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人類會根據自然現象的一些變化來預測天氣,如透過天上雲層的變化來看雲識天氣。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一個個在太空巡遊的氣象衛星,就變成了最為可靠和精準的“預報員”。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大雨滂沱,有了氣象衛星,我們即使足不出戶也可以知道氣象的變化。
高空中的“千里眼”
氣象衛星常被人們比作高空氣象站,它攜帶各種大氣遙感探測儀器,從空間對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它鳥瞰大地,從太空觀測到地球大氣和地面上的事物,如海洋、陸地、高原、沙漠、盆地、湖泊、植被、冰雪覆蓋區域等,有效彌補了海洋、高原及沙漠等人煙稀少地區常規氣象探測資料的不足。各種不同氣團的雲系也都能反映在衛星觀測儀器上,形成影象。另外,氣象衛星還裝有資料收集器,主要用於接收來自全國各地資料收集平臺的有關氣象水文等地球環境的資料,並向氣象衛星地面系轉發還能獲得一些定量探測資料,如大氣溫度、溼度、氣壓、臭氧含量、大氣輻射、高空風向及風速等。因此人們常說氣象衛星是“千里眼”。
高空中的“照相機”
氣象衛星具有觀測範圍廣、及時迅速、連續完整的特點,上面裝有各種氣象觀測儀器、電視攝像機和影象傳輸系統等裝置,觀測全球範圍的氣象變化,拍攝全球範圍的雲層覆蓋圖並自動傳輸到地面。在氣象預測過程中,衛星雲圖的拍攝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藉助於地球上物體對太陽光的反射程度而拍攝的可見光雲圖,這隻限於白天工作;另一種是藉助地球表面物體溫度和大氣層溫度輻射的程度,形成紅外雲圖,這可以全天候工作。
地面上的“智多星”
被氣象衛星記錄的這些資料資訊,如衛星雲圖、空氣的溼度和溫度等會及時迅速、連續完整地發給地面使用者。地面接收系統收到這些資料後,必須用容量大、速度快、功能全的計算機進行處理。影象資料的處理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處理後得到的黑白灰度不同的雲圖,才能供分析使用,所有的氣象資料一起進行綜合分析後,就可以準確地預報天氣。
氣象衛星與人類
氣象衛星可分為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又稱極軌氣象衛星)和對地靜止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每天對全球表面巡查兩遍,可以獲得全球氣象資料;對地靜止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1/4的地區連續進行氣象觀測,實時將氣象資料傳回地面。
自1958年,第一顆攜帶氣象儀器的人造衛星發射以來,太空中已經形成了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氣象衛星大大地改變我們地球上的生活。
總的來說,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次數多、時效快、完整、連續和系統,不受自然條件和國界的限制,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準確地預報臺風、暴風雪、暴雨等災難性天氣,同時可以監視森林火災。透過氣象衛星,氣象專家可以觀測100%地球表面,使人們能準確地獲得連續的、全球範圍的大氣運動規律,每6小時更新溫度、風力和風暴資訊,做出精確的氣象預報,大大減少災害性損失。縱然時有“天有不測風雲”,但人們也可以提早做好預警準備工作。
本文來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