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過去,《少年包青天》(簡稱少包)依然保持著8.4的高分,依舊有無數人在重刷這部老劇。
對比於導演後續拍攝的兩部,網友們始終只對少包1持有很高的評價。
這部劇之所以這麼經典,周杰所佔的功勞極大。
只是,人的三觀和審美,是具有時代性的。
當年覺得哪哪兒都好的少包,撇開童年的濾鏡,放到現在去看,即便它仍舊是“常看常新”,但確實全身都是Bug。
01、周杰等人演技的支撐
周杰的演技,吊打第二部第三部的兩位包拯,這是一直以來,大家討論最多的點,也是小兮要寫這個主題無法避開的點。
“一個是少年包青天,一個是中年包青天,一個是笑臉包青天”
片名都是“少年”,但真正演出了少年的,只有周杰一個。
按照劇情設定,第一部的包拯,是20上下的書生年紀,這個時候的他,有著所有年輕人都有的書生意氣,也有著“不懼挑戰,追求心中正義”的心性。
電視開局的時候,用“審豬”的方式切入,有模有樣地和“豬”對話,找出問題的答案,為大爺討一個小小的公道。
這時候,他的少年氣很濃,帶著調皮,也帶著嬉笑的稚氣。
可當發生人命關天的事情時,他追尋真相,“無愧於心”的嚴肅,卻又讓他這個人顯得沉穩成熟。
因為聰明,因為會查案,很多時候,他總被捧得很高,許多人理所當然地覺得,他就該高高在上,清清冷冷的樣子。
可事實上,即便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經歷了家族的一些鬥爭,思想上顯得成熟一些,但包拯被包大娘保護的很好,照顧的很好,完全保留了少年該有的心性和意氣。
日常時候,他也愛玩愛鬧,別人都當他是“偶像”,辦案高手,但常雨卻形容他“是個普通人”,看到了他的本質。
他會和展昭公孫策打成一片,會跟包大娘鬥嘴鬥氣,會跟楚楚吵吵鬧鬧,會跟飛燕毒舌互懟,會逃避現實,借酒澆愁,甚至會男扮女裝逃跑……
偵查的時候,他專心專注,吃喝全都可以忽略,別人隨口的一句話,他能靈光一閃想一整夜,面對強權,尤其是龐太師明裡暗裡的威脅,他不為所動,面對宋仁宗許以高官厚祿,他正經耿直地直接拒絕……。
這樣的包拯,鮮活有趣,接地氣,跟觀眾的距離感也就近了許多。
周杰對此時的包拯這個人設,拿捏的十分精準,也演的十分精確,不像第二部初入朝廷的包拯,被演成官場的老油條,也不似第三部的包拯,被演成一個傻子和笑話。
當然,包拯的演繹出色,其他主要角色,也拿出了自己的最好狀態,全員線上的演繹,自然讓整部劇添彩不少。
02、故事人設本土化的完美
忽略掉一些劇情的bug,其實這部劇在這些年,爭議性最大的,便是案情以及查證過程和國外某些動畫的情節雷同。
也就是少包有抄襲之嫌。
按照現在網友的激進,一部戲被扣上了“抄襲”之名,那大家也就先入為主地對這部作品有強烈的排斥。
即便去看了,也容易下意識地雞蛋裡挑骨頭。
可得益於當時的網際網路傳播尚未完全普及,觀眾的版權意識沒有這麼強烈,所以他們的評判標準,也相對客觀許多。
這部戲,從劇本故事上講,可以分為兩個板塊,一是偵查過程,也就是案子從發生到偵查真相這個過程,二是日常過程。
即便這部劇的偵查過程複製了國外的動漫作品,被不少網友詬病,但不可否認,這部劇在角色的日常生活過程,刻畫的很生動。
偵查過程可以複製,但偵查以外的故事,如何設定,導演如何拍,演員如何演,都取決於編劇和導演對故事本土化的把握,以及演員對故事的精確理解。
有網友在網路上,對這部戲的幾個板塊案子的複製進行了與國外動漫的對比,確實,編劇糅合了許多推理劇情,將它們變成了劇中的7個故事。
但值得肯定的是,這部戲的偵查部分跟日常部分無縫切換的很好,兩個板塊的劇情邏輯自洽,不會讓人產生抄襲後,未做本土化的不倫不類感。
甚至,這部劇的每個版塊,都帶著一些“禪意”和“正道之理”。
例如,小艾被高麗太子欺負,包拯少年意氣太盛,為小艾鳴不平的時候,包大娘的一番話,簡直讓人如夢初醒。
又例如,在隱逸村這個案子中,卓雲的養母常年吃齋唸佛,圖的是卓雲能夠放下心裡的執念和仇恨,她說的那些話,同樣是帶著本土特色的。
又例如後面包拯對龐太師所說的“天道永存”這些。
大道理誰都會說,誰都能想得到,但能放到故事劇情裡,實現劇情跟原故事的區別化,這就是編劇的本事。
抄襲不對,但在那個劇本缺乏,創作帶著許多阻礙的時代,隨大流,卻又有自己的堅持,其實這就很難得。
03、童年噩夢的加持
誰的童年沒做過幾場來自背景音樂的噩夢呢?
小兮也有。
一部戲的好壞,其實用“童年噩夢“這種帶著濾鏡一般的詞彙和記憶感受去佐證,怎麼看都不太恰當。
但一段好的背景音樂,一首好的主題曲,對於一部劇來說,絕對是重要的加分項。
少包1的彈幕裡,就有一句透過背景音樂形容整部劇的話,非常的有趣。
“小時候最喜歡的恐怖片,長達後你告訴我這是破案片?”
這句話,看得出來,有調侃的意思,但也是事實,一部光是從背景音樂就讓我們忘了這部戲的本質的劇集,怎麼可能差?
少包的背景音樂,叫《誤入迷失森林》,由堪稱香港配樂大師的音樂人韋啟良所作。
這首曲子,是一首純音樂,沒有歌詞。
僅是曲名,就已經透露出濃郁的陰森和詭異,這曲子大多是在劇中的晚上響起,配上本來就迷霧重重的光影和若隱若現的恐怖道具,讓人腎上腺素狂飆。
尤其是,導演那“專用”的卡姿蘭大寫鏡頭,總是把那些恐怖道具“放大”,再配上詭異的打光和人物拍攝角度,讓人如鯁在喉,心裡直發毛。
那種猶如看靈異片,雞皮疙瘩不受控地往面板上冒,硬生生的將一個偵查懸疑型別的古裝劇“拔高”到了恐怖片的效果。
不管經過多少年都不會忘記。
當然,除了背景音樂,在主題曲上面,劇組也是費了不少心思的。
例如,這部劇的片頭曲《無愧於心》。
“頭上一片青天,心中一個信念,不是年少無知,只是不懼挑戰,凡事求個明白,算是本性難改,可以還你公道,我又何樂不為……一些漫不經心的說話,將我疑惑解開,一種莫名其妙的衝動,叫我繼續追尋,你的一舉一動,我卻備加留心,只要真相大白,一切,一切無愧於心……”
這首歌的歌詞其實很短,只有上面這部分,剩下的都是重合演唱的。
但這短短的歌詞,既概括了包拯這個角色的性格和心性,也表現了劇情和人物角色的功能性設定。
既表達了包拯的少年氣,以及“不懼挑戰,求個明白”的正義;也在角色“漫不經心”的提醒之間,展現了包拯在偵查過程中靈光一閃的機智。
一部電視劇,能被觀眾長長久久的記住,它的價值,一定不會太低,哪怕,只是背景音樂出色,也足夠了,何況,這部劇的加分項,不止音樂這一個。
結尾
少包的劇情,人設,放到現在,其實有很多並不討喜的東西。
比如說,在包拯的人設上,帶著“聖母”光環,偵查案子,抓到真兇過後,總是一本正經地說大大道理,頗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樣子。
比如說,楚楚正義,善良之心有,但又學了不少的市井之風,尤其是抹黑中傷包拯和包大娘那一段,簡直毀三觀。
又比如,劇情中一些不合邏輯,也被質疑許多的地域劃分(高麗到大宋京城,會經過廬州嗎?)這些明顯的BUG,放到現在看,都很容易被挑毛病,但瑕不掩瑜,這部劇的加分項太多,會在觀眾的心裡有這麼高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