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在沔陽的一戶漁家,有一個男嬰降生,這個男嬰一生下來就哭個不停,任誰哄都沒用。
接生婆說只要在孩子的耳朵上打個耳洞,就不會哭了。
於是孩子的父親就在小嬰兒的耳朵上使勁一紮,沒想到這個男嬰還真的哭了。
一家人正高興著呢,一位遊方和尚來到了這戶人家,看到被紮了耳洞的男嬰後,直呼:晚了,晚了!
男嬰的父親一頭霧水,連忙問這和尚是什麼意思,這位和尚搖搖頭說道:這孩子本來是帝王命,天生五爪金龍,這下耳朵被紮了個洞破了相,變成了四爪青龍了。
和尚說完嘆了口氣,便離開了。這個男嬰就是陳友諒。
那麼陳友諒真的是五爪金龍下凡呢?為什麼還敗給了朱元璋呢?
起兵反元
都知道朱元璋小時候是個放牛娃,家庭條件非常貧苦。其實陳友諒也沒比他好到哪裡去。
陳友諒家裡是打漁的,追溯到祖父,其實他們應該姓謝,因為祖父是入贅,所以後面的孩子都跟隨女方姓陳。
陳友諒小時候讀過幾年書,並曾任縣裡的小吏,也算是地方上的一個小官了,但是陳友諒的目標可不止於此。
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陳友諒知道後,索性在家鄉拉起了一小股勢力,加入了徐壽輝的起義軍。
成優良成了倪文俊的手下,短短一年,陳友諒就從一個小兵成了起義軍的元帥。
後來倪文俊和徐壽輝鬧矛盾,倪文俊決定去投靠陳友諒,畢竟當年陳友諒是自己一手提攜的。
沒想到陳友諒並沒有打算收留他,而是早早做好了埋伏,命人把倪文俊砍死了。
陳友諒趁機接手了倪文俊的部隊,他的隊伍進一步擴大,完全可以和徐壽輝的部隊相抗衡了。
不僅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恩人痛下殺手,陳友諒還殺了自己麾下的一員大將趙普勝。
趙普勝是陳友諒的一員猛將,曾多次和朱元璋交戰,於是朱元璋想到了一出離間計,趙普勝果真上當,總是在陳友諒派來的使者面前,所自己如何勞苦功高,他對陳友諒是有恩的。
為此陳友諒懷恨在心,覺得趙普勝是想造反,於是便以會師為名來見趙普勝,在船上就地殺害。
後來陳友諒又設計殺害了徐壽輝,這下,陳友諒完全成了南紅巾軍的領袖。
陳友諒立即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漢,史稱漢陳,沒想到登基大典那天,突然遇上了狂風暴雨,群臣們無法朝拜,這場登基大典不得已草草結束。
是否這也預示著,陳友諒日後的失敗呢?
陳朱兩次大戰
這時的朱元璋,也是起義軍的領袖了,與陳友諒不同的是,朱元璋不僅知道爭取民心,還廣納賢才,這些人為後來朱元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陳友諒稱帝后,開始北上,攻佔了朱元璋很多城池,並放言要取朱元璋的老巢應天。
此時的朱元璋如果單純拼兵力,那肯定是打不過陳友諒的,這時他麾下的劉伯溫給他出了一招。
陳友諒這個人驕傲自滿,自以為已經不可一世了,我們不如就借這個弱點,誘敵深入,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於是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給陳友諒,假裝投降,讓他到江東橋來。
陳友諒率兵前來後,才發現自己上當了,而康茂才更是不知道躲到哪裡去了。
只能說連老天爺都不站在陳友諒這一邊,就在兩軍鬥得正激烈的時候,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而龍灣區地勢狹窄,陳友諒的大船根本無法掉頭,再加上潮水消退,大船被擱淺,陳家軍瞬間成了人肉靶子。
最後,陳友諒只能下令棄船逃跑。而朱元璋不僅仗打贏了,還繳獲了好幾艘大船,可謂是大獲全勝了。
朱元璋乘勝追擊,一口氣奪回了安慶、太平、袁州等地。而陳友諒因為此戰被大敗,內部亂成了一鍋粥,人心渙散。朱元璋趁機向西推進,又攻佔了多地,實力大大增加。
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圍攻小明王的據點安豐,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救,而此時,回過神來的陳友諒又恰巧率領60萬大軍攻打洪都。
反覆考慮過後,朱元璋決定先去救小明王,讓自己的侄子朱文正率領朱軍死守洪都,堅持一個月,等他解了安豐之圍,再回過頭來救他。
再加上路上的時間,朱文正其實堅守了整整三個月。
解了安豐之圍後,朱元璋率兵20萬往洪都,切斷了陳友諒的退路後,從左右堵住了陳軍的退兵,把陳友諒引進了鄱陽湖,形成了包圍之勢。
一場空前激烈的生死大決戰,在鄱陽湖面上展開。
陳友諒下令用鉅艦聯結佈陣,綿延數十里,氣勢逼人,朱元璋久攻不下,吃盡了苦頭。
這時郭興建議,採用火攻,於是朱元璋下令在船上裝滿火藥柴薪,迫近敵艦。
這時突然颳起了東風,老天爺再一次站在了朱元璋這邊,大火順勢蔓延,陳軍的戰艦被大火吞沒,死傷無數,陳友諒的兩個弟弟也葬身火海。
《明史》中記載:已,東北風起,乃縱火焚友諒舟,其弟友仁等皆燒死。
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陳友諒的部隊被困在湖中,已經是 了,於是他決定突圍,是死是活就看這一次了。
一支精銳部隊護著陳友諒且戰且退,不知道陳友諒這時犯了什麼病,非要從小船上伸出頭去看看,這一看不要緊,一支流矢就這麼不偏不倚的射中的他的眼睛,直接貫穿頭顱而死。
《明史》中是這麼說的:漢軍且鬥且走,日暮猶不解。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首領死了,陳家軍自然亂作一團,朱元璋可能也沒想到,辛辛苦苦打了一個月,沒想到對手竟死於非命?
陳友諒死後,太子陳善被殺,陳理後來投降朱元璋,朱元璋稱帝后,把他送去了朝鮮。
陳漢王朝僅僅存在了四年,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陳友諒敗在哪兒?
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是農民出身,陳友諒還比朱元璋有文化,兵力也比朱元璋強盛,那麼他到底是輸在哪兒呢?
首先陳友諒就算是一個統治者,也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統治者,他能把對他多次提攜的倪文俊殺害,也能把他的上司徐壽輝殺害,雖然他很快的獲得了全力,但他這種以德報怨的行為,也早讓眾將士寒了心。
而對朱元璋幫助最大的,莫過於郭子興了,朱元璋是怎麼對待郭子興的呢?
當郭子興被叛軍抓去後,朱元璋知道後二話不說趕去救援,而馬皇后也是郭子興的養女,一生和朱元璋琴瑟和鳴。
當得知小明王韓林兒被困後,朱元璋沒有趁機去坐皇位,而是力排眾議,親自率兵去救韓林兒。
由此看來,陳友諒已經失去了人心。
再說陳友諒在龍灣戰役中,上了老朋友康茂才的當,輕信他人,導致全軍大敗。
而朱元璋去救韓林兒的時候,應天正是空虛的時候,陳友諒率領60萬大軍,卻只顧著攻打洪都。
如果這時候他分出一些兵力,去攻打應天,那麼朱元璋的處境恐怕就更難了。
明明有戰勝的機會,陳友諒卻一次都沒抓住。
如果說陳友諒是天選之子,那朱元璋更是真命天子了,不然為什麼每次到了關鍵時刻,老天爺都不眷顧陳友諒呢?
被一支流矢奪取了性命,怕是老天爺選中了他,想帶他走吧。
古往今來都是成王敗寇,所以在明史中,陳友諒是不折不扣的反派人物。
但是不得不承認,陳友諒在推翻元朝暴政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雖然他最後失敗了,但也是一位失敗的英雄,只能感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