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為了挽回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的主動權,擺脫被動防守的局面,遠東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決定實行“攤牌行動”。14日,聯合國軍集結了6萬餘兵力,按照戰前聯合國軍司令部的預想,此戰僅需美韓兩個營的兵力進攻6日便能拿下中朝聯軍的上甘嶺陣地。
因為為了此次戰役,美軍調集了300多門大炮、170輛各型坦克以及在朝鮮戰場中全部的戰機,而中朝聯軍的裝備與之相比,便猶如“乞丐裝”一般。但是,因為志願軍在此前的多次戰役中太過亮眼,所以克拉克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調集了6萬大軍,想要一舉挫敗一下中朝聯軍計程車氣。
但是,隨著上甘嶺戰役的打響,聯合國軍方面上至克拉克下至參戰的各營士兵,都從最初的信心十足變為心情忐忑直至最後變為萬分的驚恐。開戰第一天,為了重振聯合國軍計程車氣,克拉克下令320門大炮齊鳴外加47輛重型坦克和近60架飛機輪番轟炸志願軍第15軍的正面營地。
但是直至夜幕降臨,整個15軍30公里的防線儘管屍橫遍野、滿目蒼夷,聯合國軍仍舊沒能攻下志願軍的陣地。這讓克拉克出奇的憤怒,要知道,為了第一天的戰鬥能夠取得一個標誌性的勝利,他派出了麾下最精銳的第7師參戰。但是,沒想到不僅陣地沒攻下來,自己部隊的傷亡還達到了上千人之多。
第二日拂曉,克拉克下令,加大對中朝聯軍上甘嶺陣地的空襲力度,全面採用炮火壓制。別說,克拉克的此番部署,還真的逐漸打開了志願軍防守的口子。在黃昏時,美軍成功奪得了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的一半表面陣地。不過,克拉克上揚的嘴角還沒等上揚,就被另一個訊息給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志願軍集合了4個團的兵力組織了夜襲,僅僅幾個小時,白天被炮火淹沒的陣地便重新回到了志願軍的手中。就這樣,美軍仗著炮火的優勢、志願軍靠著夜色的掩護,雙方你來我往,在長達43天的戰鬥中多次攻守轉換、反覆爭奪陣地59次。最終,美軍扛不住志願軍“以命搏命”的英勇,選擇結束了這一場最為慘烈的鬥爭。
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對於打敗中國吞併朝鮮再也不抱有一絲希望,開始由自內心地想要和談。然而,就在這戰爭即將步入尾聲,雙方代表開始接觸談判時,毛主席卻突然又下令從國內召集新一批志願軍準備入朝。
對於毛主席此舉,當時的諸多將領都不明所以,直至幾個月後才發現,毛主席此次密調24萬大軍前往朝鮮前線再一次證明毛主席冠絕當世的軍事嗅覺。那麼,在上甘嶺之役後,美軍信心盡喪的情況下,究竟又發生了什麼,使得當時所有的中央領導盡皆稱讚毛主席高明?
杜魯門全球性戰略遭遇嚴重失衡
自1945年上臺以來,美國總統杜魯門一直致力於謀求美國的霸權主義,而與之衍生的杜魯門主義更是成為了當時美國的第一戰略要務。1950年,在將西歐、中東地區的戰略局勢成功掌握在手中之後,杜魯門將目光瞄準了亞太地區。
恰逢此時朝鮮內戰爆發,杜魯門堂而皇之地介入到了朝鮮局勢,想要一舉吞併朝鮮,進而蠶食中國、遏制蘇聯。不得不說,杜魯門的戰略眼光確實獨到,如果朝鮮局勢按照他的預想發展下去,那麼杜魯門很有可能將會成為與林肯、羅斯福齊名的美國總統。不過可惜,他高估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也低估了中國共產黨的決心與魄力。
上甘嶺一役的爆發,密如鱗次的炮彈致使美國軍費陡然倍增,而且美軍在此戰的傷亡人數已經超過了之前多次戰役的總和。這讓向來以美國利益為首的杜魯門政府開始萌生退意,而國內敵對黨派首領借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巨大開銷攻擊杜魯門政府也成為了美國不想再繼續打下去的另一因素。
自1947年杜魯門主義出臺以來,朝鮮戰場成為了杜魯門全球性戰略的折戟之處。而這,也將成為杜魯門抱憾終生的失敗,因為1953年他就要退出美國政壇了。那麼,作為志願軍最大敵手的美國已經決定放棄武力鬥爭,選擇了和談的道路,毛主席又因何要調集24萬大軍再次赴朝鮮前線呢?
和談出現意外,毛主席調令大軍再次入朝
1953年,美國在向中朝表達希望停戰和談的訊息後,中朝代表人也隨即作出回應。3月30日和3月31日,周恩來總理和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就停戰後的戰俘問題解決聯合發表宣告,中朝方面主張在雙方停戰後,應立即遣返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餘下的戰俘則移交給中立國以保證對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
但是,向來霸權慣了的美國並未立即回應周恩來和金日成的提議,而是選擇了再次試探。美國可謂真是將“不見棺材不落淚”之精神發揮到了極致,4月初,美軍再次動用一個師的兵力攻擊志願軍的陣地,結果毫無例外,僅用了幾個小時便慘敗而歸。
此次過後,美國才真正地開始考慮周恩來和金日成提出的和談建議。1953年4月26日,停戰談判在擱置了一年半以後終於再度恢復。雙方代表在竭盡全力、極限拉扯了40余天後,才終於在6月8日就戰俘問題達成了最終協議。
但是,就在彭德懷受命前往朝鮮簽訂和談協議(因為身體原因,彭德懷在1952年回國休養)時,意外卻再次發生。就在彭德懷還在去往朝鮮的火車上時,一直代表中方與美國及南韓談判的李克農將起草的《朝鮮停戰協定》放到了美國和南韓代表的面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美國代表在看過之後,很快便同意了協議規定的內容並簽上了字。而南韓代表卻是遲遲不肯簽字,這讓李克農心中生出了不小的疑問:怎麼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南韓,此次卻是如此反常呢?
很快,李克農心中的疑問就得到了解答。南韓領導人李承晚發表宣告,南韓政府堅決反對中方所起草的《朝鮮停戰協定》。而對此,李承晚給出的理由是:如果按照此份協議,那麼南韓將會領土盡喪。
李承晚此種說法著實過於牽強了,因為在李克農起草的協議中,規定由雙方商議確定一條軍事分界線,雙方的軍隊以此線為界各自退後兩公里,以此用作雙方的軍事緩衝區。對於李承晚發表如此宣告,李克農等人還以為他想要再爭取更大的領土,但其實李承晚的野心更大,他想要朝鮮全境!
對於李承晚的真實想法,彭德懷和李克農等人都沒有想到。因為在認知裡,李承晚的南朝鮮軍隊如果不是美國一直在背後支援,在朝鮮戰爭爆發初期就被金日成給打沒了,實在難以想象李承晚竟然想要統治朝鮮全境。
不過,當毛主席得知李承晚的做法後,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其背後的用意。由此可見,毛主席的軍事嗅覺確實是最為出類拔萃的,即便是那些身經百戰的名將們都難以比肩。
6月22日,毛主席給彭德懷發去了一封電報,命令彭德懷秘密調集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軍共計24萬人再度奔赴朝鮮前線。
此時,彭德懷等志願軍將領依然覺得毛主席有些多慮了,直至半個多月後,眾人才感到,毛主席確實高明。
毛主席洞察先機,李承晚全如所料
在得到毛主席的密令後,彭德懷便立即展開了軍事調動,並在各軍到達指定位置後下令利用夜間抓緊修築防禦工事。7月13日,就在志願軍上甘嶺——金城——龍湖洞銅牆鐵壁般的防線構築完成的第三天,李承晚就下令南朝鮮軍的第3、5、6、7、8、9、11師全面反撲,想要打志願軍一個“措手不及”。
李承晚確實不負他“政治投機者”得“盛名”,此次進攻,南朝鮮的幾乎全部精銳都參與到了戰鬥,而之所以敢如此放手一搏,其實是得到了美國在背後的授意。就在李承晚下令進攻金城等地的同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也下令命美軍第3師從側翼協助南朝鮮的反撲。
但是不幸的是,李承晚和美國的那一點小伎倆,早就被毛主席所洞察的一清二楚。為了給予美國和南朝鮮最後一次重大打擊,毛主席特意命令此次守備的軍隊全部裝備當時中國最為先進的火力裝備。
7月13日晚上9點,志願軍炮火齊鳴,在敵方的22公里戰線上,投入了將近2000噸的炸藥,隨後開始全面反攻。可憐籌謀已久的李承晚,還未登上中朝方陣地,就立即完成了“攻守轉換”。當晚,在沖天的炮火掩護下,志願軍第203師政委下了一個極為特殊的命令:臨時抽調了12名精銳,趁著炮火轟炸敵方時越過南朝鮮前沿陣線對其指揮部進行突襲。
當這12名勇士小心翼翼地找到南朝鮮指揮部的時候,卻也被敵方的偵察小隊發現了。戰鬥一觸即發,南朝鮮這支10幾人的小隊儘管裝備精良,但是卻也都一一折損在了志願軍的手中。事後才得知,原來這支與12名志願軍遭遇的小隊,竟然就是南朝鮮軍中最負盛名,被他們自己吹成“猶如鬼神”的特種小隊——白虎隊。看來,韓國人這自吹自擂的毛病是歷史遺留問題。
首日告捷後,志願軍並未停下進攻的腳步,本著“一戰打出最終和平”的目標,志願軍趁著士氣正隆,接連攻克南朝鮮的陣地。待得16日的激烈爭奪結束,志願軍已經南朝鮮高地10餘處。這一下,聯合國軍也坐不住了,開始調動軍隊想要奪回一些陣地,以此來為日後的談判增添一些籌碼。
但是,結果卻是與想象的大相徑庭。在聯合國軍出兵支援的情況下,南朝鮮最終也只奪回了巨裡室北山陣地,其餘高地則全部被志願軍固守住了。知道自己勝利無望,南朝鮮及聯合國軍最終只得再次提出罷兵休戰。
此次金城反擊戰,志願軍共殲滅聯合國軍5.3萬餘人,其中南朝鮮軍隊佔據絕大多數,南朝鮮被視為最精銳的4個師幾乎被全滅,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里。而且,此次戰役沒有再次上演上甘嶺戰役的反覆奪回陣地,而是以壓制性的優勢取得了勝利。
金城戰役後,原中國中國人民志願軍代理司令員鄧華被正式升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這是鄧華應得的,因為在朝鮮戰場上,大多數戰役都是由鄧華直接指揮的,上甘嶺一役更是在鄧華的部署下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與軍威。
7月27日,李承晚正式簽訂停戰協議,朝鮮戰爭宣告結束。
其實,這一次的金城戰役,打擊南朝鮮是次要的,毛主席洞悉這次戰爭所體現的真正高明的地方是藉此機會再一次震懾了美國。作為對外擴張從未嘗過敗績的美國來說,在朝鮮戰場敗給中國是難以接受的,但是事實卻又不得不讓他們做出退步。所以,徹徹底底的“利己主義者”美國,一定會想方設法地不斷挑起爭端,再不濟也希望以“平手”的局面最終簽訂停戰協議。
但是沒想到,美國的險惡用心早已是被毛主席所洞悉,而採取的應對措施就是用鐵一般的拳頭讓美帝國主義看清,中國軍隊是不可戰勝的。
克拉克曾自嘲地說:
“我成為了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的司令官。”
但是,他只看到了慘烈的朝鮮戰爭的結果,卻不知為了贏得寄望已久的和平,數十萬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宵衣旰食、爬冰臥雪,全然不顧自身性命所換得的。七十年後的今天,美國仍舊是那個主張霸權的美國,但是中國早已不是那個需要處處避其鋒芒的中國。無數先輩用生命換回的生命與尊嚴,終將在我們的手中成功攀至頂端,照耀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