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嶽琦 楊煜
■行業屬性:衛星製造
■估值/融資輪次:完成Pre-B輪融資,2021年最新估值18億元,預計2023年申報科創板
■核心競爭力:衛星平臺及核心元件、載荷全部自研,形成10公斤~1噸衛星平臺系列
■未來關鍵詞:衛星網際網路、專注衛星製造
衛星網際網路時代越來越近。
美國SpaceX公司的“星鏈”專案已累計發射近2000顆衛星,未來可能還將發射4萬顆。在中國,衛星網際網路計劃已被納入新基建,擁有衛星製造能力的商業航天企業也因此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納星空)是近年興起的衛星製造企業之一。目前,微納星空已經完成9顆衛星的發射,累計獲得近5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結束後,微納星空將實現500kg級衛星研製和批次生產能力。
民營商業航天的技術實力不斷增強,但也面臨著訂單不足的市場難題。
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對話未來科技”欄目記者獨家專訪時,微納星空董事長兼總經理高恩宇表示,行業“工具”已經備好,但下游的應用市場還需要一定時間的培養。以衛星星座為例,還沒有國內大型星座任務真正完成定型,衛星的批次化生產也就無法真正啟動。
商業航天的浪潮捲過,投資者的眼光也變得更加犀利。在熱衷於商業航天產業的同時,投資者更加註重投資標的的技術真偽以及獲取商業訂單的能力。在高恩宇看來,商業衛星企業當前更重要的是擁有技術匹配能力並控制成本,才能贏得參與國家主流任務的機會,向頭部企業進發。
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談發展路線:要長期啃技術上的硬骨頭
衛星產業包括衛星製造業、發射服務業、地面裝置製造業和衛星運營服務業。其中,地面裝置製造業和衛星運營服務業兩個環節屬於衛星應用產業的範疇。
縱觀整個商業航天產業鏈的各環節,衛星製造業務的市場規模要小得多。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報告,2020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約2710億美元,其中衛星服務市場的收入佔到了44%。
國內民營航天企業的成立時間大多不過五六年,大部分仍在依靠融資維持發展。出於快速商業化的要求,從製造業務嚮應用服務延伸成為不少民營商業衛星企業的選擇。例如,天儀研究院、長光衛星等商業衛星製造商均在衛星研製的基礎上提供資料服務。此外,銀河航天、九天微星等企業從一開始便瞄準了潛力巨大的低軌衛星網際網路。據華泰證券分析,2022年全球低軌衛星互聯服務市場規模將達1100億~2000億美元。
同時,對上述商業衛星企業來說,往往選擇只紮根某個衛星應用領域。例如九天微星主打通訊衛星、長光衛星主打遙感衛星等。
不過,高恩宇與微納星空選擇在高階衛星製造上死磕到底。既不專攻通訊衛星或遙感衛星這樣的細分領域,也不組建自己的星座,考慮更多的是產品的通用化,對各種載荷的適應性和融合性,進而適應使用者的差異化需求。
“從市場規模上來說,肯定是做應用的市場大。”高恩宇打了個比方,“就像APP的市場一定比華為手機的市場大,但華為就不值錢了嗎?”在他看來,同時進行製造和應用業務只是商業航天行業早期的特殊情況,未來的行業局勢將是“術業有專攻”。
專注衛星製造並未減少資本對微納星空的青睞。實際上,商業航天產業鏈條綿長,但下游的各類應用場景都要依靠衛星,因此未來市場對衛星製造與發射的需求清晰可見。據未來宇航統計,2020年約46%的商業航天融資流向衛星發射領域,約33%的商業航天融資流向衛星製造領域。
高恩宇表示,微納星空的風格某種程度上和華為類似,會長期啃技術上的硬骨頭。在他的規劃裡,這家起家於微小衛星的企業,從研製幾十公斤的衛星,到500kg級以上的衛星,未來目標是能夠製造1噸以上的衛星、10噸的飛船和20噸的空間站,真正成為國家航天需求的有益補充力量。
航天的投入都是豪賭式的。高恩宇告訴記者,一顆500kg的衛星從製造到發射,需要投入一兩億元的資金。
成本控制是民營航天企業經營逃不開的關鍵詞。這不僅關乎現金流的穩健,也是決定市場需求的重要因素。目前,民營航天企業控制成本的措施有三種:透過科學管理縮短衛星的研製週期,提高勞動效率,但核心還在於關鍵零部件是否能夠實現自研。
“衛星專案本身是整合專案,供應來自全球供應鏈。而衛星歸根結底想解決降成本的問題,是(需要)很多核心的零部件要能夠自主研製。”高恩宇解釋道。但同時,民營企業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與外界合作,避免成為“孤島”。據介紹,SpaceX的自研比例大概佔50%到70%,微納星空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比例,來佈局衛星核心零部件的自研。
技術差距是制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發展的另一道門檻。國內的商業航天企業基本在2014~2015年成立,同已經發展數十年的“國家隊”相比,無論是資源、技術儲備還是人員規模均存在不小差距,而國家99%的衛星採購需求仍在航天體系內單位的掌控中。
用高恩宇的話來說,誰能切入主流任務,誰才能在民營航天企業中做到頭部。2021年4月,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或將帶來數千顆衛星需求。而現有的微小衛星產能明顯不足,這為衛星製造企業帶來了機遇。
中國衛星網際網路建設這塊“香餑餑”讓新一批探路者在衛星製造領域躍躍欲試。
不過,從一顆衛星的研發製造,到辦理髮射手續、購買火箭發射,即使不考慮時間變化下的收費波動,整個過程也需要一兩年。高恩宇認為,從行業競爭加速格局來看,雖然現有的民營衛星製造企業還沒有到正面競爭的階段,但隨著頭部衛星公司的逐漸成長,現在從零開始的初創衛星公司機會已經不大了。
投資者在熱衷於商業航天產業的同時,更加註重投資標的技術的真偽以及獲取商業訂單的能力。技術和價效比,是商業衛星企業未來穩定獲取訂單的憑仗。
高恩宇解釋道,對於商業衛星企業來說,一是創新技術能力的不斷突破,比如解析度不斷走高,衛星上天以後能穩定地回傳影象;第二則是價效比的不斷提升,同樣重量級的衛星與體制內相比成本更低。
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談行業前景:要靠應用場景驅動衛星市場
在全球衛星網際網路的競爭中,美國SpaceX的“星鏈”專案走在前列。至今,已累計發射近2000顆“星鏈”衛星,未來可能還將發射4萬顆衛星。據馬斯克預計,“星鏈”專案未來的每年營收將超過300億美元。
不過,優質軌道、頻道資源是稀缺的,這成為太空資源的競爭焦點之一。近兩年,在衛星網際網路帶動的高需求預期下,包括微納星空在內的多家商業衛星企業紛紛啟動衛星批次化生產計劃,提速衛星網際網路建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業內不少企業都具備短時間內開展批次化生產的能力,但由於市場大規模需求不足,還沒有一家真正開始批次化生產。
以衛星星座為例,還沒有國內大型星座任務真正完成定型。而無論是商業航天,還是其他行業,所有的自動化產業必須要有一個大前提,就是產品和設計的定型。
因此,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儘管業內普遍預期商業航天未來的市場規模龐大,但無論是從企業融資輪次來看,還是從訂單數量來看,國內的商業航天產業仍處於發展早期,下游市場仍需一定時間的培養。
同很多商業航天企業一樣,微納星空也經歷了一段自己培養使用者的過程。“首先要使用者自己下決心,有點想法。接著我們來告訴使用者該做多大的事情,實現什麼樣的功能,怎麼省錢,大概多少錢能做下來,一年大概能收入多少錢。”高恩宇表示。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道,現階段我國航天領域的客戶仍以政府、軍方以及央企居多,存量客戶與市場需求仍待進一步挖掘。
衛星應用企業是驅動下游市場需求的關鍵。正如智慧手機上形形色色的APP帶動了智慧手機的發展,衛星領域的發展也要靠應用牽引行業。同時,衛星應用的拓展又有賴於衛星成本的下降。當工具足夠便宜,並延伸出其他的應用後,也能反哺衛星產品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主流衛星應用企業仍以傳統應用企業為主,基本成立於民營商業航天浪潮來臨之前。
其中,主要衛星導航應用公司如北斗星通(002151,SZ)、合眾思壯(002383,SZ)等,其業務依然圍繞北斗衛星展開;部分衛星通訊應用企業開始與新浪潮中誕生的民營航天企業接觸,如華力創通(300045,SZ)在2021年宣佈與九天微星在衛星網際網路和商業航天產業化方面展開合作。
目前,衛星遙感應用企業的拓展空間相對來說更加廣闊。此前,遙感應用的客戶主要為B端使用者,並且很多資料都來自國外。隨著商業航天快速發展帶來低成本、高質量、更豐富的空天資料,遙感應用企業不僅可以擁有自主可控的低成本衛星產品,同時也有了向C端市場拓展的機遇。
圖片來源:受訪方提供
商業航天企業的探路者們也在催生新興領域客戶與新的衛星應用場景,例如透過把衛星測控、資料共享給學校,開拓航天科技教育的業務板塊。
整體來看,商業航天下游市場的需求已經顯現出上漲趨勢。不過,要開啟衛星應用的想象空間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在智慧手機剛出現之時,很難想象APP市場的未來樣貌,如何釋放更大的衛星應用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
記者手記|找準定位是商業航天企業關鍵命題
商業航天產業鏈的細分領域眾多。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或許可以像SpaceX公司一樣橫跨多個環節,並行發展製造及應用業務。不過,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正處於起步期,資源有限、融資能力參差不齊。解決最初級的生存需求後,創業公司需要儘快找到自身優勢和定位,在核心業務上做優、做強、做大。
另一方面,衛星網際網路是整個商業航天產業的機遇。衛星網際網路前期以基礎建設為主,將帶來大量低成本、批次化的衛星製造需求。但抓住機遇靠的不是運氣,是實力。衛星網際網路建設需要長時期的戰鬥,瞄準這塊市場的探路者們要保持定力和耐心,紮實提升衛星製造能力。
記者:嶽琦 楊煜
編輯:文多
視覺:鄒利
排版:文多 馬原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