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抗戰中,我抗日軍民在多個戰場都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在全國守土抗戰的號召下,將日軍拉入人民戰爭的泥潭中。從武漢會戰結束後,日軍想全面佔領中國的意圖就已經宣告破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而在相持階段,正面戰場的國軍也相繼在長沙和上高,華北的八路軍也發起了百團大戰,似乎這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在1941年的一場戰役的失敗卻扯掉了國軍抗戰“虛假的勝利”,狠狠地扇了國軍一巴掌,以至於戰役結束後全國人民紛紛聲討重慶國民政府。甚至正常戰役,還被老蔣說成是“抗戰最大”的潰敗,而這就是著名的“中條山戰役。”
為何中條山戰役會激起這麼強烈的民憤?
潰敗中條山
1941年當時雖然進入抗戰相持階段,但整體戰略態勢對日軍並不友好。雖然他們將戰線推到了兩湖和黃河一帶,但在黃河東岸依然有一個地方,控制在國軍的手中,而這個地方就是中條山。佔領這個地方的國軍就像一根 “盲腸”一樣,讓日軍膈應,也不知道啥時候發作要了日軍的命。
對於日軍而言,中條山直接卡在在華北戰區(山西第一軍)和華中戰區結合部,一直制約著兩軍的聯合作戰,而當時華中戰場吃緊,一旦華北部隊南下,中條山的國軍勢必會趁機收復河南和河北。而且如果控制中條山,日軍還可以獲得渡口趁機渡過黃河,進攻陝西從漢中直接衝向重慶。對於日軍來說,無論是保障華北安全或者是經略陝西,一定要拿下中條山。
因此在1941年1月日軍開始調集大量部隊對中條山展開進攻。
日軍調兵遣將,進攻中條山。
此次日軍徵調部隊為山西的第一軍,下轄:第33、36、37和41師團,以及獨立混成第4和9旅團,另外還有華北方面軍的2個師團作為預備隊,兵力大概10萬人。別看抽調的是4個主力師團,可這些部隊除了33師團(仙台師團)還有點戰鬥力之外,其他的大多數是維持治安部隊 ,和精銳的第11軍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而國軍這邊則是第5和14集團軍,以及一些地方部隊,加起來一共20萬人。其實之前還有陝軍的第4集團軍,不過在戰役前不久被調出。因此此戰就只有雜牌的第5集團軍和部分中央軍的14集團軍和日軍作戰,別看中日雙方兵力是2:1領先,但對於日軍來說,只要不是5:1,就能打,更何況此戰還有關東軍的陸航部隊支援。
戰役經過,國軍節節敗退。
面對日軍從東西兩個集團的進犯,國軍一開始的抵抗確實還可以,依託隘口逐次抵抗。但隨著戰事的進行,國軍卻開始出現崩盤,先是日軍小股部隊利用和國軍販賣糧食,交易經商之便,裝成商人靠近中條山國軍指揮部開始斬首行動,很快在作戰中國軍指揮系統就被癱瘓,部隊間相互都沒的音訊,只能各自為戰,被日軍各個擊破。
而且在作戰中也出現了國軍各部倉促迎戰的局面,在衛立煌為調回重慶後,整個部隊都失去了主心骨,地方和中央軍之間的矛盾都顯現出來,誰都不願意斷後,都不想交替掩護作戰,總之都是亂做一團,14集團軍尚且有戰鬥力,但在補給線斷了之後不得不不撤退,垣曲防線被破,讓整個中條山給日軍一分為二。數萬陝軍和大量國軍被日軍包圍和俘虜。
整個戰役下來,參戰的20萬國軍中,陣亡44000人,被俘35000人,戰損達到了40%以上,而對面的日軍的不過才僅不到3000人左右的傷亡,將近1:30戰損比,在抗戰歷史中也是極為罕見。
將中條山戰役說是一場戰役,不如說是一場潰敗更為合適。
意難平中條山
正如很多人在戰後評價中條山一樣,在日軍長時間籌劃,有計劃的作戰指揮下,中條山的國軍其實沒有多少勝算,但讓人意難平的是:國軍的戰敗更多不是日軍作戰如何的英勇,畢竟在這裡進攻的日軍和華中面對第六和第九戰區的精銳相比,只能算二流。而是國軍在中條山戰役時的一系列“下限級操作”。
首先是,群龍無首二十萬軍隊無人指揮。
其實在中條山會戰之前,日軍就多次進犯中條山,但毫無意外都被守軍擊敗。特別是在衛立煌的帶領下,這些各派系軍隊雖然有小矛盾,但整體還算聽指揮。但因為曾被我軍救援過,且不願意和我軍對立的他,多次拒絕去晉西南和我軍搞摩擦。因此被胡宗南和老蔣記恨,在戰役開始之前被調回重慶述職(實際上是軟禁)。而這個時候沒有一位大將擔當指揮,即使是何應欽短暫來過,也只是跑到洛陽說兩句客套話,然後開溜。因此戰役依然是群龍無首。這些部隊只能各自為戰。
而且為了搞摩擦,老將還將精銳的第4集團軍調離,原因在於重慶方面認為第4集團軍是陝軍部隊(和我軍關係近),但要知道這個集團軍可是號稱中條山鐵柱子,多次在之前挫敗敵軍的進攻,調到其他地方,這樣使原本在中條山的抗日主力少了將近一半,怎麼抵擋日軍?所以在戰前,國軍的精兵強將基本上被抽調一空,將相失和,這樣的軍隊又怎能打勝仗?
其次,是中條山內部的麻痺的大意。
這其實更深層次的意思,雨田君其實也講過,那就是在進入相持階段之後,都知道日軍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因此到了這個時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出現鬆動,老蔣看到“大局已定”後急忙開始排除異己,1941年1月取消新四軍番號,讓八路軍離開閻老西的地盤,公開破壞統一戰線。一片祥和聲中,國軍高層壓根就想不到,“筋疲力盡”的日軍會集中兵力捅中條山這個國軍的腰眼。
而對於下面的國軍來說,1941年開始後日軍除了在華中搞事之外,壓根就不會到華北來進攻,就連八路軍都能搞“百團大戰”。因此這些軍官也開始懈怠,在各自地盤上做起生意,倒賣物資,公然走私,中條山成了一個商品批發基地,軍備鬆懈。以至於日軍的突然襲擊讓國軍毫無準備。
革命尚未成功,軍隊卻已經開始懈怠了,說白了就是缺乏長期抗戰的決心,這讓其他抗日軍民又怎能不憤慨呢?
最後是國軍各部在戰場上的表現。
在戰前很多人並不看好國軍,但依然希望他們能拿出淞滬、武漢和長沙會戰中的報國精神,即使戰敗也要咬掉日軍的一塊肉。但當時很多國軍的做法讓全國群眾都失望了。接替孫蔚如部隊的孔令恂第80軍,在作戰中軍長孔令恂直接拋棄部隊獨自渡河逃跑,將數萬人軍隊置於不顧。西北軍的17軍一開戰就被沖垮防線,軍長高桂滋只能帶幾個連狼狽渡過黃河。
雨田君說
其實相較於戰役失敗,中條山戰役暴露出來的問題確實更讓人心寒,國軍上層之間的勾心鬥角,前線作戰士兵們疏於戰備,對抗戰形式盲目樂觀。軍隊各派系之間又相互扯皮和排除異己,這和1937年全國團結一致抗日相差甚遠。
因為自己內部原因直接導致了中條山的“潰敗”,又怎能不讓全國各界心寒?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