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後,不用葬禮,也不用什麼儀式,就把我的骨灰,埋到那些地方(粟裕將軍曾經戰鬥過的地區)。
這是粟裕將軍臨終前的遺願。
1984年的2月,戰功赫赫的粟裕將軍已處於彌留之際,此時他已經77歲的高齡了。
要說人都有放不下的,尤其在去世前,更是會像走馬燈一樣,回憶起以前埋在心底的事情,而粟裕將軍也一樣,臨終前,他回憶起多年前的那次戰役,那場令他刻苦銘心的戰役:譚家橋戰役。以及一位逝去多年的故人,尋淮州。
尋淮州畫像
粟裕將軍的一生多傳奇,經歷的戰鬥更是數不勝數,但他卻對兩場戰役他終身難忘,這兩個戰役也成為了他一生的轉折點,讓他輝煌的人生參雜著許多悲傷與沉重。
粟裕,於1907年8月10日出生在湖南會同,他是個少數民族,侗族人。他的父親是一位秀才,對於兒子以後的人生,他更希望他能繼承自己秀才的衣缽,但誰能想到,長大後的粟裕,卻在父親制定的這條線路上越走越偏。
在粟裕幼年時,就時常從家裡長工阿陀口中聽那些綠林好漢的故事,他崇拜故事中行俠仗義、為民除害的英雄好漢,對故事中飛簷走壁的神奇的功夫也充滿了嚮往憧憬,為此他央求家裡長工阿陀教給他武功,他也要練成飛簷走壁的武功,去行俠仗義,劫貧濟富。
阿陀本一聽可苦了臉,他是個粗人,會些拳腳,也只能出來做苦力。但粟裕的父親可是個秀才,怎麼會希望自己的兒子天天舞刀弄棍。
粟裕的父親一直希望他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自己只是他們家的長工,這要是被他父親知道自己好的不學,“壞的”還教給粟裕了,那可還得了。
但粟裕太崇拜那些大俠了,飛毛腿,水上漂,這在年幼的粟裕眼中,那是最了不起的。粟裕天天糾纏著阿陀教給他練武功,阿陀被他煩得受不了了,才決定教給他一些。
但實際上,阿陀也就只會嘴上說說,他哪裡知道怎麼練這些武功,他也就會點皮毛的三腳貓功夫,要真的會這些,他早成大俠了,但是為了讓粟裕不再煩他,阿陀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給粟裕綁上沙袋練飛毛腿,教給他如何射擊。誰會想到一個小孩子對這又苦又累的練功方式,竟然堅持了下去。
粟裕
1925年,18歲的粟裕考上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在此前,他所學的,確實是完完全全的文,那時全國上下都在反封建和帝國主義的聲討中,學生們更是義不容辭的走在了前方,粟裕也不列外,甚至在一眾進步青年中,他更為優秀、出色。
在這裡,是他與共產主義思想碰撞最激烈的一年,誰料到也就是這一年,湖南省立第二師範的校長被害,粟裕身為重點進步學生,被秘密轉移到武昌,在這裡他更進一步的瞭解到了共產主義的宏偉大業,他也堅信,共產黨是人民的黨。
因此,粟裕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也許這就是命運,粟裕幼時就夢想成為一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綠林好漢,如今他即將奔赴自己的夢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加入共產黨之後,粟裕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因為屢立奇功的他,從營長一路升到團參謀長,上升速度堪比他的外號飛毛腿,不過,這只是他軍事征程的開始而已。
而粟裕幼時的經歷,對他之後的從軍之旅給予了很大的幫助,他還真因此得到了一個飛毛腿的稱呼,所以這位長工阿陀可以說是粟裕的啟蒙老師。
1934年11月粟裕先後擔任了閩浙贛軍區參謀長,以及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及地方武裝合編的,紅十軍團參謀長。
在這裡,粟裕和尋淮州碰面了,這個比粟裕還要小5歲的矮小男人,此時為紅十軍團第19師師長。在此兩個軍事天才結下了惺惺相憐的友誼。
粟裕的一生之痛“譚家橋”
1934年七月,以尋淮州為軍團長、粟裕為參謀長的紅七軍。被中央委派為抗日先遣隊,南下為中央軍從蘇區的撤離作掩護,一路轉戰三個省,三千多公里,牽制住了大部分敵人,後來在行軍途中,紅七軍卻遭受敵方空軍襲擊,被迫偏離軌道。
一路跋山涉水,尋淮州和粟裕帶領的紅七軍,在閩浙贛蘇區,和方誌敏帶領的游擊隊以及地方武裝部隊合為了“新紅十軍團”。
經過中央整頓,派方誌敏擔任主席,原軍區司令劉疇西擔任紅十軍團軍團長及20師師長,樂少華為團政委兼20師政委,粟裕為參謀長。
而原來的紅七軍團長尋淮州,受蘇區左傾錯誤影響被降職至新紅十軍團中的紅19師師長,雖然被降職了,但尋淮州並沒有什麼怨言,只要能讓他指揮上戰場,他並不介意職位大小的。他帶領著紅19軍與紅20師在安徽黃山南麓的湯口會師,並重新分編為紅19師、紅20師、紅21師。(紅19師是原紅七軍的殘部組成)。
此時的國民黨則派出王耀武率領的補充第一旅部,這個多達十一個團的部隊,來勢洶洶,勢要將紅軍殲滅於黃山腳下。
12月23日,由方誌敏和劉疇西帶領的新紅十軍團,計劃在烏泥關和譚家橋附近,埋伏國民黨王耀武帶領的補充第一旅部署,紅軍決定於24日時率先發起埋伏,當時最身經百戰的尋淮州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
戰略部署後,組織上決定讓紅19師在譚家橋以北,紅20師、紅21師在南為主力軍,埋伏王耀武。尋淮州不是很贊同這個方案,因為紅19師是三個師中作戰經驗最豐富的,紅20師、紅21師多為散兵,只擅長打游擊戰,這次的埋伏站應該由紅19師作為主力軍。
但在當時,留蘇政委樂少華和尋淮州意見不合,倆人一見面吵得不可開交,後來有人說,當時因為兩個人的爭議,他們幾乎沒開過一次完整的會議。而當時的粟裕也只是參謀長,真正的軍事決策權並不在他手上,哪怕是方誌敏,也是處於架空地位,沒什麼實權。
作戰當天,紅20師、紅21師埋伏在兩側,誰知王耀武才剛進埋伏圈,埋伏起來的20、21師中中的散兵由於經驗不足,過早發起攻擊。王耀武反應迅速,立即派兵繞到紅20師、紅21師後方,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儘管戰士們以血肉為盾,殺向敵方,嚇的王耀武感嘆他們難道不怕死嗎?
但可惜紅21師和紅20師儘管無畏生死,但他們一向只擅長打游擊戰,甚至還有很多剛剛編入隊伍的散兵,各方面都不足與王耀武正面對抗。
尋淮州身為紅19師指揮員,不得不回師增援,甚至身先士卒的帶領將士們衝鋒陷陣,只為了拿下烏泥關制高點,爭取為戰士們爭取更好的作戰地勢。他們同比己方多數倍的敵人展開激戰,數次衝鋒後,尋淮州不幸腹部中彈,將士們拼命將他從戰場上搶救下來,卻依舊沒能留住這個最小團長年輕的生命。
他死前睜眼還在高呼:“北上抗日,消滅敵人!”就是這個一心愛國的有志青年,紅19師的師長尋淮州,年僅22歲時,壯烈犧牲了。
王耀武當時在指揮戰場時,發現戰場上有幾人圍成的人牆,似乎在援救什麼人,哪怕在這麼激烈的炮火下,這些士兵也要將他帶回去,這應該是對方很重要的高階將領吧。當時的王耀武並不知道尋淮州,還以為是粟裕。
王耀武
多年以後,和粟裕為同一國家服務的王耀武也為這個年輕的團長感到惋惜,但當時國共兩黨之間戰況激烈,誰會想到呢,一個軍事如神的天才指揮官,竟然陣亡在一個耳不其聞的戰場上?甚至在後世大眾們的視野裡,並不經常能聽說這場戰役。
在當時的譚家橋戰鬥後,紅軍疲於戰鬥,方誌敏建議稍作休整一晚,粟裕則是馬不停蹄的趕往大部隊,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
也就是這短短的一晚上,方誌敏等人被困在懷玉山,那是一場十分壯烈的戰鬥,紅十軍苦熬七天七夜,死不投降,但山中彈盡糧絕,人數上又寡不敵眾,抗戰了數日,最終還是戰敗給王耀武。
這一慘烈戰鬥成了多少人心頭的遺憾,紅軍高階將領胡天桃、劉疇西、方誌敏被俘,而後寧死不屈,為國就義。
譚家橋此戰,紅十軍全軍幾乎覆沒,唯有粟裕的八百小隊衝出敵圍。
這一戰,不僅成了粟裕一生都無法釋懷的傷疤,更是紅軍戰役中的一大損失,這次的戰役中,損失了多名優秀將領,唯有寥寥兩將存活下來。
少年軍事天才尋淮州
說起尋淮州,那是一個傳奇一樣的人物。
1912年8月29日出生的尋淮州,老家在湖南瀏陽蓮溪鄉黃獅塘村,他家境貧寒,日子過得並不如意,儘管如此,在尋淮州九歲那年,家中還是盡力供他上了學。1925年,十三歲的尋淮州在來到蓮溪鄉立高等小學後,他逐漸接觸到《新青年》等先進思想,在年幼的的尋淮州心中,埋下了一定要為國家做大事的高昂志氣。
雖然尋淮州九歲才啟蒙,學習上是比別人慢了一步,但在思想上,卻比別人快了許多步。接觸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尋淮州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心中存下鴻鵠大志後,尋淮州也在這方向上努力前進著,他經常參加一些以反封建帝國主義為中心的組織,以及學生聯合、兒童聯合等活動,甚至當上了領袖,在此,他踏上了革命的旅程。
1927年,簡單的組織和活動,已經滿足不了尋淮州那顆躁動著想要報效國家的心,這個年僅15歲的尋淮州揮別親人,孤身一人去往長沙,這一去,不僅僅是一段路程,更是他為了革命勝利、為人民解放的決心。
1928年,16歲的尋淮州經伍中豪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軍中三年,他一直跟在有著“井岡山紅軍三驍將之一”稱謂的伍中豪隊伍裡,還時常聽毛主席講一些戰略計劃,耳濡目染的他更是將學會的知識發揮的淋漓盡致。
其實在這之前,尋淮州就已經展露過他驚人的軍事才能,雖然年紀不大,但是他已經一路升上了代理排長,還被毛主席稱讚過小英雄。比起粟裕的上升經歷,尋淮州的人生更像是開了掛一樣,尋淮州15歲進入共產黨,幾乎是一年一升級。
1930年,18歲的尋淮州在第一次反圍剿中活捉師長張輝瓚。
1931年,19歲在武昌滅了許克祥的1個團。
1932年,20歲在登山橋、草山岡戰役中繳械一萬餘支,殲滅三個師。
就這樣一個18歲任師長,20歲任軍長,21歲任軍團長,更是在22歲的年紀,憑著沉著果斷的性格和他用兵如神的指揮能力,當上了紅軍中最年輕的軍團長。
從1930年-1933年的四次反圍剿戰爭中,他曾經擊退了敵人數十次衝鋒,多次獨立承擔重要戰略任務,根據上方指派的三要點戰略,在數次戰役中取得全勝利,為共產黨的行軍路上掃清了無數障礙。
尋淮州沒有經歷過專業的軍事培訓,在這方面,他比不上有著良好教育的其他高階獎勵,也沒有滿腹的經論文采,他的成長都是在硝煙和炮火中完成的,雖然天賦給了他一些幫助,但更多的成功是他一步一個血腳印踩過來的。
譚家橋戰役之後,紅軍陷入一片沉寂中,對於這個英年犧牲的最年輕的團長尋淮州,更多的是惋惜。
遲來十二年的反擊
王耀武的譚家橋一戰讓他得到國民黨重視,但他可能沒想到,那一戰俘敵數名,唯獨沒抓到在他的一生之敵,粟裕。
深刻在粟裕心中的第二個轉折點,必然是孟良崮之戰,在十二年後才姍姍來遲,此戰在中國山東省蒙陰縣孟良崮,是粟裕和王耀武的第二次大交鋒。
當時是粟裕和陳毅,帶領華東野戰軍27萬餘人,國民黨則是顧祝同、張靈甫軍帶領24個師、60個旅約45萬人,他們不僅人數比華東野軍多出十八萬多人,裝備還優於華東野戰軍。
這一戰,粟裕和和陳毅決定,先攻擊裝配著美式軍械的國民黨74師,且此師與左右部隊距離較遠,不好支援,而74師的師長張靈甫性格自傲,素來和其他國民黨將領不和,陳毅、粟裕二人就是料定國民黨對張靈甫的支援肯定不積極。
而紅軍向來團結,陳毅,粟裕更是配合得天衣無縫。
事雖如此,陳毅、粟裕還是做了萬全的準備,一方派出5個縱隊和特種縱隊當做主攻,還有四個縱隊準備阻援對方的的支援兵。不僅如此,還派遣了各地武裝部隊在臨沂及臨泰公路,沿線繞到敵人身後襲擾與破壞增敵。
事實如陳毅、粟裕所料,國民黨74師多次求援,其他距離74師近的國民黨部隊,對這個求援回覆緩慢不說,還能糊弄的就打算糊弄過去,即使王耀武快速趕去,卻為時已晚,被我方派出的武裝部隊攔在僅幾公里外的地方,怎麼也接近不了戰場。
這一次,局面對換,在華東野軍的全力總攻下,國民黨第74師再無力迴天,哪怕增員就只有五千米左右的距離,但因為紅軍的阻攔,在遠處哪怕看的到硝煙,也來不及增援。
國軍整編第74師被完全消滅,第74師的師長張靈甫被擊斃。
這人乃是王耀武的愛將,國軍整編第74師被完全殲滅,國軍整編第74師的前身更是補充第一旅部的主堅力量,此次的失敗,給了王耀武心靈和實際上的重重一擊,也讓他在國民黨的地位岌岌可危。
這場戰役的大勝,更是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魯中決戰”計劃,讓國民黨不得不改變戰略計劃和方向,成為了紅軍戰鬥歷史上的一大轉折點。
相對於英年早逝,讓無數領導人惋惜的尋淮州,粟裕的旅程,才剛剛開始,他這一生參加的戰役均是後世有名的戰役,黃橋決戰、七戰七捷,蘇北、魯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均有他的身影,成就了他一代戰神的美名。可以說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戰場上度過的。
魂歸大地,骨埋八方
1984年,那時新中國成立後的許多年後,77歲的粟裕在臨終前說了他最後的心願,他要將他的骨灰分成數份,埋到他所戰鬥過的各個地區。
他想在他死後,依舊守護著他熱愛的祖國,守護著他為之戰鬥的地方,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囑咐家人,務必要分出一份,葬在他的故友身邊。
粟裕
在那個充滿他慘痛回憶的譚家橋、懷玉山,他這一生至始至終都無法忘懷,那一場慘痛的譚家橋戰役,年僅22歲的故友,讓他都自愧不如的軍事天才尋淮州,永遠停留在了那裡,不只是尋淮州,還有千千萬萬為勝利骨埋他鄉的戰士們,他想和他們一起,沉眠在他們曾經死也要堅守的戰場。
對於尋淮州,粟裕也只能嘆息一句,如果尋淮州沒有犧牲在那一場失誤的戰場上,他獲得的成就,不會比任何一個將領低。
他雖出生在貧寒家庭,但他的名字卻充滿大氣,有著“鼓鍾伐鼛,淮有三洲”的磅礴氣勢,當勝利的鐘聲響起,他的名字一定會傳遍他守護的這片大地上吧!
來源:歷史人物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