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1年,中東地區熱點問題部分降溫,阿拉伯世界內部爭鬥趨緩,域外力量干預趨弱。
展望2022年,中東形勢“總體緩和,區域性震盪”的主流趨勢將不會改變,但地區合作深化將面臨重重障礙,地區局勢也將維持“冷和平”常態。
美國中東政策或趨“兩極化”
拜登政府的中東政策根植於美國持續從中東“戰略收縮”。然而,從阿富汗倉促撤軍使美國的國際聲望和信譽一落千丈,引發了20年來全球盟友對美國最嚴重的信任危機。為重振美國權威、重拾盟友信心,今年拜登政府的中東政策或將“硬的更硬、軟的更軟”——
一方面,對中東的對手國家,美國將採取更強硬立場,尤其是對伊朗。去年,伊核協議相關方舉行了八輪談判,但成果寥寥。其根本原因在於,美伊各自的談判目標仍存在明顯分歧,伊朗希望不附加任何條件地“回到原來的核協議”,拜登政府並不滿足於“重回”協議,而是要達成一個囊括伊朗核武研發、導彈專案、地區政策乃至人權問題的“伊核協議+”。
另一方面,對沙特、阿聯酋、埃及等重要盟友,以及伊拉克、葉門等關鍵國家,美國則將加大經濟拉攏、軍售等方面的力度,藉助人道主義援助等手段強化多邊外交。這被視為拜登政府在“喀布林時刻”之後挽回顏面之舉,也反映其以雙、多邊方式維持對中東影響力的長遠打算。
地區國家內部矛盾難以化解
過去一年,沙特、巴林、阿聯酋、埃及4國同卡達恢復全面外交關係,持續數年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海合會)“斷交危機”得以初步化解,但未來彌合其內部分歧的任務仍然艱鉅。
一方面,海合會各國地緣安全觀及對外政策仍存明顯鴻溝,對伊朗態度分歧尤為突出,“面和心不和”恐成海灣阿拉伯國家關係常態;另一方面,黎巴嫩因在葉門問題上堅持自身立場,頻頻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陷入嚴重外交風波,給未來阿拉伯世界內部和解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伊朗與阿拉伯國家關係改善勢頭能否持續也引人關注。去年,在伊拉克的牽線搭橋下,沙特、阿聯酋和伊朗之間的關係緩和成為中東局勢的一大亮點。有分析認為這是老對手之間的“緩兵之計”,也有人認為這表明當前海灣地區尋求和平與合作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然而,沙阿兩國同伊朗在葉門問題、黎巴嫩真主黨問題以及伊朗彈道導彈計劃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和嚴重的不信任由來已久。來自以色列和美國的對伊強硬聲音,也可能干擾沙特、阿聯酋同伊朗改善關係的決心。
2022年,我們究竟是會見證沙特、阿聯酋與伊朗之間關係持續改善乃至恢復外交關係,還是海灣局勢因某個“黑天鵝”事件再次墜入冰點,值得持續關注。
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上升
一直以來,各類非傳統安全威脅在中東地區經久不散。今年,來自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和挑戰恐將進一步凸顯。
新冠疫情持續反覆無疑是制約中東和平與發展的最大因素。新的一年,隨著奧密克戎毒株來襲,中東疫情形勢更趨嚴峻。特別是與難民有關的疫情問題若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將直接衝擊地區社會秩序,加劇難民來源國與接收國間的緊張關係,危害地區穩定。
同樣揮之不去的,還有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對中東形成了一定示範效應。美軍匆忙撤離時留下的大批武器裝備未來也可能流入各類極端組織手中。相較之下,地區反恐力量正在收縮。新的一年如何應對美軍撤走後的“反恐空缺”、協調各國綜合反恐力量、補足地區反恐供給,將成為擺在地區國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同時,隨著各國政策日漸“內顧”,以水爭端為代表的資源型衝突也佔據地區議程前排。伊朗、黎巴嫩等國部分地區的水危機日益嚴重,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埃及、蘇丹同衣索比亞曾就復興大壩修建問題反覆拉扯,導致關係持續緊張……如何構築地區安全治理新模式等議題,將在新的一年中受到廣泛關注。
(劉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原文載《解放軍報》 202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