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一架飛機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從飛機裡走出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
這次看似普通的飛行,對於這位闊別中國大陸幾十年的老人來說意義非凡,她便是杜月笙的女兒——杜美如。
闊別數載,重回故里
杜美如離開上海的時候,僅僅有19歲,從1949年到2001年,五十多年恍如隔世。
這段時間,杜美如曾經居住在香港、臺灣和約旦等地,一直漂泊在異地的她對上海這個城市魂牽夢繞。
“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這麼多年來,我可以說是朝思暮想,常常在睡夢中想到上海。”杜美如在後來的採訪中說道。
如今,經歷過改革開放,舊上海已經被塵封在歷史中,環顧四周,時過境遷,舊人不再。
走在東湖路7號巷口,這裡的杜公館,承載了她童年的記憶,承載了這個家族的輝煌。
再回上海故居後,71歲的杜美如不禁感嘆到:只有我一個回家,他們都走了。
昔日上海聞名的杜氏家族,早已各奔東西,七零八落了。
順勢而為,逃離故里
當年,杜美如隨父母離開上海是順勢而為,不得已而為之。
杜美如的一生,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顛沛琉璃,寄人籬下,都深深受其父親杜月笙的影響。
對於杜月笙這個人,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說他無惡不作,有人說他抗日有功,但從歷史長河來看,可以說杜月笙的過大於功。
杜月笙出生貧寒,從名不見經傳的小跟班到青幫大佬,杜月笙手腕極強,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杜月笙的勢力發展壯大,在上海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在經濟上,他是商界大佬,曾花費156萬修建銀行,在政治上,他和蔣介石“頗有交情”,蔣介石加入青幫也和他脫不了關係。
杜月笙黑社會的殘酷手段包括綁架、謀殺、強迫賣淫等,加固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而作為青幫在國民黨的代言人,蔣介石更是這些罪行的保護傘。
杜月笙做過很多壞事,但令人恨得咬牙的,是他在四一二政變時所扮演的角色。
當時國共兩黨合作破裂,上海總工會委員長汪壽華年僅27歲,杜月笙將他邀請至家中,在楓林橋將汪壽華活埋。
這件事情就發生在4月12日前幾個小時,這件事直接導致在政變發生時,上海80多萬工人群龍無首,陷入被動。
也就是這次行動,讓杜月笙倒向了蔣介石那一邊。
1949年初,國內形勢風雲變幻,政治立場有很大問題的杜月笙,選擇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上海移居香港,此時的杜家經濟狀況並不是很好,身上只有10萬美金。
到香港的時候,杜月笙舉目無親,也沒有經濟來源,可以說是坐吃山空,另外他還患有哮喘,香港溼熱的環境讓病情更加嚴重。
在生活和身體的壓力下,杜月笙最終於1951年去世,最終也沒機會回到上海。
而父親去世的時候,杜美如只有23歲。
杜美如隨父親移居香港可以說是順勢而為,後來在香港的時候,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潘漢年曾經讓人做過杜月笙的工作,邀請他回上海。
杜月笙深深明白回去的話凶多吉少,他訂閱上海的報紙,每天翻閱,汪壽華的遺體被挖出,殺害他的兇手也被正法。
杜月笙,當初外國人口中的“上海王“,再也回不去了。
杜家千金
父母親到去世都沒能回到上海,杜美如回來,彌補了這份遺憾。
杜美如的母親是當時京劇名伶姚玉蘭,她的代表作品《四郎探母》廣為人知。
杜月笙的一生一共迎娶了五位夫人,生育了十個子女。
姚玉蘭是杜月笙第四房妻子,育有二女二子,杜美如是長女,深得父母的寵愛。
杜美如出生後,在優渥的家庭中度過了十九年,回憶起這段時間的生活,杜美如感慨萬千。
雖然杜月笙很寵愛女兒,但依舊對她嚴格要求,尤其是在學業上。
有一次杜美如英語成績不理想,父親要求鞭打她十下以示教訓。
這段令杜美如無法忘懷的學習經歷,塑造了她堅強的性格。
喜結連理,海外創業
旅居國外之後,杜美如並沒有吃到父親帶來的名人紅利。
杜月笙去世之前,把所有的兒女叫到跟前,將僅存的11萬美金做出了分配:每位夫人1萬美金,兒子1萬美金,未出嫁的女兒6000美金,出嫁的女兒4000美金。
另外,杜月笙早已將別人的欠條銷燬,金額高達十億。
也就是說,他希望子女們可以自力更生,而不是拿著欠條四處要債。
在後來的採訪中,杜美如也曾說道:她從父親那裡繼承的也就是“杜”這個姓了。
1951年父親去世之後,應宋美齡邀請,她跟隨母親來到臺灣定居,也就是在這裡,她結識了她後來的丈夫蒯松茂。
在一場交際舞會上,杜美如見到了中校飛行員蒯松茂,他身材高大,長相帥氣。
而杜美如也貌美如花,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不久便喜結連理。
1976年,蒯松茂從部隊退伍,被派到約旦擔任外交官,於是出於丈夫工作需要,兩個人前往了約旦。
也就是在這裡,他們迎來了生命中重要的時期。
來到約旦後,這對夫婦開始了自己的創業。
1979年,在一次宴會上,這對夫婦結識了約旦國王侯賽因,侯賽因問道:“現在世界上的中餐館這麼多,為什麼約旦就沒有呢?”
這個問題讓他們擁有了開一家中餐館的想法,不久後,他們在約旦首都安曼開了約旦第一家中餐館——“中華餐廳”。
像很多餐廳夫妻檔老闆一樣,他們合作默契,每天忙裡忙外,從採購原料到招呼客人,兩個人全部包攬,把餐廳經營得紅紅火火。
這對出生於富家的他們來說辛苦了些,但不得不說,這樣的生活,簡單而充實。
一眨眼,22年過去了。
而在杜美如的心中,一直有個願望,那就是回到故鄉上海看看。
重返上海,落葉歸根
完成這個願望的時候,杜美如已經70多歲了。
這次和她一同回來的,還有她的丈夫。
蒯松茂回到了安徽探親,而杜美如,回到了土生土長的上海。
彼時杜美如上海的家是“杜公館”, 這是個法式別墅,記載了杜家的輝煌與衰落。
回到童年成長的地方,杜美如耳邊響起在門前草地上玩耍時的笑聲。
這次回家,杜美如在老房子上發現了父親留給自己的驚喜,在門前的牌匾上,赫然刻著“竹苞松茂"四個大字——松茂,不正是自己丈夫的名字嗎?
冥冥之中,彷彿父親早已預言了自己的歸宿。
沿著臺階走進去便是客廳,傢俱還保留完好,記憶如同畫卷一般在腦海中展開。
此次回家,杜美如本想在上海安度晚年。
後來她隨同丈夫到合肥探親後,參觀了李鴻章故居、蠟像館、步行街、包公祠等地,看到了大陸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合肥這座城市有了深刻的印象。
杜美如覺得合肥像美國的西雅圖,兩位老人甚至產生了在合肥定居的想法。
杜美如和蒯松茂並沒有在約旦購置房產,靠租房生活。
這是因為,二老一直想著有一天能回到祖國安度晚年。
從十九歲離開大陸,到五十多年後回到故鄉,杜美如對於祖國的巨大變化大為震撼,她感慨到:“每次回來都覺得驚奇,現在中國人站起來了,四處都在發展,我們臉上都有了光彩,很驕傲。”
可以說,在杜美如的身上,可以看出很多人的命運都在歷史的洪流下漂泊。
不管是她的父親杜月笙,從無名之輩搖身變成一代大佬,後來客死他鄉,還是杜美如自己,年輕時便被迫逃離故土,在外成就一番事業,飽受思鄉之苦。
多少平凡的老百姓,都在時代更迭中迷失自己,尋找自己,但唯一不變的,是堅守初心,肩負使命感和責任感,心向光明,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