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合力打下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個,是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解放軍犧牲最多,殲敵最多,作戰樣式最為複雜的一場國共雙方的大決戰。
在這場以我軍60萬對陣國民黨軍八十萬人的戰役中,慘烈戰鬥到處都是,但最為殘酷的,最為驚心動魄的卻是圍殲黃維的第十二兵團。
這個國民黨精銳重兵集團,讓我中原野戰軍久負盛名的兩員猛將都撓頭不已,粟裕聽說後,立馬調出了虎將陳士榘。
當時身為華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率部增援,兩軍合力才拿下這場事關淮海戰役全域性勝利,事關全國解放,事關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斗爭。
一、陳賡和王近山為什麼打不下來?
陳賡的資歷之老,經歷之豐富,在我軍諸將中可謂無人能出其右。
作為湘軍將領之後,他不辱將門,他上黃埔一期,就成為黃埔三傑之一!
北伐東征期間,又救過蔣介石的命,當過紅色特科領導,又蹲過國民黨的大牢。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陳賡當過129師主力386旅的旅長,他率領的部隊成為抗日戰場上最活躍的部隊之一,他也成為最讓日軍頭疼的我軍戰將之一。
駐華北日軍曾經打出了專打386旅的戰鬥口號,可見陳賡部戰鬥力在日軍心目中的地位。
在解放戰爭期間,陳賡謝富治兵團和劉伯承鄧小平大軍,及陳毅慄裕大軍構成品字型,楔入入國民黨心腹地區,成為加速國民黨反動集團履滅的重要力量。
陳賡謝富治兵團屬下的四縱、九縱和三十八軍,單獨執行一個戰略集團的任務,打過不少硬仗惡仗,多次獲得各級表彰和毛主席黨中央的肯定,戰鬥力在我軍各部隊中可謂是個中翹楚。
而王近山因為打仗勇敢頑強不要命,而被稱為王瘋子。
七亙村之戰和圍殲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察團讓王近山名揚天下。
王近山
而在解放戰爭中,王近山率部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邯鄲戰役等,尤其在定陶戰役爭奪大楊湖時,6縱成連成營乃至成團犧牲,仍然攻勢不減,最終摧垮了國軍精銳整3師的戰鬥意志,也直接導致了國軍全線崩潰和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的撤職。
劉峙
最為出彩的是襄樊戰役中,王近山指揮的6縱攻城部隊“刀劈三關”攻克襄樊 ,全殲守軍,生俘國軍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康澤和中將副司令郭勳琪。
劉伯承點評說:“6縱在襄陽戰役中起主導作用。”,此戰也被朱德稱讚為“小型模範戰役”,6縱也由此享有“最善攻堅”之譽。
可是為什麼這麼能打硬仗惡仗的部隊卻在淮海戰役中攻不下一個黃維兵團呢?
黃維
因為此時的中原野戰軍,包括陳賡集團在內的部隊都已經不是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前的那支雄師勁旅了。
劉伯承司令員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勝利結束後,曾經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原野戰軍第二階段主要打黃維,可能形成瘦狗拉硬屎的難堪狀態。
劉伯承司令員的這個判斷,可以說是準確地預言了淮海戰役中圍殲黃維兵團的艱難,但這也是基於對自己實力的瞭解和對對方實力的準確認知。
真實情況確實讓很多局外人大跌眼鏡,原來,經過轉戰大別山,劉鄧大軍從原來的二十八萬大軍,由於在大別山轉戰損失,以及留在華中部分兵力,參加淮海戰役的劉鄧大軍已經銳減到了十二萬人左右。
雖然分了好多縱隊,但實際上是達不到縱隊的標準。
因為按照軍級編制的一個滿編縱隊至少要十多個團。
而中原野戰軍此時大多數縱隊只有六個團,最少的只有區區五個團,可以說是連華東野戰軍的一個師都比不上。
單從人數上中原野戰軍對擁有十二萬人的黃維兵團已經不佔優勢,而更重要的是連武器裝備也比對手差了好幾個層次。
其實在千里躍進大別山之前,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的武器之優良,火力之兇猛,在各大野戰軍中也不遑多讓。
有例為證,在魯西南戰役中,國民黨精銳部隊整編66師,被劉鄧大軍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
而為了轉戰大別山,劉鄧大軍狠心把重武器都丟完了,只留了一些步兵輕武器,而且彈藥還奇缺,這導致在大兵團作戰,尤其是攻艱作戰方面,已經落後於東北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
這就是中原野戰軍的基本實力,也是劉伯承認清自己的原因。
雖然中原野戰軍是百戰之師,將士用命,悍不畏死,無奈實力上確實差距太大,在具體的戰鬥中鋼少氣多還是打不過鋼多氣少,這也導致在圍殲黃維兵團時久攻不下,遇到了空前的挫折。
二、黃維兵團為什麼這麼難打?
黃維是陳賡的黃埔一期同學,這個小學教員出身的江西漢子書呆子氣較重,且較為固執,但是治軍嚴謹,作戰勇猛。
淞滬會戰時,已任第18軍67師師長的黃維率部在羅店浴血奮戰,面對日軍兇猛進攻,生生守了一個星期,最後連文書、炊事員都衝鋒上陣,以三個團長犧牲一個,重傷兩個,全師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打出了十八軍的威風,也打出了黃維的名聲。
十八軍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之一,也是中央軍的嫡系,而黃維也成為號稱土木系的重要將領。
黃維學在黃浦,留學德國,歷經抗戰八年的實戰檢驗,可謂是理論實踐都很在行,是一個讓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相當放心的德才兼備型人才。
而黃維兵團作為國民黨軍主力,兵團總兵力達到5個軍,約十二萬人。
這支龐大的作戰集團都是用美式武器裝備起來的虎狼之師,戰鬥力之強是可以比肩東北戰場上的廖耀湘兵團。
廖耀湘
而黃維兵團下轄四個滿編軍,其中黃維起家的18軍,更是蔣介石王牌中的王牌,也就是所謂的陳誠土木系的臺柱子。
十八軍在抗日戰爭之前一度擴充套件到了8個師,後來又以這八個師為基礎,擴充套件到了十個軍。
在淮海戰役前,黃維兵團已經成為包含了十八軍、十軍、十四軍、八十五軍及1個快速縱隊的龐大戰略機動力量。
陳誠
對付黃維兵團,中野可以說是用盡全力。
從山東蒙城開始,中原野戰軍就派出第一、二、六縱隊對黃維進行頑強阻擊。
十八軍強渡渦河進攻蒙城,其主力,起家部隊第十一師向中原野戰軍一縱、二縱陣地發動了瘋狂的進攻。
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中野力有不支,遂退出了主陣地後撤。
當時,整個戰場片瓦無存,陣地都被十八軍炮彈翻了一遍,可見十八軍的火力之猛。
而接下來的南坪集之戰中,中原野戰軍派出陳賡的四縱對陣國民黨第十八軍的118師。
在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親自上場督陣的情況下,在其快速縱隊20輛坦克的掩護下,僅僅一天時間,陳賡的四縱力有不支,中原野戰軍又丟了陣地。
楊伯濤
縱觀原因,一場戰事的勝負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除了武器裝備外,指揮員的能力水平,部隊的戰鬥素質和戰鬥意志也是勝敗的一個重要衡量因素。
黃維十二兵團除了司令官黃維外,還有國民黨軍隊中的胡璉等有名的戰將。
胡璉在對陣華東野戰軍粟裕部時都沒有怎麼吃過虧,是國民黨軍“狡如狐,猛如虎”的著名戰將,其指揮過抗戰中的諸多戰役,以石牌要塞之戰蜚聲中外,其部戰力頑強、作風強悍,被華東野戰軍評為特別不好對付的部隊,是一個難纏難打的對手。
黃維兵團在淮海戰役期間,並非通常所言的戰鬥意志不強。
作為國軍主力中的主力,又經過八年抗戰的殘酷洗禮,反而是軍紀嚴明,求戰意識旺盛,尤其是幾次與中原野戰軍的交手都佔上風,更是增長了囂張的氣焰和勝利的信心。
而在被圍後,又有困獸猶鬥的求生心理,故而更是戰鬥值飆升。
綜合各種客觀情況來看,黃維的十二兵團可以說是集國民黨政府,乃至蔣介石的身家性命於一身,在淮海戰場這個至為關鍵的國共命運的轉折點上,十二兵團成為國民黨命運的勝負手,而誰不會為自己的命運的成敗拿出最後一絲力氣呢?
故而黃維兵團難打,是所有有識之士的共識,劉伯承司令員的預見可謂是給中原野戰軍及早提了一個醒,也為部隊作好了心理準備。
三、陳士榘為什麼能解決黃維兵團?
時任華東野戰軍參謀長的陳士榘,出身於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隨後參與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可謂是真正根正苗紅的嫡系。
從紅四軍的排長幹起,逐級歷練的陳士榘在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戰鬥中不斷成長,參與指揮的溫坊戰鬥殲敵四千餘人,取得第五次反圍剿中為數不多的一次重要勝利,這場勝利也奠定了陳士榘的指揮自信。
而與陳士榘其後職業生涯緊密相關的是其在長征途中的一次指揮。
遵義會議後,毛主席重新參與軍隊指揮,開啟了他職業生涯中最為輝煌的四渡赤水,而這一出奇兵的保障,就來自於陳士榘指揮所部和軍委工兵隊在貴州茅臺鎮架起的兩座浮橋,這個工程保障既繼承了其先祖清軍工兵管帶的血脈,也奠定了其後一生幹工程兵的基礎。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陳士榘任115師343旅參謀長,率部在平型關戰役打出了八路軍的威名。
到1940年時,陳士榘率部進入山東並擔任了115師的參謀長,參與指揮了山東根據地的歷次戰鬥,成為山東我軍的重要指揮員。
到解放戰爭時期,陳士榘與唐亮率領的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挺進中原,與中原野戰軍協同配合,調動和分散國民黨軍,並在其後攻洛陽、戰豫東,成為我軍一把攻必克、戰必勝的利劍。
此時的陳士榘兵多將廣,裝備精良,受命前往支援中原野戰軍圍殲黃維兵團。
以華東野戰軍參謀長的身份與中原野戰軍接洽時,陳士榘沒有提別的條件,只要求由助攻改為主攻,並指揮中原野戰軍的部隊。
這不是狂,而是人有這樣的資本和實力。
陳士榘帶了三個縱隊參戰,兩個主力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
國共雙方的對決即將開始了。
在這場雙方都明知決不可失的戰役中,國民黨軍黃維十二兵團已經難逃失敗的命運。
經過中原野戰軍將士不顧一切的浴血奮戰,黃維兵團已經消耗至多,糧彈漸為不濟,而空投的物資經常落到解放軍陣地上。
而華東野戰軍帶著殲滅黃百韜兵團的勝利餘威而來,帶著繳獲的美式重武器而來,命運之神已經開始向解放軍傾斜。
陳士榘向雙堆集調去了了特種兵縱隊炮兵第1 、第3團和山東兵團炮兵團 。
每次攻擊開始前,解放軍以榴彈炮、野炮和山炮開始飽和轟擊,讓黃維的十二兵團體驗一下共產黨軍隊長期受到的炮轟感受。
而其中被稱為“老太爺”的榴彈炮,射程超過1000米,又遠又準的精準炮擊,讓國民黨軍士兵感受到了生不如死、意志崩潰。
其後,中原野戰軍祭出了近戰大殺器“飛雷炮”,用土工作業讓飛雷炮陣地前移,讓射程只有一二百米遠的飛雷炮用汽油桶拋射炸藥包,炸藥包飛過空中撕裂的聲音讓人心理炸裂,而被炸後震到七竅流血而死的慘狀更是動搖了國民黨軍官兵的心理防線。
這種炮與其說是實戰,更不如說是心理戰。
在這種國民黨軍官兵恨稱“沒良心炮”的轟炸後,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步兵開始最後衝鋒,並收割殘餘兵力了,黃維十二兵團的覆滅已毫無懸念。
實際上,陳士榘在中原野戰軍艱難鏖戰之時,能攜重兵支援,最終消滅黃維十二兵團,拿下戰役的勝利,既有個人指揮能力的因素,更是兩支野戰軍通力協作的結果。
前期中原野戰軍與黃維十二兵團的血戰奠定了後來勝利的基礎,而陳士榘帶隊的華東野戰軍直接加速了黃維十二兵團的覆滅程序。
因此,客觀公正地說,陳士榘的支援部隊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武器、士氣的優勢,因此,殲滅黃維十二兵團並不讓人意外。
可實際上,這場勝利讓淮海前線總前委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也讓毛主席黨中央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是一場真正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