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作者在裡面刻畫出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諸葛亮就是其中那個“神人”。
劉備三顧茅廬只為請他出山,司馬懿也評價道:得諸葛亮者得天下。
但就是這樣一個“神人”最後卻沒能幫助劉備匡扶漢室,一統三國。
毛主席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對於歷史兵法也頗有見解,因此對於諸葛亮的失敗給出了3點原因。
這三點原因到底是什麼?諸葛亮真的有那麼神嗎?
殫精竭慮的諸葛亮
提起諸葛亮這個人,大家應該都並不陌生,一個三國時期響噹噹的人物。
諸葛亮的命運可以說是坎坷而崎嶇的,3歲的時候就沒有了母親,8歲的時候沒有了父親,被迫和叔父生活在一起。
諸葛亮雖然從小熟讀詩書,但是卻有點懷才不遇的感覺。
他身邊的人既看不到他的才華,也不願意承認他的才華,這使得諸葛亮憤憤不平,於是一個人走出家門隱居在了深山中。
諸葛亮雖然人在深山裡,可是他的名氣卻早已聲名遠播,和諸葛亮有著知遇之恩的劉備是在司馬懿那裡第一次聽說諸葛亮這個人的存在。
司馬懿建議他,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統一天下,需要找到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可當時的劉備並沒有太在意。
之後,劉備又從徐庶那裡再次聽到了諸葛亮這個名字,他這才漸漸留意起了諸葛亮這個人。
既然這麼多人都誇讚他,那他一定有過人之處,於是心裡暗暗對諸葛亮佩服起來。
一開始,劉備並沒有打算親自去找諸葛亮的,可是徐庶卻建議他,諸葛亮不是一個平常人,還是親自去請會顯得有誠意一些。
劉備向來不是獨斷專行之人,十分樂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於是他便帶著關羽,張飛來到了諸葛亮的草廬中,懇請他能夠出山幫助自己。
劉備向來是一個愛才惜才之人,他見到諸葛亮之後,非常坦率地表明瞭自己的意圖。
諸葛亮見劉備如此真誠,也並沒有掖著藏著,把自己對天下時局的看法跟劉備詳細地講解了一番。
這一番交談下來,兩個人相見恨晚,對彼此都非常欣賞,就這樣,諸葛亮順利成為了劉備的謀士。
可是因為劉備太信任諸葛亮,很多事情都聽諸葛亮的,這也讓軍中的其他將領產生了不滿的情緒。
可劉備卻不以為然,在他心裡,他得到了諸葛亮,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下面的人見劉備如此看重諸葛亮,自然也不敢再有任何不滿,而諸葛亮也用自己的才華和學識贏得了劉備部下的尊敬和欽佩。
諸葛亮一直盡心輔佐劉備,雖然不能說是百戰百勝,但也算有所成就。劉備大軍先是佔領了益州和荊州,後來又和孫權聯合在了一起對付曹操。
後來,諸葛亮還幫助劉備選了一個人口眾多,糧食富足的川蜀作為根據地。
在這樣一個地理位置優越的地區可以很好的休養生息,進一步增強軍隊實力,也好為以後的稱帝打下基礎。
諸葛亮在劉備活著的時候盡心盡力的輔佐他,在劉備去世之後也依然盡心盡力的輔佐他的兒子劉禪。
只可惜劉禪是一個扶不起的人,沒有他父親那樣的雄才大略,蜀國內大大小小的事務基本都是由諸葛亮親自料理的。
蜀國在劉禪統治時期一直在不停的走下坡路,蜀國滅亡也成為了早晚的事。
世人都只知道諸葛亮寫過那篇著名的出師表,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之前也給劉禪寫過一封奏摺,和出師表的意思不盡相同。
在這份言家事表中諸葛亮寫道:
我家裡的妻子和孩子自己種了幾百棵桑樹,還有十幾畝田地,家人們可以自給自足,收成好的時候還會有些剩餘的部分。我平時的收入都是依靠國家下發的俸祿,除了衣食住行以外也沒有其他的花費,更沒有其他額外收入。我死了之後我家裡不會出現任何多餘的錢財,如果有,那我就辜負了陛下的信任,臣所說的沒有半句假話。
諸葛亮的這份言家事更加的通俗易懂,簡潔明瞭,諸葛亮本人也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淡薄名利,高風亮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沒能幫助他匡扶漢室,實現復興大業,這一直是諸葛亮的一個心結。
所以在劉備去世之後,他也一直堅持討伐曹魏,完成劉備統一中原的願望。
可當時的蜀國大勢已去,縱使諸葛亮再怎麼努力也終究無法力挽狂瀾,改變局面。
長時間的費心勞神讓諸葛亮病痛纏身,最終落得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
諸葛亮就是諸葛亮,不僅死前料事如神,他在死後仍然可以神機妙算。
漢軍部隊內的人按照諸葛亮的遺願並沒有把他死亡的訊息宣揚出去,而是默默地退了軍。
司馬懿在後邊率領部隊追擊,只見漢軍的軍旗在半空中隨風飄揚,諸葛亮坐在車裡羽扇綸巾。
生性多疑的司馬懿覺得這肯定是孔明的計策,設好了埋伏準備引誘他深入。
於是司馬懿立刻鳴笛收兵,漢軍就這樣逃過一劫,這件事情也被後人戲稱為“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大軍返回成都之後,按照諸葛亮先前的遺言把他藏在了漢中定軍山。
整個墓穴的尺寸只放得下一個棺材,沒有任何誇張的服飾和奢侈的殉葬品,劉禪也把諸葛亮追封為了忠武侯。
一代歷史傳奇人物就這樣永遠謝幕了,很多人都覺得諸葛亮這個人物形象有些被神化了。
但其實不然,諸葛亮本身雖然是個奇才,但是終究也是人,是人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有犯錯誤的時候,即便是諸葛亮也不例外。
諸葛亮的3個欠缺
毛主席其實一直都很喜歡研讀史書,他有一本邊角都已經破得不像樣子的《資治通鑑》。
毛主席已經讀了很多遍了,據他自己所說,每讀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和收穫。
對於諸葛亮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毛主席也是比較欽佩的,但是在對諸葛亮的瞭解中也不免指出了他身上的一些問題。
首先,毛主席覺得諸葛亮的戰略戰術上有著一個很大的錯誤,諸葛亮一開始就建議劉備先奪下荊州,益州等地區,這樣才可以成就他的霸業。
可是,從現實情況上來,這個戰術策略卻並不可取,因為荊州和益州兩地相距甚遠,蜀漢的兵力又非常有限。
而且古時候交通很不便,如果一方出現了危機,另一方不能夠及時趕過去救援,這樣的兵分兩路向來是兵家大忌。
歷史結果也證明了主席的評論,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雖然及時得到了訊息想要派兵過去支援。
可是因為路途太過遙遠,遠水救不了近火,最後關羽被砍下了頭顱,荊州的失守也為後來的北伐失利,蜀漢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毛主席覺得諸葛亮犯得第二點錯誤就是用人不當,荊州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位置。
所以應該找一個成熟穩重的將領來駐守,而諸葛亮卻選擇了關羽這樣一個狂妄自大,恃才傲物的人。
在關羽眼裡只有呂布算得上是他的對手,其他人他壓根兒就不放在眼裡,他不僅看不起孫權,還曾出言辱罵孫權。
這也導致了孫權和劉備的決裂,從而促使東吳投靠了曹魏一方,讓蜀漢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盟友。
正是因為關羽的大意才讓化裝成商人的呂蒙部隊成功潛入荊州,最後成功實現了偷襲。
因為關羽一個人的驕傲自大,不僅丟了荊州也讓他自己喪了命,最終還導致了蜀漢整個戰略佈局被打亂。
而諸葛亮所犯的第三點錯誤就是對戰局把控不利,在街亭戰役當中,諸葛亮把兵力進行了分散,委託一個沒有單獨領兵經驗的馬謖進行防守。
馬謖這個人雖然學識淵博,也算機敏聰慧,但他一直擔任的都是謀士等類的文職工作。
對於上前線作戰他算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新人,所以,對於馬謖來說這頗有點趕鴨子上架的意思。
但這也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當時的蜀漢拿得出手的人才實在是少之又少。
加上諸葛亮一直都想扶持培養馬謖,所以想趁著這個機會讓他歷練一下。
只可惜事與願違,曹魏名將張郃率軍進攻街亭,馬謖驚慌失措中不知如何應對,只能守在街亭閉門不出。
而對方卻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很快就想出了破解之法,把附近的糧食,水源等物資渠道給切斷,把馬謖死死困在了街亭裡。
最後,蜀漢走投無路只能出門迎戰,結果落得個大敗的結局,街亭被奪,諸葛亮也不得不揮淚斬了馬謖。
街亭的失守,讓蜀漢之前的北伐功績全部化為泡影,可以說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也許平時大家在書中或者是影視劇中所看到的諸葛亮都是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但諸葛亮終究不是聖人,他的功績不可否認,但他犯過的錯誤也同樣不可忽視。
毛主席那些行之有效的戰術
毛主席一直熟讀兵書,所以也在漫長的革命道路當中研究出了許多適合我黨的獨特戰術戰略。
在當時國民黨和共產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毛主席一直採取的是揚長避短,避實擊虛的策略。
1928年,毛主席在遂川、萬安兩縣縣委聯席會議上就對游擊戰役經驗做出了總結,毛主席當時是這樣說的:
我們和敵人作戰首先要看敵人的數量和敵人的實力,如果有能力打贏那我們就打,如果打不贏那我們就退。
後來,毛主席便把他的這一經驗總結概括成了16字訣,也就是著名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追,敵疲我打。
毛主席所提出的這16字訣不僅簡潔明瞭,而且通俗易懂,自從提出之後就在黨中央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普及。
各個地區的各個根據地也因地制宜,把這一戰略思想進行了例項應用。
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也由此產生,為我黨後來的防禦戰略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也正是在這16字訣的領導之下,我黨的根據地經過了幾年多的艱苦奮鬥終於都站穩了腳跟。
也在各地開創了新的局面,游擊隊的力量也迅速得到了擴大。
除了這16字訣以外,毛主席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打法,那就是堅決不以己之短攻彼之長。
也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軍也一直嚴格貫徹毛主席的這一思想理論。
國民黨依靠美國的先進裝備,那我們就依靠廣大群眾的力量。
國民黨依託城市進行發展,那我們就依託農村進行發展,國民黨擅長大規模陣地戰,那我們就開拓新型游擊戰。
其實,毛主席所提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一戰略思想,最早源於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的龐涓率領軍隊圍攻了趙國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
於是趙國緊急求助於齊國,齊威王立刻命令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率領數萬部隊前去營救。
田忌想要出兵直接攻打邯鄲,可是卻被孫臏及時阻止,並解釋說道:
魏國此次大舉進攻邯鄲,那他們所有的精銳部隊一定都集中在邯鄲,他們兵強馬壯的,我們過去硬碰硬佔不到什麼便宜。魏國把大量的部隊都集中在邯鄲,他們國家內部一定疏於防守,我們趁機去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龐涓一定不會放任大梁失守,肯定會放棄攻擊趙國回師救援,那時我們在他們回程的路上設下伏擊,一定能對他們造成重創。
一切就如孫臏所預料的那樣,龐涓一聽說大梁告急馬上放棄攻打邯鄲,回程救援,因為魏國的軍隊非常著急,所以並沒有看出路上的埋伏。
在途經桂陵的時候,被突然殺出的齊軍打了個出其不意,龐涓最後丟盔棄甲,大敗而歸,趙國的危機也就此順利解除。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魏軍打邯鄲,齊軍打大梁,也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1947年的正太戰役之中,毛主席也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一戰略原則應用在了戰場上。
當時我軍集中兵力攻打石家莊外部,還有正太鐵路沿線的國民黨部隊,意圖拿下石家莊。
國民黨得到訊息之後,立刻從各地派來部隊趕來增援,可毛主席給出的指示卻是不要理會增援部隊,他們增援他們的,我們繼續攻打我們的。
最後,我們在正太戰役中完全取勝,共殲滅國民黨部隊3.5萬多人,華北戰局就此被扭轉。
其實無論是諸葛亮也好,還是毛主席也好,他們都是不同時期的不世之才,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我們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歷史人物。
不要片面地去否定一個人,或是誇張地去讚揚一個人,這才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正確的歷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