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參觀過故宮或者看過古裝劇,一定看到過宮門上那一排排碩大的金色門釘。這些門釘整齊排列,不僅讓森嚴的大門更加堅固,還增添了幾分威嚴感,凸顯了一種建築物的壯麗之美。
古時,門釘被稱為“浮漚釘”。浮漚,指的是水面上的氣泡,以此來形容門釘與大門的連線,猶如氣泡漂浮在水面上一樣。最早的門釘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所說的“涿戈”,外形為尖圓形,長約二寸,釘入門板內約一寸,主要用來防禦外敵。後來隨著外形的改變,門釘逐漸變成了裝飾之物。
門釘在實榻門中較為常見。實榻門是由若干塊厚木板拼裝而成的平整實心面板大門,屬於板門的一種,也是板門中體形最高、重量最大、防禦力最強的門扇。通常這種門專用於宮殿、壇廟、府邸和城垣等建築上。實榻門的板與板之間透過龍鳳榫或企口縫進行拼接,再用穿帶將木板連成整體,以達到加固的目的。具體做法為,先在門板的側面開通孔,再用穿帶將各個門連線成整體。
但在長期、反覆的開閤中,很容易造成穿帶與門板之間的連線發生鬆動,使得穿帶從門板的孔洞中脫落,最終導致門板散架。這時候,門釘便派上了用場。將門釘釘入門板與穿帶的連線位置,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防止門板與穿帶錯動,從而使實榻門更加穩固。
在組裝實榻門時,要考慮門釘的路數來確定穿帶的數量及位置,穿帶需避開門釘。建築物的等級決定了門釘的路數,可分為五路、七路、九路等,等級越高,門釘的路數越多。門釘的路數也決定了門釘的直徑和高度,比如五路門釘的間距是3個門釘的直徑,七路為1.5個門釘的直徑,九路為1個門釘的直徑。
隨著建築技術工藝的不斷提升,門板之間的連線也不再需要門釘了,只需將細小的腰串木插入木板之內,即可確保門板連線的牢固性。因此之後在大門上安置的門釘,大多是為了裝飾之用,如在故宮、天壇等皇宮、園林和壇廟建築大門上的門釘,都是為了美觀。
雖然我們現如今看到的建築物上的門釘不再屬於功能構件,但古人發明門釘的智慧確實令人欽佩。
本文來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