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首《七律長征》一下把我們拉回到那個崢嶸的歲月,說起長征,讓人熱血沸騰的故事有很多,這些故事中怎麼也少不了跨越大渡河上鐵索橋的這一篇幅。
離開成都,我們一路向西,走過了雅安,領略了雨城的魅力,沿著雅康高速一路行駛,當穿過二郎山隧道,眼前出現了明媚的眼光,瀘定就不遠了。隨著海拔的攀升,這裡也正式進入甘孜地區,風土人情發生了變化,自然風光也變得綺麗起來。
如今318國道沿線的縣城建設得都十分不錯,但因為地勢的原因,唯一的不方便就是停車難,受到地形的影響,康定、瀘定、雅江等等,停車都十分困難。來到瀘定縣城,繞著瀘定橋轉了兩圈才把車停好,終於有機會走近瀘定橋去看一看了。(上次來就因為沒地方停車,所以沒細看瀘定橋,匆匆走過了,這次一定要彌補這個遺憾)
瀘定橋的位置非常好找,就在縣城的幾乎中心位置,也是瀘定最繁華的區域,瀘定橋對面是瀘定縣城的廣場,午後時分,人們坐在亭子裡聊天、休閒,很有生活氣息。瀘定橋門票10元還有2元的保險費,一開始我不太理解為什麼還要保險費,直到我走到橋上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全橋共有13根鐵鏈,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鐵環相扣構成,總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鐵件總重40餘噸,其中鐵鏈重量21噸,平均每根鐵鏈重1.6噸;1根橫向臥龍樁和7根縱向地龍樁累計用鐵量20餘噸;在這些鐵鏈之上,只由木板鋪就,每片木板塊長3米、寬0.1米,橫橋中間主走道板寬0.75米,橋兩側扶手處輔走道板寬0.2米。
走在瀘定橋上,毫不誇張地說真是心驚膽顫。尤其是走到中間位置,晃動感極強,遊客只能走在最中間的幾塊木板上,好像在走獨木橋一般,腳下就是滾滾流逝的大渡河。我們現在走著都讓人害怕,也可想而知在長征的時候,戰士們飛奪瀘定橋是多麼的艱難了。
1935年5月29號,紅軍先遣部隊趕到瀘定,佔領了西橋頭,下午四點開始發起總攻,22勇士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趴著光溜溜的鐵鏈子向東橋頭衝去,大部隊緊跟其後,一邊鋪著木板一邊衝鋒,經過戰士們激烈的鬥爭,最終成功奪去了瀘定橋。他們太不容易了。
站在橋中間雖然讓人很緊張,但是眼前的風景卻也是十分美妙的。碧波盪漾的大渡河,在高山峽谷中奔流不息,天空灑下來的陽光照耀在水面上,一片波光粼粼,好像鋪滿了碎鑽石一般,美輪美奐。
瀘定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鐵橋,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內地和藏區溝通很少,交通也非常閉塞,許多新鮮的食物,蔬菜肉類堆積在河岸都已經腐爛也過不了橋。一開始人們想用船搭起一座橋,可大渡河的河流速度太快,搭好的橋用不了兩天就被沖垮,當地人們苦思冥想也沒有一個好的辦法。這時有一個老和尚說,不如用鐵鎖連線兩岸,搭上木板就能過橋。
這個如今看起來簡單的想法,在300多年前無異於痴人說夢,重達幾噸的鐵鎖如何一根根輸送到對面,至今人們也無法解釋,有人說是用飛索渡河的原理,有人說是用船渡,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解讀,但無論怎樣,古人的智慧永遠值得我們欽佩。
瀘定橋是一座既具有觀賞性,又有意義的橋樑,如果大家走318,或是來到川西,一定不要錯過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