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4日,“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地球聯盟”(Earth League)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聯合釋出題為《2021年氣候科學的10個新見解》(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1)的報告,回顧了2021年氣候科學研究的重要發現。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1)將全球升溫幅度穩定在1.5 ℃是可能的,但需要立即採取有效的全球行動。為了不超過1.5 ℃溫控目標,剩餘的碳預算要求全球每年平均減排2 Gt CO2(十億噸二氧化碳)。儘管仍有可能保持在在1.5 ℃目標所需的碳預算之內,但除非立即對世界經濟和基礎設施進行前所未有的快速、大規模變革,否則這一可能性極小。
(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排放量的快速增長迫使全球走上了升溫2.7 ℃的軌道。CH4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比2000年高出6%。過去30年,人類引起的N2O排放量增加了30%。非CO2溫室氣體的持續增長和氣溶膠的減少將減少剩餘的碳預算。減少CH4排放是未來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槓桿,現有的低成本措施可在2030年將人為CH4排放量減少45%以上。
(3)氣候變化迫使極端火災達到新的維度並造成極端影響。地球正在進入一個火災極端加劇的新時代。從高緯度到低緯度地區觀測到的特大火災正在影響未發生火災的生態系統。除了影響生物種群和生態系統,特大火災釋放出的大量溫室氣體排放會加強野火-氣候正反饋,從而維持和加劇發生破壞性野火的條件。由於對流層和平流層的長距離傳輸,特大火災產生的大量煙羽和氣溶膠可能會影響大片區域。
(4)氣候臨界因素會產生高影響風險。許多人為變化,尤其是海洋、冰蓋和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都是高風險和不可逆轉的,其中一些變化涉及臨界過程。目前已經觀測到一些關鍵的氣候臨界因素處於顯著不穩定狀態。在許多情況下,這種不穩定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全球變暖,但人類對土地覆蓋變化的直接影響可以發揮同等甚至更強的作用。一些臨界因素會相互影響,例如冰蓋融化、洋流變化以及熱帶雨林砍伐。最近的研究表明,臨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可能導致全球變暖程度低於預期的變化。
(5)全球氣候行動必須公正。氣候行動必須支援公正轉型,否則可能會阻礙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改善生活水平,並給全球處境不利的人民帶來負擔。因此,要為較貧窮國家爭取公正、公平和低碳的發展,要求最富有的1%人口在目前排放基礎上減排至少30倍,這將使世界上最貧窮的50%人口排放量增加3倍。以公正為導向的氣候行動更有可能被公眾接受,從而提高執行率。
(6)支援家庭行為變化是氣候行動的關鍵,但往往被忽視。應對氣候變化意味著改變生活方式,特別是對富人而言。為了將全球升溫幅度保持在1.5 ℃之內,有必要確保2030年全球家庭CO2排放至少減半,富裕家庭的排放量將減少近90%。為了改變家庭行為方式,需要公共和商業部門的共同支援。“消費走廊”(consumption corridors)這一概念有助於定義符合1.5 ℃目標的生活方式,即人均排放量的下限由體面的生活水平決定,而上限則由全球排放目標確定。
(7)政治挑戰阻礙了碳定價的有效性。2020年,碳定價覆蓋了全球排放量的22%,但其中只有3.76%的碳定價高於40美元/噸二氧化碳當量。有限的全球覆蓋範圍和普遍較低的價格水平意味著碳價格對排放軌跡的影響很小。為了有效發揮作用,碳價格需要在短期內迅速上漲、針對特定行業並作為一攬子政策計劃的一部分。碳定價方案需要考慮公平和公正,以被公眾接受。
(8)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對於實現《巴黎協定》至關重要。NbS可為氣候、生態系統和社會帶來多種益處,但不應取代或推遲其他部門的脫碳工作。隨著進一步變暖,地球系統的反饋可能會日益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並削弱NbS的長期減緩潛力。現在對NbS進行投資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將使其更具氣候適應能力,並加強其作為長期碳匯的能力。
(9)透過全球氣候適應管理,建立海洋生態系統恢復力。海洋在調節地球氣候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保護海洋碳匯是一項重要的減緩氣候變化行動,需要綜合、特定和創新的解決方案,以保護氣候變化和人為壓力威脅影響下的海洋生態系統。
(10)減緩氣候變化的成本可以透過對人類和自然健康的多重直接效益來得到補償。健康效益比減緩政策的成本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所有部門都需要迅速減少排放,採取正確的政策可以大幅增加健康和環境效益。健康協同效益的價值可以證明迅速擴大減緩政策和技術的正確性,從而加速向零排放經濟邁進。
轉載本文請註明來源及作者: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氣候變化動態監測快報》2021年第22期,劉燕飛 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