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人的完美主義總會冒頭作祟——對「最好」「最佳」偏愛得緊,忍不住讓人替這些事物安排最好的結局。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主角光環」。
要按這麼說,一隻豬身上,堪稱主角的那塊好肉,最好的歸宿也許就是被做成叉燒。
之前我就寫過港片江湖裡毫不遜色於黃金時代主角的金牌叉燒:那種鬆軟柔嫩到幾近跳舞的口感,刀光劍影中零落成片的戲劇性,自然只屬於電影裡的特效。
但即便是墮入日常瑣碎生活裡,叉燒也還是當得起排面的。
叉燒硬氣到什麼程度呢?
在口味極刁鑽的老廣人家,早上醒來得吃叉燒包、叉燒腸粉;中午忙起來一碗叉燒飯快速管飽;晚上下班回家,路過燒臘店,也要拎條叉燒回家,以促進家庭和睦……
到底是叉燒的發源地,廣東人還是最懂得叉燒得好,以至於在這裡長大的一代代甚至要跟一塊叉燒內卷一番,唯恐真就「生舊叉燒好過生你」。
怎麼就這麼好?因為叉燒可以說,就是豬身上最好的那塊肉。
想要叉燒口感絕佳,得選擇肥瘦得宜的,可以用五花肉、裡脊,最好嘛還是梅頭肉,口感很有活力,肥瘦度也將將好,吃起來有肉汁又脆嫩。
最誘人的當然要數肉的表面那層流光溢彩的醬汁。當你走過廣州街邊的燒味檔,看鐵鉤上懸著一條條叉燒,有香氣隨亮油傾瀉而下。明明表面有似烤焦的斑駁,卻仍有富麗的潤澤之美。
叉燒可以直接吃,大快朵頤;也可以切成片,外圈是蜜汁的甜,裡面有肉的鮮。根據肥瘦程度不同,還細分為全瘦肉、半肥半瘦和肥多瘦少的「肥叉」,這是熱愛油脂的食客心頭一支紅玫瑰。
儘管之前我已經教做過叉燒,這次又略做改良,在「烤箱燒烤」之外另追加「明火鍋燒」的做法,更家常也更不受限。而且兩者做起來,居然有不同口感。烤制的有焦糖香酥口感,燒製的則汁水更豐沛。
剛出爐的叉燒,空口吃就堪比追劇零食,讓人停不下嘴。若口下留情,還有富餘,可以和洋蔥炒著吃。
不過,和叉燒最配的還要數白米飯。據說在香港開埠之初,叉燒和白飯就是薯條與番茄醬一樣的CP存在,沒有單賣,必須一起。
在外頭,叉燒切片配白飯;如今一些老酒家,也保留著「免切叉燒」的傳統。自己家做,不做選擇,咱們都可以一一嘗試。
要是一批做了不少,還可以切成適口大小,快手囫圇做個炒飯。那滋味,必然不會差,畢竟「叉燒炒飯」可是高中時的張愛玲最喜歡吃的啦!
-叉燒肉-
“ Ingredients”
豬梅肉&五花肉 700g
叉燒醬 240g
玫瑰露酒 20ml
老抽 30ml
麥芽糖 10g~20g
蜂蜜 10g~20g
凱伍德醬油 10ml
大蒜泥 7瓣
“Method”
1- 大塊豬肉洗淨擦乾,這次用了五花肉和梅肉。
2- 大蒜壓泥,把所有調味料混合均勻。
3- 放入豬肉,揉搓均勻。把豬肉和醬汁一起冷藏醃製12小時以上。
4- 製作叉燒根據手邊裝置,有3種方法。
> 烤箱燒烤:豬肉架在烤網上,底下墊烘焙紙,180℃上下火,正反面各烤20分鐘。
> 明火鍋燒:醬料和豬肉一起倒入鍋內,看情況加入100~150ml純淨水。
煮開後轉小火慢燉40分鐘,中途需要翻面,全程不用蓋鍋蓋。
> 空氣炸鍋:180℃炸10~15分鐘,翻面根據情況200℃炸8~10分鐘。
5- 最後用米飯和叉燒肉搭配煮熟的叉燒醬汁,真的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