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的戰士,上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的戰場,獲得的榮譽勳章數不勝數。但他卻甘願放棄在部隊中的大好前程,響應國家號召轉業後只想成為一個本本分分的普通人
直到91歲時,他已經隱瞞真實身份長達61年的時間,即便是枕邊人他也沒有把自己的榮譽過往說清楚,老伴卻對此非常理解。那這個人到底是誰?他的身份為什麼會在被隱瞞了61年之後,突然一下又被公佈於眾了呢?
一:前半生孤苦。
故事主人公名字叫做張文魁,老人出生於1928年,老家在山西長治。由於家裡窮無法治病,張文魁的父母失去了6個兒子。有些事情是禍不單行的,張文魁在出生後的第3個月,母親也去世了。
山西本來就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戰略地點,再加上它本身具有非常豐富的煤礦資源。二戰中,日軍對山西必然會虎視眈眈。山西淪陷後,日軍當時就徵用了大量的地方勞動力去挖煤,而在這些勞動力當中就有張文魁的父親。
雖然張文魁父親的性格善於忍讓,但當日本兵發現張文魁的時候,便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他們不僅讓張文魁表演狗叫,還想把張文魁抓到礦山裡去當勞工。
孩子就是父親心中的底線,張文魁父親忍無可忍選擇與日本兵講道理,日本兵便將其父親打成了殘疾。張文魁那時雖年幼,也沒有上學,但他卻非常懂事一直照顧在癱瘓的父親身邊。直到父親漸漸有了自理的能力,1945年6月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勢力已經變成了秋天的螞蚱,蹦不了幾天了。
但大家也知道在日本天皇無條件投降之前,日軍還在做著無謂的抵抗。他們在山西建立了很多新碉堡,就是為了防止中國軍人對他們的進攻。
1945年的張文魁剛過17歲,他想參兵,但是八路軍認為他還沒成年,就沒要他。於是他軟磨硬泡地跟著民兵隊長,說自己當不了正規軍的兵,也要當一名合格的民兵。憑藉這份強大的意志力,張文魁成功入選當地的民兵隊伍。後因傑出表現和英勇無畏的作戰風格,張文魁又被推選為了新一輪的民兵隊長。
在此期間,張文魁趕上了抗日戰爭的尾巴。他幫助八路軍挖戰壕,救傷員以及戰略物資的運送,偶爾還會在八路軍的指引下去收集有效情報,總之他會盡一切努力貢獻自己的所有。
戰後張文魁已18週歲,趕上了解放戰爭。他抓住了1947年招募新兵的機會,經部隊的調配趕往了前線作戰。因傑出表現成功入黨。1947年是張文魁成功入伍的時間,他在入伍的同時還帶去了6位年輕人。
但張文魁的參軍之路並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簡單,張文魁上面只有一個父親,而且還是殘疾的狀態。如果張文魁可以陪伴在父親的身邊,那父親的身體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調養。但現在張文魁想要去參軍,村長第一個不同意。
大家都來勸張文魁,一定要三思而後行,你走了就沒有人照顧你的父親了。張文魁說在之前的戰爭中,農民沒一個人能夠過上好日子,要麼就是被拉去挖礦,要麼就是被無辜的刺死,現在他夠年齡了為什麼不去參加解放軍?去解救那些還在受壓迫的農民?
父親非常支援張文魁,說你不要有心理壓力,我現在身體慢慢的調養的還可以,你去參軍,我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不論到哪裡你都不能做逃兵。
父親的教誨就變成了張文魁繼續奮鬥下去的信念,他被分配到了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第九縱隊。第2年便參加了挺進大別山行動,並且隨主力部隊強渡黃河,直接行軍到河南西部。僅是他所在的連隊就陸續拿下了15座縣城。但打仗並沒有那麼順利,有些城市是很難拿下的,就比如說解放戰爭時的鄭州。
國民黨當時在鄭州建立了眾多碉堡,當時張文魁被調配到了九縱27旅。他在突擊戰和包圍戰中永遠衝在最前方,他所在連隊捕獲俘虜遠超千人。
打了勝仗,在繳獲的武器裝備面前,有樣武器讓解放軍犯了難。國民黨的那些美式大炮,解放軍的炮兵都不會用,只能大眼瞪小眼。雖然人們可以摸索著勉強用幾次,但是這些武器要是壞了的話誰來修,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部隊很快就根據這個問題制定出了一套新型方案,說要選出一些表現成績還算優秀的戰士們,把他們送往軍隊學院去進修專業知識。而張文魁因為前面的表現比較優異,很快就被部隊的領導給重視了,他也就成為了這一批學員當中的一個。
他當時就接受任務,馬上前往鄭州,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就是修理大炮。在成為一名炮兵後,張文魁的作用更大程度上被髮揮了出來。1949年渡江戰役,張文魁的佇列被放在了長江北岸,而他們越打越勇的姿態將敵軍一路往後方退縮,直到將其逼到了江西和福建以及廣州。
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朝鮮半島的局勢問題牽動了整個國際關係,最後我國決定抗美援朝。張文魁所在部隊於1951年在丹東開完誓師大會之後,便立即啟程跨過鴨綠江參加東部戰區的作戰行動。
人們比較熟知的上甘嶺戰役和第5次戰役,張文魁都有參加,並且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在那時,張文魁早就已經成為炮兵連的副排長。
他在兼具炮兵任務的同時,還扛起了後勤補充的任務。他當時就掌握敵軍發動炮彈的時間間隔,敵人那時最短的時間間隔是每5分鐘就會發射一次大炮。
於是他利用了這個間隙,會找到運送物資的其他連隊的戰友,然後將己方物資及時進行補充。所以他所在的連隊往往可以展現出最強的作戰靈活性。
但是也正是因為朝鮮戰爭的殘酷,讓張文奎更進一步理解了什麼是戰士。他看著敵軍對他們的封鎖線,知道了什麼是國際武器方面的差距,他知道敵軍可以輕而易舉地透過飛機大炮以及地雷和機槍進行封鎖。
他看到戰友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馬上就像枯萎的玫瑰一樣瞬間凋謝,他感慨戰爭也許會維護國家的政治地位,但是太多人民會因此而丟失性命。於是他得出感悟,說自己太過於渺小了,也許會隨時犧牲,但只要有一口氣在依然會捍衛祖國母親的尊嚴。
其實在朝鮮戰爭快結尾之前,國家考慮到有一些優秀的苗子是可以重點培養的,所以就單獨列出了一份名單,要把這些優秀的戰士提前召喚回國將他們進行培育深造。而在這份名單當中張文魁的名字就出現了。
但他在回國之後依然心心念念著朝鮮半島上的戰事情況,之後他便向上級領導提出了6次申請。在他不斷的軟磨硬泡之下,上級領導同意了他重返朝鮮半島的請求。所以他參加抗美援朝並不只是去了一次,而是去了兩次。最重要的是每一次他都能夠交出一份優秀的成績單,且活著回來了。
1954年5月,重回祖國母親懷抱的張文魁再次受到部隊的重用,他獲得了被重點培養和提拔的機會,這也開始了他的軍官生涯。但是生不逢時也是一種遺憾。
二:後半生低調。
大家要知道1952年到1958年這6年的時間裡,祖國因為各種戰事的原因不斷的擴充了部隊的規模,最高巔峰是600萬人左右。這麼龐大的部隊規模其實並不是一個好事情,這會拖慢國家發展。
所以在國家穩定之後,裁員就成了當務之急,這6年時間裡國家進行了三次裁員,最後人數被控制在240萬人左右。為了穩定這種合理的局面,國家當時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說要號召部隊內的官兵們去轉業,其中包括戰士也包括軍官。
而張文魁原本是被國家和部隊重點培養的年輕人,但他在收到國家轉業號召的訊息之後,馬上就收拾起了自己的行囊。他不想給國家和部隊增添任何的負擔,所以他成為了第一批響應號召的軍官,雖然上級領導挽留他了兩次,但依然沒有挽留成功。
轉業成功之後的張文魁做過很多工作,先是在工廠裡當工程師,後來做了幾年後又被調配到了農場,成為了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普通農民。
在這期間,張文魁從來沒有把自己曾經的過往告訴任何人。如果他這時候把自己在戰場上所獲得的榮譽勳章拿給任何一個單位的領導去看的話,也是會重點被培養的最起碼前途無限,但是張文魁卻選擇了低調。
在這種低調的生活狀態下,直到32歲,張文魁才在別人的介紹下認識了同一單位的女子,兩人結婚之後很快生下了孩子。但就在張文魁女兒8個月大的時候,張文魁又一次聽到了國家的號召。說丹江口需要新一批技術人員,但該地那時交通非常不便利,而且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總之各個方面的條件都不盡人意。
所以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去響應號召到那去吃苦,而張文魁又一次揹負行囊。這一次他拖家帶口,帶著襁褓中8個月大的女兒就奔赴了丹江口,且做好了長期定居在那裡的打算。
隨著歲月變遷,張文魁的女兒已經長大還談了男朋友,很快也結了婚。而張文魁的女婿交了一位作家協會的朋友,兩個年輕人在交談過程中便說到了張文魁,女婿說老丈人以前當過兵,但並不知道張文魁以前所獲得的那些榮譽。
但後來女婿又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丹江口市作協主席高飛,他在瞭解張文魁的為人性格之後,便覺得這位長者讓人很有創作靈感,便鼓勵張文魁的女婿對老丈人打探一下口風。
而張文魁的女婿也很聰明,他當時就說組織要求每一位退伍老兵拿出之前獲得的軍功章,證明一下自己的退伍老兵的身份。而老人一聽這是組織要求的事情,他馬上就服從軍令,把箱子最底下的一層用油紙布包裹著的榮譽勳章和相應的材料拿了出來。
原來,這些軍功章裡包含了:淮海戰役獎章,渡江戰役獎章,中南戰役獎章,西南戰役獎章和抗美援朝紀念獎章以及和平萬歲紀念獎章等等。到2019年的時候,老人隱姓埋名過著低調的生活長達61年,那時的張文魁已經91歲,妻子和女兒都對此都毫不知情。
老伴對此現象十分理解,她告訴女婿說,張文魁一生非常低調,肯定是因為他在戰場上見過太多的戰友倒下。他不想擺架子,是認為戰友們都已經死了,活著的退役者沒資格擺架子,所以才想要本本分分的過好自己的生活,也不想在單位要到任何好處。
也許英雄就是:除了將生死看淡,愛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之外,還有更高的人生哲學吧。
本文由歷史老炮原創,關注我,帶您瞭解更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