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我國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達到了166萬平方公里。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廣袤的新疆,在地理上可以概括為“三山夾兩盆”。
其中,兩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佔據了大部分土地,其中主要的區域被黃沙覆蓋,城市、牧場、村鎮等聚落坐落在有河流灌溉的綠洲上。
衛星圖上,新疆大部分地區一片蒼黃,其中作為脊樑的天山山脈,卻成了一條長長的綠色走廊。
它的隆起,阻擋了東去的大西洋暖溼氣流,同時在山麓形成了迎風坡,帶來了多與周邊的降雨。
整個天山,是一個由多列山脈組成的巨大山系。
其中的伊犁河谷,最為特殊,它像一個喇叭口面朝中亞內陸,阿吾拉勒山和那拉提山、科古琴山和烏孫山護衛在盆地兩側。
西部敝開的谷地,使溼潤氣流能長驅直入,伊犁河谷地成為新疆降水最多的地區,谷地內年降水量在250-300毫米,兩側山地迎風坡降水更在500毫米以上,多的達到900多毫米
豐富的降水還使旱作農業比較發達,新疆的旱地有近三分之二集中在這裡,使伊犁盆地成為了“塞北江南”。
較多的降水也促進了植被的發育。本區林地面積雖然僅佔新疆林地面積的15%,而木材蓄積量卻佔到新疆總蓄積量的25%,
豐富的降水形成眾多的河流,包括鄰近的塔城、博爾塔拉在內,地表水佔到新疆總徑流量的近三分之一,儘管有一半左右流向國外,但剩下的一半也使本區成為新疆水資源的一個富水區。豐富的水量也蘊藏了豐富的水能,伊犁地區水能蘊藏量就在700萬千瓦以上。
伊犁河谷地是絲路新北道西段經臨地區,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留下了許多的歷史見證。近代,清乾隆設伊犁將軍府,建惠遠城及8座衛星城,並稱“伊犁九城”。惠遠城初建於1871年,1882年收復伊犁後又在被拆毀的舊城北建新城,位於伊寧市和霍城縣之間,稱之為“伊犁北城”,現許多建築尚儲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