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以別號霞客行世。明代南直隸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幾乎每一個夢想周遊世界的人,都知道徐霞客這位明代末年的著名旅行家。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他的足跡遍及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十九個省市自治區,還可能到過四川和重慶。
我國古代旅行家不少。政客追名,奉命出使,執行政務;商人逐利,經商貿易,賺取利潤;僧道求法,雲遊四海,取經問道。唯獨徐霞客是一個異類:他一介布衣,單憑著一腔熱血與山水之情,把畢生都用在旅行和地理考察上。他無法享受官方的資助,靠著變賣田產以及沿途朋友的資助,邁出旅途的一步又一步。
今天,是徐霞客435週年誕辰。讓我們一起回顧這位旅行家的一生。
黑暗社會中的自由靈魂
徐霞客生於萬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1587年1月5日)。歷史學家黃仁宇的著作《萬曆十五年》,就把1587年作為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起點。彼時皇權衰落,朝政腐敗,黨派爭鬥不斷,內憂外患,危機重重。朝野上下,都瀰漫著緊張的政治氣氛。 也正是這個時代,思想觀念有了新的發展。居於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開始出現鬆動,自由思想萌芽,以李贄為代表的革新派主張革故鼎新,強調人的個性和需求,反對思想禁錮。
圖:李贄(1527-1602),他強烈抨擊儒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觀點,強調人的個性與需求,為明末思想啟蒙點燃了一盞明燈。
徐霞客誕生在一個詩書世家。其九世祖徐麒曾拜文學家宋濂為師,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以布衣應詔,奉命出使西蜀,招撫羌人。功成而退,得朱元璋賜田數十萬頃,榮歸故里,奠定了徐家的基業。之後的徐家幾代人,或經商或從政,積累了豐厚的家財。直到徐霞客的高祖徐經鄉試中舉,與唐寅(唐伯虎)一同入京會試,卻牽扯進考試漏題的風波,又引出了官場的鬥爭,被罷黜功名,斷了仕進的希望。此後的徐家兩代人,如同被施了魔咒一般,參與科舉屢試屢敗,多鬱鬱而終。到了徐霞客的父親這一代,祖上三代的科舉悲劇使其對科舉深惡痛絕。而這樣的觀念,也自然而然的落實在了對徐霞客的教育上。他不期望徐霞客功成名就,而鼓勵他追求自己的興趣。
社會政治的黑暗,自由思想的萌芽,家族歷史的教訓,家庭教育的影響,這些都註定了徐霞客將度過與眾不同的一生。
勇敢的揹包客,狂熱的旅行家
徐霞客自幼生長在富裕之家,家中藏書豐富,教育環境寬鬆。父母並不期望他讀書為官,因此徐霞客在傳統經史之外,涉獵極廣。他少年時便表示“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立志走遍廣闊天地。這當時看來不務正業的志向,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反對,反而得到了鼓勵和支援。
21歲,徐霞客正式開始自己的旅行生涯,足跡主要集中在家鄉周邊,泛舟太湖,爬爬附近的山,還沒有開始系統的旅行。29歲之後,徐霞客的旅行逐漸成熟。透過《徐霞客遊記》,我們可以將徐霞客的旅行過程分為兩個階段:
1、 問奇於名山大川
寄情山水,幾乎是每一箇中國古代文人的嚮往,徐霞客也不例外。他對山水有著近乎痴迷的熱愛,很小就立志要閱遍萬水千山。他從二十多歲,一直到年近半百,幾乎爬遍了當時已知的名山大川,留下了大量山水遊記。
圖:“問奇於名山大川”的主要山峰及時間(圖片改編自中國地勢圖)
《遊天台山日記》是《徐霞客遊記》的開篇之作,寫於1613年,是徐霞客早期(26歲)旅行生涯的記錄。在遊記中,“喜不成寐”、“神飛山頂”、“狂叫欲舞”等誇張的用詞,向我們展示了徐霞客初見山水時的激動與喜歡。此後近三十年的旅行生涯中,他一直保持著這份熱愛。
圖:天台山“石樑飛瀑”。徐霞客寫道:“觀石樑臥虹,飛瀑噴雪,幾不欲臥。”
“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作為職業旅行家的徐霞客,靠一己之力使黃山成了名揚天下的“網紅”打卡地。同時,如同現在我們爬遍“五嶽”打卡一樣,徐霞客也有一樣的想法。生在江南的他一生四次北上,都與“五嶽”有關。但唯“北嶽”恆山山高路遠,直到徐霞客47歲那年才實現。打卡“五嶽”後,徐霞客在家休整了三年,開始籌備下一階段的旅行。
2、 西南萬里遐徵
“餘久擬西遊”,徐霞客很早就打算前往西南地區。但直到1636年,五十歲的徐霞客感到自己“老病將至”,再不出發就晚了,才終於啟程。這一次的旅程,從家鄉江陰出發,到浙江、江西、湖南,然後至廣西、貴州、雲南,歷時四年多,路途數萬裡,一直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圖:“西南萬里遐徵”經過的主要地區及時間(圖片改編自中國地勢圖)
在徐霞客的時代,桂林山水就已經名揚天下,有關桂林巖洞的記載,更是深深的吸引著徐霞客。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日夜兼程,穿行在廣西的山水溶洞之間,留下了大量記錄。
圖:徐霞客寫桂林的山:“諸峰倒插水中,如出水青蓮,亭亭至上。”
圖:徐霞客寫溶洞:“洞東高崖嶄絕,有小水匯其前,幽澤嵌壁,恍非塵世。”
在貴州,徐霞客經歷了旅途中最艱難的日子。同伴去世,他滿懷悲痛地帶著遺骨獨自上路,想要前往雲南將朋友安葬。彼時的貴州主要由幾個土司控制,在明代末期政治動盪,社會很不穩定,且徐霞客與當地人言語不通,道路又崎嶇難走,給徐霞客帶來了巨大的困難。沿途中,他多次遇盜,錢財被洗劫一空,連禦寒的衣服也被搶走,僱傭的擔夫也背叛了他。所幸朋友接濟了他,勸他“再生不如息趾”,但是他卻回答:“不欲變餘去志。”
雲南是我國唯一集中了六大水系的省份,這對於熱衷江河源流考察的徐霞客來說當然不可錯過。他在這裡寫下的《溯江紀源》一文,是他最著名的篇章。在雲南,徐霞客環遊滇池,溯源金沙江,探訪元謀土林,在麗江土司木增的迎接下入住麗江城,漫步在蒼山洱海之間,抵達了西南邊境。也是在雲南,結束了他的旅程。
地理科學的先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學上的貢獻,最早被地質學家丁文江發掘。丁文江從西方留學回國後,聽從老師的意見,帶著一本《徐霞客遊記》在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進行了考察。此後一二十年,他花費大量精力研讀《徐霞客遊記》,並編撰了《徐霞客先生年譜》。受丁文江影響,此後一大批地質學家、地理學家開始關注徐霞客,包括竺可楨、譚其驤、張其昀、方豪等在內的名家,都撰寫了相關文章,探討徐霞客的科學貢獻。
圖:中國現代地質學奠基人——丁文江,他最先發掘徐霞客的科學價值
徐霞客率先透過實地考察進行地理研究,並對區域地理進行歸納總結。在徐霞客之前,中國的地理研究主要依靠“文獻調研”,即透過查閱史書、地方誌等,彙總成書,代表作有酈道元的《水經注》等。地理的描述,也大多僅限於一山一水,借景抒情,代表作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等。徐霞客最先開展系統的區域地理調研,不僅透過遊記記錄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而且還會針對一個區域進行景觀、文化、社會的總結。
也許是常年旅途中的經驗積累,也可能是天生的稟賦,徐霞客對於空間具有超乎尋常的感知能力。他探訪廣西的七星洞,在地下溶穴中迂迴穿梭,最終得出其洞長約三里(明代一里576米,三里約1700多米),這一結果與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測繪結果(可通行通道1800米)幾乎一致;上世紀80年代,地理學家陳述彭對雲南騰衝周邊的火山進行了科學勘測,對照《徐霞客遊記》,發現其描述之精確,令人驚歎。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指出:“《徐霞客遊記》讀來並不像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查家所寫的考察記錄。”
圖:廣西七星洞。如今的七星洞燈火通明,而當年的徐霞客舉著松明,在微弱的光照下踽踽前行
徐霞客對岩溶地貌的調查和描述,領先西方數百年。1637至1638年,徐霞客在廣西進行了為期1年的考察,調查了大大小小的溶洞三百多個,留下了二十多萬字的記錄,對岩溶地區的峰林、峰叢、溶洞、地下河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而直到19世紀末,岩溶地貌才以“喀斯特”的名稱被西方學者提出,進入地質學家的視野。因此,徐霞客是名符其實的岩溶研究“第一人”。
除此之外,徐霞客的質疑和實證精神,也常被後人稱道。譚其驤說他“以真理駁聖經,敢言前人所不敢言。”他對雲南的江河進行了大量考察,否定了《尚書·禹貢》提出的“岷山導江”(岷山是長江源頭)的說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長江正源的觀點,並推測金沙江發源於崑崙山南麓。這一觀點,也在1978年國家考察隊的實地考察中被證實。
踏遍青山人未老
1639年,52歲的徐霞客從麗江出發一路向南,抵達西南邊境騰越州(今雲南騰衝),這是他遊歷最遠的地方。因答應朋友木增為雞足山撰寫山志,他又回到了大理。由於常年艱苦跋涉,再加上年事已高,又久涉西南瘴癧之地,水土不服,他先是雙足腫痛,後來竟“雙足俱廢,心力交瘁”。1640年,徐霞客由朋友派人一路護送,回到了江陰老家。半年多後,他與世長辭。
圖:大理雞足山。徐霞客答應朋友為此山撰寫山志,然而山志未成,徐霞客就一病不起。
徐霞客駕鶴西去,而“霞客行”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徐霞客遊記》由徐霞客的家人和朋友整理後,一經出版,就被稱為“奇書”。它不僅是一部極具文學價值的遊記,也是一部地理學、民族學、社會學的著作,被譽為“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20世紀20年代,隨著近代中國科學的發展,徐霞客的科學價值不斷被髮掘,他被賦予了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民族學家等多種身份。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國家領導人也對徐霞客極為推崇。毛主席讚賞徐霞客重視調查研究的精神,曾多次在公開講話中表示:“我很想學徐霞客。”
20世紀80年代,地理史學家陳橋驛提出了“徐學”的概念,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響應,徐霞客研究成為了一門成體系的學問,成果迭出。
改革開放後,一股旅行潮火遍全國,徒步遠行的旅行家成為了新聞報道的常客,他們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徐霞客的影響,沿著他的足跡前行。探險家餘純順,徒步四萬餘公里,完成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川藏、青藏、滇藏的壯舉,1996年在新疆穿越羅布泊時遇難;至今仍在路上的“侶行”夫婦張昕宇和梁紅,深入常人所不能及戰亂、偏遠地區,用影片向我們展示世界的千姿百態……2011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透過決議,正式將《徐霞客遊記》的開篇(《遊天台山日記》,作於1613年5月19日)的5月19日,作為中國旅遊日。徐霞客正式成為中國旅遊文化的代言人。
圖:“侶行“夫婦相伴周遊世界,其旅途紀錄片《侶行》推出後,火爆全網(圖片來自bilibili侶行官方賬號)
如今我們懷念徐霞客,懷念那個黑暗社會中成長的自由靈魂,說他是一名勇敢的揹包客、狂熱的旅行家,驚歎於他美妙的文筆、精準的描寫,讚賞他在地理科學上開創性的貢獻。但更根本的,是懷念他對自然的好奇與熱愛,遠征的魄力與勇氣。而這,也正是每一個遠方的嚮往者的初心和本源。
(文中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來自圖蟲創意)
參考文獻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M].中華書局,2016
丁文江,徐霞客先生年譜[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蒲實.徐霞客的形象[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蒲實.行走於天地間[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蒲實.天台小記:遊山則情滿於山[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張星雲.何以登黃山而天下無山?[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張星雲.五嶽之志[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辛德勇.縱情於奇峰險洞之間[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艾江濤.粵西穿越于山水溶洞[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薛芃.入黔:一線通滇,兩岸皆苗[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陳璐.滇遊,萬里遐徵的終點[J].三聯生活週刊第1167期,2021
美編:許若橦
校對: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