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日本是近代以來給中國造成民族災難最深重的國家,其國土只有37萬平方公里,但是當初卻叫囂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可見其侵略野心有多大。
在這種“貪心不足蛇吞象”的法西斯思想的武裝下,日本在1931年到1945年的侵華14年時間裡又從中國掠奪了多少財富呢?
從入侵中國東北開始
日本是個國土面積狹小的島國,本國沒有什麼礦產資源,其生產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工業原料的99%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一點直到今天也沒有絲毫改變,這是其國情決定的。
但是在近代,日本在學習科學技術方面遠比中國有先見之名,因此當其透過工業革命強大之後,便將國土遼闊,資源豐富的中國作為征服物件。
早在日俄戰爭(1904—1905)後,日本就已經染指中國東北地區。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將俄國打敗,取得了俄國在東北當時的部分權益,後來日俄又透過逼迫清政府承認《朴茨茅斯和約》,透過該條約日本獲取了東北長春到旅順的鐵路修建、煤礦開採、木材開採和開放36處通商城鎮等權力,日本成為中國東三省的主要侵略力量。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關東軍自導自演炸燬中國東北軍營地附近的柳條湖鐵路後,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導致日本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就佔領了整個東三省。
而東北當時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同時還擁有大片適合耕種的黑土地,廣袤的森林等林業資源,這些戰略資源成為日本擴大對華侵略戰爭的後勤保障。
為了達到壟斷東北煤炭資源的目的,1934年5月6日,日本當局在中國東北成立滿洲炭礦株式會社,負責日本在整個東三省的煤炭開採和經營,俗稱滿炭,後來日本當局還成立了滿鐵,負責霸佔性開採東北的鐵礦資源。
在日本侵華戰略的旺盛需求刺激下,東北的煤炭和鐵礦石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日本本土,用來製造侵華用的武器裝備,反過來推動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
日本侵略者對東北資源的掠奪不僅限於礦產和工業建設,還包括人口和土地。
日本佔領東北後就開始掠奪東北的耕地,其非法侵佔中國農用土地的辦法包括:貸款,低價收買,“租借”,“合辦”,以“危險地”為幌子強佔等各種眼花繚亂的伎倆。依靠日本關東軍的支援,日本從中國東北掠奪到大批可耕種土地。
根據歷史資料統計,早在9.18事件爆發之前,日本在東北強佔的耕地就接近50萬公頃,與此同時,日本當局還在東北開展農業移民試點,企圖以這種形式實現對東北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9.18事件之後,日本就開始實行其所謂的“二十年移民百萬”計劃,全面開始農業移民。
1935年年底,日本成立滿洲拓殖株式會社,專門負責移民土地的獲取、分配和管理。有了統一的運營機構,日本在掠奪土地和移民方面的動作大大加快。
僅在1936年,日本透過“整理地籍”的非法手段就搶奪到600多萬公頃土地,同時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涉及人員達到550萬人。7.7事變爆發前日本在東北掠奪土地就已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1936年,廣田弘毅組閣上臺,其將移民計劃作為7大國策之一,當時的日本政府上下一致地認為“百萬戶移民”計劃是“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因為其能解決日本國內土地面積過少而人口過多的土地危機問題。
按照日本的移民計劃,上千萬町的耕種用地和超過500萬町的牧業、種草用地的需求量,已經超過日本國內總耕地面積的總和近3倍,這對中國東北農民來說是巨大災難。
而在掠奪中國人口資源方面,日本也是罪行累累,為了支援其在東北的工業發展,日本透過強徵、招騙、抓捕等方式在東北各地掠奪人口,將這些人力全部作為支援日本進行戰時生產的勞工,在當時形成了駭人聽聞的全民勞工化現象。
而這些中國勞工的工作環境都是非常惡劣的,根據歷史資料統計,中國勞工平均每天至少工作十四五個小時,不僅吃住極差,勞動強度還非常高,曠工死亡事件更是居高不下。
以煤炭開採為例,日本採取的是不帶任何安全措施的“人肉開採”政策。當時煤礦開採手段十分落後,煤礦經常出現冒頂、瓦斯爆炸、塌方等事件,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看來,中國勞工不過是一件挖煤的工具,傷了殘了也不會給他們進行診治,而是被扔到日軍設定的“死人倉庫”,任其自生自滅。
有的勞工因傷或疾病失去勞動能力,日軍甚至將其活埋,日軍對中國勞工的虐待罪行罄竹難書。
據歷史資料統計,只在1934年到1939年期間,被日軍強徵去修築軍事工程的中國東北勞工就超過100萬人,而在軍事要塞修築完成後,這些勞工都會被日軍殺害,僥倖活下來的沒有多少。
另外,日本還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工業進行了掠奪和侵佔。東北之前一直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以瀋陽兵工廠為例,當時該工廠生產了超過600門大炮,輕重機槍達到3000挺,步槍10萬多挺,其他彈藥、軍械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日本還侵佔了東北當時現存的250多架各型飛機,中國空軍力量受到嚴重損失。
除了以上的礦產、工業、土地資源,日本還對中國東北的糧食進行了掠奪,不過讓日本很尷尬的是其在中國東北沒有發現多少石油,尤其是與大慶油田擦肩而過,這是中國不幸中的萬幸。
總之,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各種資源的掠奪就已經處於瘋狂狀態,這都是當時國民政府的消極抵抗政策所致。
全面侵華時期的掠奪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掀起全面侵略中國的狂潮。其對中國東北的掠奪更加具有計劃性、系統性,而隨著其不斷攻陷中國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城市,日本對中國廣大淪陷地區財富的掠奪與日軍其他燒殺淫虐行為一路隨行。
7.7事變後,由於東南沿海地區多是平原,適合日本機械化部隊的作戰,因此日軍在7.7事變爆發後的一年內便相繼攻陷了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廣大平原地區。
但是隨著日軍戰線的不斷拉長,其後勤補給和人力等後勤物資便再跟不上了,再加上中國中部地區多山的地形,以及中國軍隊的殊死抵抗,日本的推進速度逐漸慢了下來,中日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為了支援持久作戰,日本提出了以戰養戰的方針,其開始全面調整對各佔領地區的經營政策。
在東北,日本對東北資源的掠奪從原有的以礦產資源開採為主轉變為對工業生產的投資,日本正以長期佔領中國為目的,將東北變成長期的戰略建設基地。
早在1937年12月27日,日本就成立了一個綜合性的開發集團公司,名字叫滿洲重工業株式會社,簡稱滿業。該公司不僅負責整個東北的礦產資源開採,還對東北的各重工業行業進行投資。
其先將滿炭和滿鐵整合到自身之下,然後再對東北的汽車、鋼鐵、航空製造、金屬礦產等行業進行控股投資,成為日本帝國主義壟斷東北工業計劃的執行者。
在該公司的運作之下,日本在東北建立了鞍山鋼鐵廠、本溪特種鋼生產廠,在撫順建立新型人工石油廠,滿洲航空廠、奉天兵工廠等重工業和軍工兵器製造工廠。
根據日本當時的統計資料,截止到1942年,日本對華作戰中所需要的38種軍用物資中,有三分之一以上都由東北生產提供,而其中的鋁材東北佔40%,鋼材產量東北佔日本國產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日本透過掠奪東北資源,就地加工生產,為日本本土發展和對華作戰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在對東北農產品的掠奪方面,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日本開始實行新的管制辦法,不準中國國籍的百姓食用大米,否則將以經濟犯罪論處。其將農民每年辛苦勞動種出來的糧食強行進行低價收購,以滿足越來越大的對華戰爭需求。
在日本各種侵略經濟政策的掠奪之下,中國東北的經濟命脈被日本牢牢的掌控,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才被收回。
在華北地區,日本在七七事變前就設立了專門負責在華北進行經濟掠奪的政府機構,如日本華北方面軍就設立了經濟顧問部,滿鐵公司在華北設立了“興中公司”等。
除此之外,日本還大肆收買漢奸和在華買辦集團,成立了所謂的華北經濟委員會,來指導這些狗腿子竊取中國經濟情報。
在日本華北方面軍的支援下,日本商人在河北以東地區公開進行走私活動,為日本本土輸送大量經濟資源,破壞中國的海關關稅結構,使中國經濟遭受重大損失。
1938年,日軍成立了所謂的“華北開發公司”,並將之前設立的興中公司進行整合為子公司,同時又在其下設立了負責鐵礦、鹽礦和釩土礦經營的子公司。依靠這類公司和軍力支援,日本將掠奪的觸角伸到了煤、鐵、電力、交通等華北各個行業,妄圖獨佔華北資源。
然而日本在華北的種種舉動也侵犯了英美的利益,在英美等西方列強的干預下,日本在經濟上的行為被中國政府所拒絕,因此日本在華北方面不能像其在東北那樣肆無忌憚的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掠奪。
但是日本野心太大,在東北獲取鉅額利益的同時眼睛又緊盯華北不放。日本對華北的野心蓄謀已久,早在1935年7月,日本侵華駐屯軍就秘密制定了佔領華北後的經濟指導方案,7月2日,日本關東軍夥同偽滿洲國相關部門就掠奪華北資源制定了一份掠奪資源大綱。
這份大綱所涉及的掠奪目標包括工商業、交通、金融、貿易及農作物栽培等,而在其中更是提出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煤炭,尤其是山西的煤炭。
日本東北時任偽滿洲國協會副會長阪谷希一就曾經狂言過,雖然日本已經將東北吞下,但是華北地區山西的煤炭和鐵礦資源都是取之不盡的,然而日本至今還未能有效控制,必須加緊準備戰爭以便奪取那些豐厚的戰略資源,以支援日本國民的生活和生產。
為了方便在華北掠奪煤炭、鐵礦等戰略資源,日本很快發動7.7事變,並相繼攻陷天津北平等華北重鎮,接下來日本便將山西作為主要進攻目標,時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在日本的老同學坂垣徵四郎率領其下第五師團攻佔太原,山西陷落。
佔領了山西后,日本開始在山西瘋狂的掠奪煤礦資源,僅在大同地區,日本在佔領的8年時間內,就向日本本土運送了1400多萬噸煤炭,而這些煤炭都是用來填海,至今都沒使用。
同時,為了開採煤礦,日本從淪陷區強徵勞工,在大同煤礦開採期間,平均每生產出1000噸煤炭,就要死亡4名中國勞工,而在日軍佔領期間,被鬼子以各種殘酷手段迫害致死的中國勞工更是超過6萬人。
大同煤礦所在地區的“萬人坑”就是日本殘害中國勞工的鐵證。該歷史遺蹟40多年來曾多次向世界各國展示,接待來自美、英、法、德意、巴基斯坦等國的考察人員4000多人,有力的向世界各國揭露了侵華日軍的罪證。
日本在華北進行經濟掠奪的戰略是為彌補東北地區資源的不足,因此日本甚至將魔爪伸向中國蒙古、新疆等地,以尋找更多的稀有資源。
除了進行實物方面的掠奪,日本還在金融上對中國人民進行剝削和壓榨。1937年2月12日,日本成立了其控制的中國聯合儲備銀行,以武力脅迫北平居民使用其沒有對應儲備物的“聯銀券”。由於濫發該紙券,造成了華北地區物價飛漲,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以北平市面上售賣的玉米為例,在日本狂印紙幣的推動下,每市斤玉米的價格從1938年的0.1元一路上漲到1944年8月的5元,6年間上漲50倍,而到日本投降前夕,其價格更是漲到了1400元。
日本在華北還對中國的文物資產進行了瘋狂掠奪,據統計,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從華北地區搶走的文物就超過360萬件,現在在日本本國1000多所博物館裡珍藏的中國文物就高達200多萬件。而因運輸、體型等原因運不走而被破壞的珍貴文物更是多到無法統計。
抗戰14年裡,日本從中國華北地區掠奪的煤炭超過1.2億噸,鋁礬土3000多萬噸,鐵礦450萬噸,其他稀有金屬如金、錳、鎢等超過21萬噸,棉花超過2000萬噸,這些都是賬面記載的,而沒有記錄在冊的已經無法統計,實際掠奪的數目遠遠超過賬面記載。
在華中地區,日本早在1938年便成立了“華中振興公司”,統一負責對華北地區煤、鐵、電力、漁業及蠶絲等物資的經濟掠奪,透過控制這些生產生活用品的生產和銷售,來達到控制華北經濟命脈的目的。
在“華中振興公司”帶頭下,其與日本礦業、日本製鐵、日本鋼管等公司等7家公司又聯合出資成立了日本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由該公司來對華中淪陷區的鐵、煤、銅、螢石等資源進行統一開發。
以日本對湖北地區的鐵礦掠奪為例,1938年10月日本佔領大冶鐵礦,到1945年8月15日投降為止,日本總共掠奪了該鐵礦自成立以來總開採量的75%,達到1550多萬噸,根據日本自己的資料統計,其所製造槍支每10支裡邊就有一支所用的鋼材就來自大冶鐵礦。
在華南地區,日本掠奪的主要地區集中在廣州、海南島等地,主要以掠奪礦產資源和工業企業為主。日本1938年佔領廣州後,迅速對廣州的工業企業進行各種形式的搶佔、沒收,並將之改頭換面,交給日本自己的公司進行控制。
在佔領海南島後,日本即刻從國內調來技術專家,在海南島成立所謂經濟研究所,同時組織國內企業來海南島經營水產、橡膠、農業、蔗糖等,其設立的各種農業公司超過20家。
結語
抗戰期間,日本對中國所進行的掠奪是涉及經濟、科技、人口、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全方位掠奪。
目的是將中國領土變成日本獨佔的殖民地,據統計,其發動戰爭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按當時匯率計算超過5600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25萬億美元之多,而潛在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但我們為了中日兩國未來友好合作發展沒有去要這筆錢,可日本這些年一直沒有對戰爭進行深刻反省,反而其軍國主義又有抬頭之勢,這是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並應做好鬥爭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