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根廷的悲情74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根廷政府就與英國政府關於馬爾維納斯群島的歸屬問題展開談判。
馬島礦產資源豐富,除了數以億噸計的泥煤、鋁、鐵、銀、鉛等礦藏,周邊海域大陸架還有儲量多達600億桶的石油、錳和天然氣,其中石油儲量是英國北海油田的5倍。
更不要說馬島豐富的漁業、觀光資源,更是讓當時佔據馬島的英國政府日進斗金,毫無疑問,馬島就是個聚寶盆!
因此,英國方面在談判過程中以拖為主,遲遲不肯涉及最核心的主權歸屬問題,談判斷斷續續一直拖了近20年,堪稱馬拉松中的馬拉松。
1979年歐洲爆發經濟危機,由於私有化失敗,英國遭受的危機衝擊更加嚴重,工業產值下降14.8%,政府破產、失業率飆升,倫敦街頭到處都是遊行示威的人群,這一年的冬天由此被英國曆史學家稱為“不滿之冬”。
在這樣的情況下,1979年5月瑪格麗特·撒切爾領導的保守黨在大選中勝出,成為英國第49任首相。
撒切爾夫人以強硬聞名
英國內外交困,當時撒切爾所面臨的局面十分嚴峻,但阿根廷方面此時也不好過:
本質上阿根廷就是一個向發達國家出售初級原材料的國家,自身工業基礎的短板導致他們必須進口工業產品滿足國內需求,而進口需要大量外匯。
由於歐美爆發經濟危機導致阿出口驟降,阿根廷的資金情況很快惡化,1975年阿根廷的外債為783億美元,到1982年猛增為3083億美元,隨後國內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1981年,阿根廷的通貨膨脹率高達230%,工人工資卻只相當於1970年的50%,民眾食不果腹,對政府日益不滿,這讓本身就透過政變上臺,在國內實行獨裁統治的阿根廷總統加爾鐵裡如坐針氈。
1982年2月底,英國和阿根廷在紐約再次進行馬島問題談判,雙方依然是不歡而散,英阿關係進一步惡化。
本質上,馬島問題就是英國殖民主義遺留下來的“毒瘤”,也是阿根廷的隱痛,看到國內的民族情緒日益高漲,加爾鐵裡選擇了透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1982年3月19日,以阿根廷工人在利恩港升起國旗為導火線,阿根廷政府決心提前發起奪島行動,並於4月1日派遣一支艦隊,搭載數千名陸軍士兵登陸馬島首府斯坦利港。
由於英國當時在斯坦利港僅有數十名駐軍,輕微的抵抗很快被阿大軍粉碎,4月2日,阿根廷以亡4人、傷3人的代價收復了被英國侵佔149年之久的馬爾維納斯群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被阿根廷奪取的訊息很快震驚了整個英國和世界,撒切爾連續召開3次內閣會議,宣佈立即斷絕與阿根廷的外交關係,並誓言奪回馬島。
撒切爾和幕僚們確信,這一戰就是英國的國運之戰,勝則英國繼續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敗則面臨淪為三流國家的命運,英國政府任何人都不可能擔得起這個失敗的責任。
英國特混艦隊出征
此時已經是債臺高築的英國政府竭盡全力,在3天內動員了一支擁有111艘艦船的特混艦隊搭載9000多海軍陸戰隊員開赴馬島,其中竟然還有45艘是被臨時徵用來的商船。
當然,在這支艦隊中確實還是有一些真材實料的,比如2艘“勇士”級核潛艇,“無敵”號和“競技神”號航母,而阿根廷海軍只有4艘老舊的潛艇,僅有的一艘航母還是從英國買來的二戰淘汰貨。
不可忽視的是英國掌握的國際資源遠超過阿根廷。作為英國的帶頭“大哥”,美國很快提供了在阿森松島的懷德威克空軍基地、偵察衛星、上百發最新的第三代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油料、食品等。
而法國也馬上停止了與阿根廷的軍事合作,終止了出口“飛魚”導彈的合同,並派出其出口給阿根廷的“幻影”、“超級軍旗”等型號戰鬥機與英國的“海鷂”進行演習,使英國人很快找到了法制飛機的弱點。
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如此。
開戰之後,英國海軍憑藉阿方無法破解的核潛艇很快消滅了阿根廷的海軍主力,把阿軍的幾艘老式潛艇堵在港口,斷絕了馬島上阿根廷陸軍的給養。
因為在馬島的陸軍無能為力,隨後的戰鬥就成了阿根廷空軍以一己之力對抗英國海空軍。
令阿根廷惱火的是,開戰之前法國人竟然關閉了“超級軍旗”發射“飛魚”導彈的系統介面,使得導彈如同虛設,直到半個月後阿根廷的工程師才自行解決了導彈發射問題。
這就是西方國家一貫的伎倆:他們一方面大肆向發展中國家兜售所謂的“先進武器”,一方面又把武器的核心機密掌握在自己手裡,以便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與其衝突時繼續進行訛詐。
孤軍奮戰的阿根廷空軍盡力了,冒著英軍戰機和英艦防空導彈的火雨,他們義無反顧地向英國艦隊發起勇猛進攻。
在戰爭中阿空軍用先進的“飛魚”導彈和其他武器擊沉擊傷了包括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在內的30多艘艦船,使得英國海軍受到重創。
“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擊沉
但阿根廷沒有能力自己生產和修理採購的飛機,打一架少一架,而且開戰2個月後先進的“飛魚”導彈全部打光,阿空軍陷入了彈盡援絕的悲慘境地。
如果阿根廷軍隊能夠多裝備一些“飛魚”導彈,或者法國沒有對阿根廷實施禁運的話,馬島戰爭的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
6月14日,馬島的阿根廷陸軍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不得不向英國投降,斯坦利港上空重新飄揚起了英國的米字旗,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結束。
6月2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薩里亞足球場,衛冕冠軍阿根廷隊以1:2不敵義大利隊慘遭淘汰,這是命運給予熱愛足球的阿根廷人的第二次重大打擊。
二、來自資源的詛咒
對阿根廷來說,馬島戰爭的失敗遠非悲劇的結束,這一場戰爭挽救了大英帝國日薄西山的國運,也把阿根廷拉入了黑暗深淵。
在戰爭之後的一片反對聲中,加爾鐵裡政府首先垮臺,隨後軍人政府向民選政府交出了政權,但即使民選政府也並不能改變阿根廷的頹勢。
1982年的馬島戰爭更進一步刺激拉美債務危機全面爆發,不僅阿根廷,整個南美洲都陷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和金融危機:1989年至1990年,阿根廷的消費物價增長了20594%,國家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
1810年獨立的阿根廷國土面積近280萬平方公里,其境內分佈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藏、雄偉的山脈和大量優質良港。
佔國土面積四分之一的潘帕斯草原地形氣候溫和,特別適宜發展畜牧業,遼闊無垠的草原上抬眼望去看不到一座山峰。
“潘帕斯”在當地人語言中的意思就是“沒有石頭”,阿根廷人自豪地宣稱,即使一鋤頭從大西洋挖到太平洋,也碰不到一塊石頭。
潘帕斯草原上的羊群
更加幸運的是,阿根廷歷史上就沒有遇到過特別嚴重的自然災害,其人均可耕地面積是美國的將近2倍,更是遠遠超過中國。
如果《聖經》所說的“流淌著奶與蜜之地”真的存在,那大概就是指阿根廷。20世紀初,阿根廷曾經一度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其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又被稱為“南美的巴黎”,其富庶與繁華曾經比肩紐約。
1914年,當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布宜諾斯艾利斯開通了第一條地鐵,席捲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再一次與阿根廷擦肩而過。
就在全世界以為阿根廷即將崛起的時候,它卻遭遇了意料之外的衰退,這種衰退可以形象地稱之為“財富的詛咒”。
這一切,只因為阿根廷的資源實在太豐富了,只靠賣資源就能養活自己,那還要創新,要科技幹嘛?
正因為自己太有錢了,阿根廷人逐漸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不儲蓄,甚至借錢消費的習慣,這也使得整個國家的抗風險能力極弱。
阿根廷將自己的經濟命脈全部交給了出口,也就全部交給了當時正大量需要廉價原材料的歐洲和美國,這就導致了阿根廷的經濟增長、人民生活嚴重依賴於外國進口。
更慘的是,阿根廷還成了歐美轉嫁經濟危機的物件,每一次西方的經濟危機都會連鎖引發阿根廷債務危機,但他們自己卻又缺乏足夠的償債能力,因此導致連續的債務違約和國家信用破產。
每一次國內經濟危機又造成國家政局動盪,現任政府下臺,新政府上臺,然後一切照舊,直至下一次經濟危機。政府的頻繁更迭也導致國外投資者對阿根廷望而卻步—誰都希望自己的投資能穩定地獲得收益,但阿根廷不符合這個要求。
只有自己建立完備的工業體系,才能擺脫經濟對外國的依賴,獨立自主地建設國家、改善民生,這是從1949年以來20多年中國人民在毛主席帶領下遺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財富,也是阿根廷100多年來失去的最寶貴財富。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可是整整100多年來,阿根廷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陷入危機—動盪—危機的死迴圈,也沒有足夠魄力的領導人下決心完善自身的工業體系,擺脫對西方的依賴。
在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盃上,阿根廷國家隊首先在1/4決賽中以一記世紀進球和“上帝之手”淘汰了英格蘭隊,隨後又戰勝西德隊獲得世界盃冠軍,總算報了馬島戰爭負於英國的一箭之仇。
隨後馬拉多納在阿根廷國內隨即獲得了民族英雄般的待遇,由於收復馬島的夢想化為泡影,阿根廷對於英國的民族情緒只能宣洩在足球上。
1982年,阿根廷的GDP為84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1位,約相當於英國的16%。而2020年阿根廷的GDP僅為3892億美元,排在世界第29位,僅相當於英國的不到14%。
刨掉通貨膨脹的影響,阿根廷的GDP幾乎可以說是原地踏步,實際上沒有增長多少,基本上就是走三步退兩步。
對於一個人來說,38年可算是不短的時間,而對於阿根廷來說,38年只是又一場歲月蹉跎!
三、廣受世界輿論支援,阿根廷為何卻裹足不前?
戰爭歸戰爭,阿根廷對馬島主權的聲索在國際上確實得到了廣泛同情和支援。從1965年第20屆聯合國大會開始,聯合國曾多次透過決議,敦促阿英雙方透過談判和平解決馬島問題。
其實全世界都知道,英國在這件事情上是不佔理的,畢竟你遠跨13000公里去佔領了人家家門口的島嶼,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
馬島冰封土地上的英國國旗
2016年3月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判定馬爾維納斯群島位於阿根廷領海內,同時認可阿根廷提出的其領海基線應當在現有基礎上延伸320-560公里的主張。
這實際上已經是不公開地認可了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阿根廷當即對此決定表示歡迎,但這沒有實際意義,因為聯合國做出再多決議,對身為常任理事國的英國來說也沒有約束力。
與此同時,中國也不止一次地在聯合國和其他外交場合表態堅定支援阿根廷對於馬島的正當主權要求,這其中既有一定的歷史淵源,也有深層次的外交需要。
中國和阿根廷一樣,都是英國殖民主義的受害者,自從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以來,英國參與了多次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包括1860年的火燒圓明園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
除此之外,英國還謀劃侵佔中國的雲南、新疆、西藏,並製造了多起邊境衝突和爭端,英國殖民者和軍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卻長期在中國享受租界和經商特權,掠奪大量中國人民的財富,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
1982年撒切爾夫人訪華試圖保留英國對香港的主權,卻被強硬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所挫敗,1997年中國收回了香港,也終結了英國殖民統治在中國的最後一絲痕跡。
馬島戰爭結束後,英國不僅關閉了與阿根廷就主權問題進行談判的大門,而且在國際上對阿根廷進行圍追堵截,特別是對阿根廷加強自身軍事實力的行動嚴防死守。
韓國產的FA-50戰機
2019年,已經沒有超音速戰機服役的阿根廷找到了韓國人,希望能夠採購一款韓國自主研發的FA-50戰鬥機,該戰機的飛行速度可達1.5馬赫,這讓英國人立即坐不住了。
本來雙方的價錢、數量都已經談妥,就等著合同簽字了,2020年10月韓國卻遺憾地告知阿根廷該合同無法履行。
原來英國威脅說,如果韓國敢出口FA-50給阿根廷,就會停止向韓國供應發動機和彈射座椅在內的6個主要零部件,讓戰機成為一個飛不起來的軀殼。
出於類似的理由,雖然阿根廷先後與法國、西班牙、以色列聯絡,希望能夠採購戰機,但由於英國的從中作梗都告吹了。
直到2021年阿根廷發現了中國的“梟龍”,這款戰機的最大航速達1.6馬赫,而且價格不貴,阿根廷很快下了12架飛機的訂單。
但英國又一次出來警告說:如果把“梟龍”賣給阿根廷,就會停止向中國供應彈射座椅—這也是戰機上唯一一個英制部件。
但是,中國國產的效能相近或更高的彈射座椅早就在各類新型戰機上裝備了,英國貨愛給不給!
70多年來,中國始終堅定不移地走建設自有工業體系,靠自己提升國防實力的道路,這一點越來越被證明是高瞻遠矚。
英國長期在涉及中國主權和內政的問題上說三道四,甚至派航母到南海耀武揚威,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積極支援阿根廷的領土主張,也是對英國各種小動作的對等回應。
然而受到國際輿論廣泛支援和同情的阿根廷為何始終不願透過非外交手段收復馬島呢?這其中既有軍事原因,也有外交原因,更有最根本的綜合國力原因。
破敗的阿根廷鄉村
首先,依然是繞不開的軍事實力問題。雖然英國海軍確實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但畢竟還有2艘現代化的航母,11艘核潛艇,6艘裝備最新式相控陣雷達的45型驅逐艦,以及70多艘其他艦船。
而阿根廷海軍能拿得出手的大型艦船隻有上世紀80年代德國產的“布朗海軍上將”級護衛艦(排水量3360噸,連45型的一半都不到),至於航母以前曾經有一艘,現在沒了,核潛艇更是一艘都沒有。
英國空軍裝備850架各型戰機,包括目前最先進戰機之一的F-35,而阿根廷空軍自從馬島戰爭以來的裝備和訓練都陷於停滯,目前裝備的飛機中主力竟然是上世紀50年代的A4攻擊機。
在現代戰爭中,如果海軍、空軍全面落後,陸軍就算再強也是活靶子,這一點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自1990年代以來阿根廷政府因為缺錢導致多次信用違約,而2020年4月更是為了區區5億美元違約,國家財政實在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5億美元,不要說中國一個稍微發達一些的市級政府就能拍板決策,連大一點的國企投資都比這個數目多。
所以阿根廷政府根本拿不出太多錢採購武器裝備。
其次,英國雖然日漸衰落,但其國際地位遠非阿根廷能夠比擬,在1982年的馬島戰爭中阿根廷就著實被英國的盟友們坑了一把,戰爭還沒開打,阿根廷方面的軍事部署就已經被美國情報部門全盤捅給了英國。
阿根廷早就應該明白,和英國動手實際上就是和美國動手,而如今阿根廷面臨的國際形勢跟當年相比也沒有多大變化。
阿根廷海軍裝備的法制護衛艦
如果兩國爆發衝突,那麼英國一定會聯合幾個北約核心國家對阿根廷採取武器禁運,甚至經濟制裁等手段,徹底切斷阿根廷的武器和資金渠道。
最後,英阿的爭議表面上看雖然是一個圍繞群島的爭端,實際上還是兩國綜合國力的競爭。
從我們看來,英國的國力是在不斷下降,但這只是相對於中國而言的,使英國的GDP世界排名下降一位的主要原因正是中國超越了英國,但對於全世界,特別是阿根廷而言,英國仍然是實打實的世界強國。
1980年,英國GDP排名世界第5,佔全球的5%,2020年排名還是世界第5,佔全球GDP的比例卻下降到3.21%,至於為什麼下降,那是因為中國的GDP增長得太快,把英國的份額給擠掉了。
雖然賬面資料是這樣,但英國的GDP實質上還是增長了4.8倍,絕對值增長了2.2萬億美元,相當於5.6個阿根廷!
英國的造船、航空、生物技術、工程機械等領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能夠自主研發和生產大部分軍事裝備,但阿根廷根本連個像樣的重工業都拿不出來。
毫無疑問,英國的政治、經濟、外交、科技實力全面超越阿根廷。
最後還有一點常常被人們忽略的因素是:馬爾維納斯群島上的居民本來也沒有對阿根廷的國家認同,在3000多常住人口中97%是英國人的後裔,他們講的是英語,不是西班牙語!
對他們來說,骨子裡的認同早就是英國人了,這一點除非經過百年時間不會改變,而且,英國公民正在享受的各種福利阿根廷政府也給不了啊。
也許能讓阿根廷暫時忘記憂傷的只有足球
這讓阿根廷的主權聲索陷入十分尷尬的局面:就算真的透過武力拿回了馬島,靠什麼贏得島上居民的支援呢?
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絕非國際輿論的支援就能解決的,所以,阿根廷近年來的態度始終是希望透過談判解決馬島問題,既然是談判,還得看對方願不願意談,談得成談不成,這種態度的本質上還是拖,以拖待變。
但在英國和阿根廷目前的國力對比、國內情況條件下,阿根廷能夠迫使英國交換馬島的希望十分渺茫。
歸根到底,只有國家繁榮強大才能有信心和能力維護自己的統一、獨立,同樣,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守護國家的領土和主權不受他國的侵犯。
這是從現實的國際競爭中我們學到的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