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享有美國“氫彈之父”的美譽;
他,因陷害“原子彈之父”遭唾罵;
他,是一個譭譽參半的傳奇人物。
美國“氫彈之父”的傳奇人生
撰稿:奇雲
一、出生在猶太家庭
被譽為“氫彈之父”的美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於1908年1月15日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名律師,母親是鋼琴家。
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
和愛因斯坦一樣,將近兩歲才張口說話的特勒,在小學就顯露出超人的數學才能。
童年時代,他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一戰後,特勒離開了匈牙利前往德國學習,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納·海森堡的得意門生。
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沃納·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
1930年,特勒獲得了萊比錫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德國的一所大學任教。
1935年,由於納粹勢力的甚囂塵上,特勒和妻子米奇被迫離開德國前往美國執教於喬治華盛頓大學,直到1941年才離開該校,而他就是在那一年成為美國公民。
2003年9月9日,特勒因腦中風在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歲。
二、為原子彈問世立下汗馬功勞
特勒是世界上著名的核物理元老,並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積極投身於核武器的發展和研究。2003年7月23日,他因在科學界的出色造詣和貢獻,被前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授予美國公民的最高獎章——“總統自由勳章”。
特勒將畢生的精力用以研發美國的核武器以及戰略防禦體系,因此對美國的國防和能源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
1939年初,著名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885-1962)從兩位剛從德國逃亡出來的物理學家那裡知道德國已經開始研製原子彈的確切訊息;他立即前往美國,將這一訊息告訴正流亡在美國的著名義大利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和匈牙利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Leo Szilard,1898—1964)等科學家。
著名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
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這些深知核能巨大威力的科學家對此憂心忡忡,他們知道如果納粹德國搶先製造出原子彈,那麼人類就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核災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反法西斯國家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
所以特勒、費米和利奧·西拉德等科學家出於歷史責任,從1939年3月17日起在美國積極奔走,呼籲美國儘快開始研製原子彈,但是美國軍方領導人難以理解這一新生事物,將這些科學家視為“怪人”,對他們的建議嗤之以鼻。
美國、瑞士現代物理學家、哲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科學家心急如焚,他們認為只有繞過上層官僚,直接將建議交給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才有可能儘快開始研製工作。
因此,特勒和利奧·西拉德於1939年7月下旬拜訪了定居紐約的超級“科學大咖”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聽明瞭來意,這位具有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的科學巨匠,欣然接受科學家們的委託,在費米等人的建議報告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並親筆給羅斯福寫了一長一短兩封信。
193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收到了羅斯福的回函:“我已召集包括國家計量局負責人和軍方甄選出的代表在內的會議,全面研究您所提出的關於鈾元素的各項可能性。”
1942年8月11日,美國決定將所有分散在軍隊、大學和各實驗室研製原子彈的單位聯合起來,並於1942年8月13日將統一的研製工作以“曼哈頓工程”(Manhattan Project)為保密代號,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為技術總顧問,該工程由總統直接領導,羅斯福總統還賦予該工程“高於一切的特別優先權!”。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整個“曼哈頓工程”規模異常龐大,共分為十六個分支工程,其中關鍵工程是位於新墨西哥沙漠中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代號“Y計劃”,這裡既承擔原子彈的總裝任務,又負責原子彈的研製工作,是整個“曼哈頓工程”的核心,由奧本海默負責,實驗室地址也是奧本海默親自選定的,這裡彙集了大批聲名赫赫的科學家,因此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被戲稱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集中營”。
曼哈頓計劃中位於田納西州的橡樹嶺鈾生產工廠的一個車間裡生產濃縮鈾
特勒不單參加了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科學實驗室的“曼哈頓計劃”,而且還成為該計劃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1945年7月16日清晨5時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蘑菇狀的雲層象徵了一個嶄新時代的來臨。
1945年7月16日清晨5時30分,第一顆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成功
曼哈頓計劃中的偉大科學家們,從左到右:玻爾、奧本海默、費曼、費米。
三、“冷戰衛士”催生氫彈出世
曼哈頓計劃實現後,特勒在芝加哥大學任教。1949年9月,前蘇聯出人意料地試爆原子彈成功,特勒本人深受刺激,力主展開“核聚變”武器,即氫彈的研究工作。
特勒和原子能聯合委員會主席布萊恩·麥克馬洪一起遊說當時的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1950年1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美國繼續研製“包括氫彈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核武器”。研究小組在短短1年多的時間,順利將氫彈研製出來,取名叫“麥克”。
1952年11月1日,第一枚氫彈“麥克”在由美國政府託管的馬紹爾群島的恩尼威托克小島上試爆成功。其威力遠遠超過了設計者們的預計,產生了1000萬噸TNT當量的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700倍。氫彈的爆炸力量,使附近多個珊瑚小島化為灰燼。
“麥克”用來指代Million,意思是百萬噸級。雖然這枚氫彈高6米,直徑為1.8米,重達65噸,看上去像個大暖瓶,比一輛載重汽車還大,飛機、導彈都無法運載,沒有什麼實戰價值,但是它卻用1200萬噸的當量證明了氫彈的恐怖。
“麥克”的爆炸在外觀及效應上是可怕的。當時地球上升起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熱核太陽,零時發出持續的耀眼閃光和灼熱的熱浪。火球直徑發展到3.5英里完全吞沒了恩尼威托克小島及其周圍的島礁,幾乎把島上所有的東西都氣化了。原來小島的地方在沙子及珊瑚中形成了50米深、1.9公里直徑的巨大彈坑。
“麥克”爆炸後,核物理學家們明白了這樣一個事實:氫彈的爆炸威力大小,與氫彈內氘的含量有關。也就是說,氫彈在理論上是沒有破壞力的。理論上,只要裝配足夠份量的液體氘,一枚氫彈甚至可以將包圍地球的大氣全部吹向太空,使人類窒息而死,或者使大洋的海水湧向陸地,將整個地球變成汪洋。有科學家說,氫彈的誕生,意味著地球上真正出現了一種能夠使世界頃刻之間走到末日的武器。
歷史學家和科學家一直認為,特勒是美國當之無愧的“氫彈之父”,特勒自己也沒有推脫這一頭銜。
1979年,特勒突然患了心臟病,他意識到如果不提前準備,說不定哪天自己就會連同一些秘密去到另一個世界。於是,他向一位朋友談了世界上第一枚氫彈誕生的秘密,並將談話錄了下來。
美國第一顆氫彈爆炸之後,特勒還推動創辦了第二個全美國性質的科學實驗室——勞倫斯·利弗莫爾實驗室。1952年,特勒任該實驗室顧問,1954年任實驗室副主任,1958到1960年任該實驗室主任。1975年退休以後,特勒繼續擔任實驗室的顧問。到了20世紀80年代,特勒又意識到了世界各國彈道導彈的威脅。1983年,特勒勸說當時的里根政府推行旨在防禦突發導彈襲擊的反彈道導彈計劃。里根接受了這一主張,提議以幾十億美元來發展戰略防禦體系,這個體系被稱為“星球大戰計劃”。他也因此成為在民主共和兩黨間左右逢源的“冷戰衛士”。
四、與“原子彈之父”的宿怨
特勒不但在發明原子彈和氫彈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還毀了美國另一位傑出的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的事業前程。
奧本海默在1942年至1945年二戰期間,主持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工作。但在第一枚原子彈爆炸後,他開始質疑發明比原子彈更有威脅的武器的道義性。他要求國際社會共同監督原子用途,堅決反對發展氫彈。
然而,特勒卻主張全力發展氫彈。在利弗莫爾實驗室任職期間,他首次公開批評奧本海姆,認為他當時提出的氫彈研製計劃進展太慢,以至於讓蘇聯後來居上。之後他又受聘於胡佛研究所擔任顧問。他製造更具威力核彈的雄心壯志,遭到了主張集中精力製造原子彈的奧本海默的反對。
兩人的交惡從此開始。
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20世紀50年代,奧本海默被懷疑成“蘇聯間諜”而接受聯邦調查局的調查,而特勒則是該案的重要證人之一。
在聽證會上,雖然他沒有直接指認奧本海默為間諜,但他告訴原子能委員會調查小組:“不能讓奧本海默參與機密的核子發展研究和決策,因為他諸多行為都令人費解,在安全上有問題。”
特勒的這種做法,遭到了當時諸多知名科學家的非議。認為特勒為了完成自己對氫彈研製的野心,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對他原來的上司作了不利的證詞。為此,特勒在核物理界的名聲因此受損。
但特勒對於自己當年在奧本海默一案中的表現沒有什麼悔改之意。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表示,他現在仍然對奧本海默不滿,不過他承認當年的聽證會是錯誤的,而他的證詞是“愚蠢的”。他同時指出,自己不是因為想“公報私仇”才作證的,奧本海默長時間把他當作一個外人才是他作出當年證詞的原因。
五、自稱是“不講道義的核物理學家”
特勒是一個熱情而沉思的人,同他在—起既令人愉快也使人得益。關於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能力,沒有什麼可以受人非議的地方。但在實現其科學目的的政治方面.他就像個在舞臺上謝幕的演員一樣,面對著一群意見不同的觀眾:有些人將他作為正面人物而歡呼,另一些人則把他當作反面人物加以嘲笑。
可以看—看,197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激進的左翼學生將特勒稱為“戰犯”。他們遊行到特勒家要焚燒他的住宅。1972年,全國各地崇拜特勒的人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創立了一個以特勒名字命名的研究生中心。後來,特勒同這個中心脫離了關係;這隻能說明他這個人的複雜性以及他內心的混亂。
特勒稱得上是核時代最富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在所有重大事情上,他都是—個危險人物……要是沒有特勒,這個世界會比現在好。”這個看法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比在1973年發表的。在另—個側面同樣著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尤金·維格納說:“特勒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富有想像力的。你知道,我認識愛因斯坦,因此我這麼說是很有份量的。”
雖然在工作上十分嚴謹,但生活中的特勒卻是一個興趣廣泛而不乏幽默感的人。特勒不僅是一名乒乓好手,還經常演奏莫扎特等人的鋼琴曲。即使在他晚年中風後,醫生問及他是否是那位“著名的特勒博士”,特勒幽默地回應說:“不,我是那個臭名昭著的特勒博士。”
特勒自稱是“不講道義的核物理學家”!直到2002年初,還拒絕為其在冷戰時期發展氫彈向全世界道歉。
在生命的最後一息,特勒還堅持認為他研製的武器能將全世界從危險的邊緣解救出來。
2001年,特勒在他的自傳《20世紀科學與政治》中寫到:“經常有人問我是否後悔當初研製了原子彈和氫彈,我的回答是:不!對原子彈造成的死傷我很遺憾,但是我對自己行為最好的解釋是:如果我們沒有行動,世界將會怎樣?”
參考文獻
[1] 奇雲. "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J]. 現代物理知識, 2004(03):60-62.
[2] 奇雲. 美國"氫彈之父"[J]. 中學生數理化:七年級數學, 2011(7):57.
[3] 奇雲. 美國“氫彈之父”的傳奇人生[J]. 中學生數理化:八年級物理, 2011(7):70.
【1】今天,鄧稼先逝世34週年。緬懷!致敬
【2】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3】陳均遠:在化石世界和遠古生物對話
【4】鄒承魯:生物化學泰斗,科學尊嚴鬥士
【5】李家洋:水稻“新綠色革命”的引領者
【6】基因是人類的“酒司令” 基因 . 女人和莎士比亞
【7】探秘神奇的“姓氏基因”(1)
【8】探秘神奇的“姓氏基因”!(2)
【9】探秘神奇的“姓氏基因”(3)
【10】探秘神奇的“姓氏基因”(4)
【11】生活中的電磁輻射
【12】《舌尖上的安全》(第16——20期導讀)
【13】腫瘤免疫治療的故事(第11-15期導讀)
【14】《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專題》導讀(7篇深度解讀文章)
【15】《202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專題》導讀(13篇重磅文章在此!)
【16】《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全方位博覽》(第1-10期導讀)
【17】病毒有話要說,人類何去何從?(上)
【18】病毒有話要說,人類何去何從?(中)
【19】病毒有話要說,人類何去何從?(下)
【20】聚焦新冠病毒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