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王陽明,先從一個故事說起。
1905年,在中國東北發生了一場奇怪的戰爭——日本和沙俄兩個虎狼之國為爭奪這塊殖民地而相互死磕。
他們一路從旅順打到奉天,繼而在對馬海峽展開決戰,最後日本以劣勢裝備全殲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
日方指揮官是他們的軍事天才一一東鄉平八郎。回國後,天皇為其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並任命他為海軍軍令部部長。
掌聲響徹整個宴會廳,可東鄉平八郎卻默不作聲,當眾人一再追問獲勝的原因時,他才緩緩從腰間取出一塊牌子,展示著上面的七個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文中的陽明就是王陽明一一明朝第一能人、神人、雷人、猛人……如果你讀懂了他,即使去到未來百個世紀依然可以在天地間橫走。
接下來,請允許我展開他。
成化八年(1472年)10月31日,王陽明出生在浙江紹興府餘姚縣的一個大富人家。
落地前,王陽明的傳奇已經開始一一正常分娩日根本沒有跡象,直到十個月後才在母親腹中蠢蠢欲動。
期間,他的祖母做了一個夢:天神衣徘玉,抱著一個赤祼裸的孩子在雲中鼓吹,然後從天而降,所以祖父認為他來自雲端,打算給他取名為“雲”,日後王陽明起居的“瑞雲樓”就證實了這個說法。
天降神童,一家人喜出望外,不料王陽明卻給大家潑了瓢冷水一一直到5歲還不能開口說話。但已能默默記住祖父曾經讀過的書,用手腳表達對內容的感知。
這可急煞了眾人,難道這個出生在雲端的奇童會用這樣的方式展開人生?
某天,一個得道高僧路過王家,王陽明穿堂而出,高僧急忙把他喝住,好一陣端祥,然後撫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
之後,王陽明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王守仁,字陽明一一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而得。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王守仁的名字就藏在浩如煙海的智庫裡,奇怪的是,從這一天起,他開始說話了。
在這裡簡單介紹:王家的先輩們世代為官,據說先祖王綱曾給劉伯溫當過跟班,官至四品,這在浙江餘姚算是破了天荒。不過,亙古未有的事還在後面。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家必須搬去北京,為什麼呢?因為父親王華成了當年的金科狀元一一王家再次續寫了餘姚的絕版神話。
這一年,王陽明十歲,開始啃讀四書五經,還能舉一反三,其領悟能力讓老師們驚訝不已一一不是循規蹈矩地讀書,而是別出心裁,滋生出一些千奇百怪的想法。
不僅如此,尋遍所有兵書,每每起早貪黑舞刀弄槍。
先生和父親根本搞不懂他的心思一一只因1449年英宗被瓦剌人俘虜,王陽明誓言一血國恥,遙報當年之仇,他的想法很純粹,四書五經加軍事韜略或可實現。
書房已經藏不住王陽明的宏圖之志了。
一次,父親把他帶到關外一一彼時,那裡並不寧靜,蒙古騎兵虎視眈眈,無數次踏碎這裡的草地。
王陽明呢?第一次獵足天地,無垠的空曠讓他心生豪邁。
隨後,他給父親講了一句話:我已給皇上寫好奏疏,只要給我幾萬人馬,便可以踏平韃靼。
王華驚呆了,真不知道自己這個兒子到底在想些什麼。
以上或體現了王陽明的天真,不久,他又迸出一個新的念頭,直言無諱地告訴父親:自己要做聖賢。
王華聽後氣不打一處來,這時他才明白,再不能任由兒子天馬行空、信馳由韁了。
和老師一合計,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於是登出一則徵婚廣告,讓這小子有個女子栓住,待成家立業後或可以安靜下來。
這一下,王家的門檻被媒婆踩破,京城風姿綽約的女子紛紛以嫁給王陽明為榮。
沒想到,王華對這些貌美如花的女子一律婉拒,相反選擇了遠在江西南昌的一位小戶人家一一諸養和之女諸氏。
就這樣,王陽明去南昌做上門女婿了。諸養和見到王陽明(之前聽說過他的故事),歡喜得不得了,決定擇黃道吉日為二人舉行大婚。
結婚當天,諸家鞭聲嗩吶,一派喜氣洋洋,當欲拜堂行禮時,卻發現王陽明不見了。
諸養和哭笑不得,於是安排人四處尋找,第二天早晨才在城外的一處道觀找到了他。
王陽明生生地錯過了新婚之夜。
他在幹什麼呢一一和住持在道觀裡打坐,用無窮無盡的智慧告訴他什麼是孝與道,讓住持悲從心起、潸然淚下,第二天就揹著鋪蓋走人,回家守望父母去了。
好個神奇的王陽明。這一年他十七歲。
第二年,王陽明帶著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老家,經過廣信時,特意去拜謁明代知名理學家婁諒。
婁諒第一次給他講述“格物致知”之學,讓王陽明知道了朱熹的“傳注為宗”、“三綱五常”之外的事物還可以有發展空間。
因為“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每一樣事物都有它的來龍去脈,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同樣蘊含著至真的道理。
這或許就是事物的本身,換句話說事物的因果、真諦就藏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之間。
連竹子也是這樣的。於是王陽明想透過觀察竹子來“格物致知”。接下來,他站在竹子面前,三天三夜痴痴凝望,不吃不喝,想找到道之所在,想尋回事物的本真。
只可惜三天下來,竹子還是那片竹子,道依然懸浮在空中等著他。從這一天起,王陽明對“格物”之說產生了極大懷疑,從這一天起,一道閃電想撞開他的靈魂。
王陽明的特立獨行早已傳遍京城。
20歲那年,第一次參加鄉試,中舉人。而此時,他更在意的是談論軍事,且能射得一手好箭。
二十二歲那,考進士不中。時任內閣首輔李東陽笑著對他說:這一次你雖然沒中狀元,但我料定下一次必中,所以現在你試作寫一篇狀元賦吧!
於是王陽明揮毫潑墨、點句成金,一篇狀元賦洋洋灑灑躍然紙上,引來朝堂元老們圍觀,唏噓之餘就有人議論開來: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日後必將目中無人。
三年後,王陽明又一次落第。
父親王華為此感到惋惜,私下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不料,王陽明再次語出驚人,他笑著回答父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卻以不登第為之懊惱為恥。
這就是奇思妙想、有別於常人的王陽明,靈動的思維註定會走一條不尋常的路。
時間來到弘治十二年,這一年王陽明28歲;這一年王陽明參加禮部會試,因成績出眾,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觀政工部一一雖然沒被李東陽言中,但卻圓了父親的夢,正式踏入仕途。
期間,王陽明向朝廷上疏了一份西北邊疆防務八事,隨後去了刑部,斷些冤假錯案,不久,因病請求回鄉,在明武宗朱厚照登上大位前還只是一個兵部主事。
世人皆知,朱厚照是個貪玩的主,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又培養了一個明朝的大宦官一一劉瑾(由於此人不是本文重點,其劣跡不再單獨介紹,但權勢薰天,深得朱厚照信任卻是不爭的事實)。
讓我們直接來到六部九卿上書事件,大家同仇敵愾一心想營救被劉瑾打壓的南京言官戴銑。
可由於劉瑾的權力如日中天,六部九卿也奈何不得。但有個人既想救下戴銑,同時又給司禮監掌門人劉瑾取了一個渾號一一權奸。
這下,禍惹大了,劉瑾怒不可遏,決心除掉他。好在前面結了善緣,六部九卿挺身相救,不得已,劉瑾著人打了王陽明四十大板,隨後把他貶為貴州龍場驛的驛丞。
這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關鍵龍場驛還是個鳥不拉屎的蠻夷之地。
其實,這並不打緊,重要的是劉瑾派人尾隨在身後決定取他的人頭。
接下來,王陽明即將開啟一個又一個的神話。
首先,為躲避劉瑾追殺,他把自己的官帽和鞋子丟進了錢塘江,同時在岸邊留下一封遺書一一就這樣,王陽明真的死了。
殺手們歡天喜地,回朝廷領銀子去了,杭州的官員們也信以為真,礙於父親王華的面子還派人在江邊給他招魂。
命運是曲折的,生活是殘酷的,王陽明知道,要想成大功,立大業必須得活下去。
他星夜兼程地去南京見了父親,父親告訴他唯有去貴州那一條路。
於是,王陽明輾轉西南,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了龍場驛。
王陽明就是王陽明,他的儒雅感染了前任,他的學識溫潤了附近的蠻夷,龍場驛不再是那個蠻荒之地,而更像一個新興的陽光般的作坊。
不久,在龍場驛的一個山洞裡,王陽明的心學橫空出世,他的智慧將光耀四方,讓中原之外的儒家文化之國奉為國學和經典。
關於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有很多,在這裡,筆者不敢造次,但還是忍不住想談談看法。
之前,朱熹以“三綱五常”,“去人慾,存天理”作為社會的構架和準則,封建帝王一直視為治國法寶。
簡單說來:所謂忠、孝、仁、禮構築了一個人倫金字塔,無論你在底部、中層還是頂端,必須按照設定的軌跡完成人生。
壽終正寢即是對家國最好回饋,這樣你就是大才、是勇者抑或智者,反之,就是離經叛道、天理難容。
這樣的結果如死水微瀾,人們不能發揮創造性思維,這也是過去兩百年國人飽受外族欺凌的根源所在。
那王陽明呢?用“知行合一”四個字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什麼是“知行合一”呢?個人理解,歸納起來就是“存在即合理”,“不合理的就應該摒棄”。
天,就當時而言,王陽明的學說猶如一道驚雷劃破長空,擊碎了統治者的美夢,像螞蟻的巢穴築在底部,稍有不慎便會一決千里。
反過來講,這種思想無異於人性的解故,它喚醒了人類的良知和靈魂,他描繪了社會的另一種狀態。它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烏托邦,而是用“知”和“行”勾勒了一個圓潤、和諧的人世間。
好個王陽明,600年來你的思想光芒萬丈,筆者堅信,即便去到未來一千年,你依然會在星空裡閃耀,因為只有愛與被愛才是這個世界永恆的主題。
一番感嘆後,可能扯遠了,讓我們繼續。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陽明貶謫期滿,去江西廬陵縣(今吉安)做了知縣。同年8月,一代奸宦劉瑾被楊一清和正德八虎之一的張永設計扳倒,沒想到,明朝依舊停留在瘋狂的“朱厚照”時代。
第二年,兵部尚書王瓊對王陽明十分賞識,在他的推舉下,王陽明被擢升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彼時,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大小頭目還在橫水、左湲、桶岡等地稱王與朝廷抗衡。前任巡撫文森由於沒有剿匪之策,只能託病離職。
王陽明呢?在他面前這些山賊無非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他深知,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盜賊的耳目,於是他責問年老而狡黠的奴僕,一番威逼利誘後,盜賊的行蹤和內應便浮出水面。
王陽明反其道而行之,對如實坦白,具有悔意的內應一律赦免,因此掌握了盜賊的動向,隨後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一舉蕩平大帽山。
日後,他又直接率上杭之兵進攻大庾,克左湲、橫水,設定崇義縣。
一時間,王陽明用兵“詭異”,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在民間,人們不再把他當人,而是當成神了。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一個驚聳的訊息傳到北京一一寧王朱宸濠叛亂了(他的先祖正是革車六千、帶甲八萬的第一代寧王朱權)。
朝中大臣驚慌不已,兵部尚書王瓊卻樂呵呵地說:如果王伯安(王陽明)要是在江西,肯定會擒獲朱宸濠。
王瓊一語中的,而此時,王陽明還在福建剿匪。
當到達江西豐城時,王陽明得到了朱宸濠叛亂的訊息。由於剿匪功成,軍權上交,除了幾個僕人之外手裡已無一兵一卒。
情況危急,王陽明立即聯合江西境內的官員,發出討賊檄文,募集義兵,之後趕赴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
他還借朝廷之名,假傳檄文命各地軍馬到江西擒王——從無到有一下得八萬士卒,用鋪地蓋地的輿論攻勢讓朱宸濠心急如焚。
戰術上,左右佯攻,以逸待勞,寫蠟書正告朱宸濠偽相李士實自己的攻擊方向,誘敵深入後卻按兵不動,從而集精銳之師把朱宸濠的叛軍引到鄱陽湖展開決戰。
雙方激戰三天三夜,寧王朱宸濠戰敗被俘,王陽明身體力行,35天平叛功成,立下不世之功。有力地踐行了“知行合一”的理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陽明神話。
當平叛的訊息傳回北京,躍躍欲試的朱厚照卻命人告訴王陽明:把朱宸濠放了,讓他再擒一次。
王陽明哭笑不得一一但君王的旨意不可違,而正是這次江西假平叛決定了朱厚照的生死。
期間,由於局勢複雜,王陽明洞若觀火,一再提醒朱厚照,讓他小心。
當朱厚照游完牛首山後,心情大爽,王陽明奉命覲見,對他說了一席話:
先於沿途伏有奸黨,期為博浪、荊軻之謀。誠恐潛布之徒,乘隙竊發,或有意外之虞,臣死有遺憾矣!
大意是:聖上此行,沿途有奸黨,這些人有博浪和荊軻之勇,要千萬小心。假如你出了什麼意外,臣即便死了也會遺憾終生。
王陽明,真君子矣!集道、義、仁、孝於一身!
只可惜朱厚照把它當成耳旁風,最終釀成了積水池翻船、一病不起的悲劇。
朱厚照崩了,後繼無人,旁枝兄弟朱厚熜登上大位,是為嘉靖皇帝。
這位機智無雙的帝王起初對王陽明加倍推崇,但由於眼裡容不下沙子,之後便對其進行打壓。
王陽明深感落寞,特意向朝廷請辭。反過來,朱厚熜又演了一齣戲一一不準,並封他為南京兵部尚書,不久,榮膺新建伯,準允世襲。
第二年(1522年),父親王華去世,王陽明回鄉守制。
這一年,王陽明54歲,送走父親後在家鄉紹興、餘姚一帶建立書院,宣講“王學”,王陽明的思想像飛天的翅膀一樣傳遍四方。
關於心學,他在天泉橋留著四句教法: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善惡均在一念間,良知來源於本體,能除惡從善就是格物。
一句話概括了善惡的根本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一一此語也許億萬年後依舊光芒萬丈。
此後,王陽明再次回朝,用他的機智和聲威參與平叛,從無敗跡一一要麼讓敵人主動投降,要麼以兵勇之勢使敵人屈服一一這就是知行合一的聖人王陽明。
1529年,多年的輾轉奔波,王陽明的肺病已無藥可救。
他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還鄉,並推薦勳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的工作——沒等到朝廷批覆就回去了。
1月9日8時,明朝最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家、智者、勇者、強者王陽明,病逝在江西南安府大庚縣者龍港(今江西大餘縣境內)的木船上。
最後,請允許筆者用叔孫豹的那句話來結束本文:
立德、立言、立功一一王陽明全部做到了,同時為中華留下了無數個永恆的經典。
參考資料:《明史》.《明史.王守仁傳》等
圖片:來自頭條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