催吐。
體重極速劇減。
注意力不足、情緒焦慮。
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變化。
對於厭食,中醫一般會從「疏肝解鬱」進行調理,並加以調理脾胃,以獲得很大的改善。
10. 失聲或久咳不愈
一般來說,沙啞或咳嗽,很多人的直接反應都會認為是支氣管發炎,或者是肺部出現問題,但其實除了肺部疾病的因素,有些腸胃問題也會造成喉嚨沙啞或久咳不愈等現象,最常見的就屬於胃食道反流。
胃食道反流,通常是由胃酸引起的咳嗽症狀,往往還會伴隨著打嗝、噁心、嘔吐、胸口悶痛等症狀。典型心灼熱感症狀通常發生在飯後,尤其是在躺下來或腹部用力時會特別顯得嚴重。
你還知道哪些胃腸疾病的「特殊訊號」,歡迎來評論區與我們一起分享,期待你的見解。
感謝閱讀,希望本文對你所幫助。瞭解更多
本文參考資料:
[1] 石君傑,徐珊.胃腸動力紊亂性疾病的中醫研究進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6(2):75-77.
[2] 郭慶捷,曹澤偉.功能性胃腸病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2010,19(10):1297-1299.
[3] 嚴琴.胃腸動力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中醫辨證與治療[J].引文版:醫藥衛生,2015,1(1):87-88.
[4] 沈會,李吉彥,朱煒楷,等.功能性胃腸病中醫臨床研究進展[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