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就是一場有選擇的冒險。無論你多有本事,都需要有人陪伴在你的身邊。
所謂“孤掌難鳴,獨木難支。”
一個人再厲害,他也無法完全獨來獨往,終究需要跟人生的戰友相互扶持,共同到老。或許,這世上最美的付出,最真誠的心意,便是陪伴。
有國學大師認為,人活於世,大多數時候依靠的,便是緣分。一個“緣”字,便足以概括了人之一生。緣來緣往,緣聚緣散,得失離合,一切都是命數。
能夠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有緣人。而無緣人,早已離我們遠去,成為我們人生過客中的一員。
談到“緣分”和“過客”,就想起以往家中長輩說過的這麼一番話,人活著,沒必要追求太多的朋友和親人。有些時候,有幾個合乎心意的人陪伴在你的身邊,那就足夠了。
什麼是“減法”的人生?這就是“減法”的人生。沒必要與過客互訴心意,也沒必要跟過客相互往來。你的真心很貴,不要輕易浪費。
也許,等我們上了年紀之後,就會明白,陪我們走到人生盡頭的,就是這些人。
02
一位八十歲的老人感慨,陪伴我走到人生盡頭的,只有他們。
老領導王教授今年已經80歲了,他桃李滿天下,所認識的達官貴人數不勝數。但是,他卻很少跟這些人往來。
尤其是他到了65歲之後,基本上就選擇跟身邊的親人,或者跟二三摯友交往。在他看來,有些人只能陪伴一時,而有些人卻能陪伴一輩子。
他的老朋友,也是他的科研夥伴,張教授,今年已經78歲了,雖然上了年紀了,可這兩人經常見面,甚至還會一同回到學校,跟年輕的學生談天說地,談古論今。
隨著王教授逐漸老去,他自己只有這麼一種感覺,那就是感慨和知足。
感慨,是因為以往的工友們都已經陌不相識,多年沒有往來了,如今只有老張一個摯友。而知足,是因為他的身邊還有愛他的家人和摯友。
人活一世,能夠做到“金榜題名時”和“他鄉遇故知”,就已經特別不錯了。而王教授,至少全部做到了。
哪怕在今時今日,他也特別喜歡到處走走,哪怕拄著柺杖,也要去大好河山看看。甚至他還跟老張約定,十年後,依舊要陪伴在一起,老朋友可不能失約。
03
人這一生,其實會遇到成千上萬的人,但最後留在你身邊的,就只有一兩個摯友,以及好幾個待你特別好的親人。
一般來說,陪伴我們走到人生盡頭的,大致可分為這麼4類人。
第一類人:我們的伴侶。
所謂“年少夫妻老來伴。”之所以要結婚,就是為了晚年的時候能夠有人相伴。要知道,有愛人陪伴的人生,才算是有價值的人生。
記得年輕的時候,總認為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殊不知,這不過是一個方面罷了。更重要的是,你要尋覓一個人生的戰友。
你的伴侶,就是你的人生戰友。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你和他過得好,那你的晚年才會幸福安康。
第二類人:我們的兒女。
在如今這個“唱衰孝道”的時代裡面,我們最缺乏的,就是對於孩子以及子孫後代的信任。如果這種不信任的情況繼續下去,那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不信任的情況造成的最後結果,不過是父子或者母子之間相愛相殺,做出“親者痛而仇者快”的事兒罷了。沒有任何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有兒女在旁的晚年,終究勝卻人間無數。
04
第三類人:知你心意的摯友。
有道是“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幾人?”
你的朋友遍佈天下,但愛你的人又能有多少呢?不過是二三知己罷了。就是這二三知己,比你交一萬個過客都要有價值。
過客,他們只會看著你的錢財或者地位來做人。當你有錢的時候,別人會附和你。可當你沒錢的時候,別人不就會嫌棄你嗎?
交朋友,還是要交一個“知心”的朋友比較好。至少朋友的知心,能讓你感知到生活的溫暖以及人間的真情。
第四類人:內心真實的自己。
曾仕強教授認為,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大多數人都會接受“最終審判”。而這最終審判的執行者,不是別人,恰恰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回望前半生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後悔,不會因為聚散離合而失望,更不會因為迷失自我而痛苦。
人,最該取悅的,並非是別人,恰恰是我們自己。對自己好一點,多涵養自己的心靈,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這,才是最為基本的追求。
人活一世,沒必要招惹太多的閒人。只要有親人知己在旁,那就人生無憾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