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積貧積弱,一代代志士仁人堅持不懈地呼喚中國的覺醒與強盛,“少年強則國強”激發起廣大愛國青年救國救民的雄心壯志。中國共產黨自創立始,就注重喚醒青年,動員青年,激發青年的革命鬥志和熱情。10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塑造了大量鼓舞人心的青年形象。這些形象朝氣蓬勃,感人肺腑,光彩奪目,成為一代代青年的榜樣,具有鮮明的價值引領性。
勇於探索人生道路
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一大批知識青年追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在思想意識上逐漸覺醒。“革命文學的前茅”蔣光慈於1926年創作了中篇小說《少年漂泊者》,其中的汪中是一個不畏懼死亡的好漢,他是孤兒,到處漂泊,做過學徒、乞丐、工人,最後報考了黃埔軍校,在國民革命軍東征攻打惠州的戰鬥中犧牲。他雖算不上有知識,但在痛苦的掙扎中覺醒過來,反抗剝削與不平等,追求進步和幸福,渴望在參加革命的過程中改變命運,實現理想。汪中的形象真實反映出當時進步青年從身心漂泊到投身革命的精神蛻變過程,喚醒了無數正處於摸索中的青年,激發了他們投身革命的勇氣。
在20世紀20年代,尤其是大革命失敗後,一批左翼作家關注青年的思想苦悶,積極探索出路。丁玲筆下的青年女性如莎菲、夢珂、嘉瑛等,都具有追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的叛逆性格和精神訴求,雖然她們最後均在現實生活中陷入困境,甚至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產生了懷疑,但她們對自我的反思、對生活不妥協的勇氣及對人生出路的探索,則體現出對光明的追求和對希望的堅守。
茅盾的《蝕》三部曲中的女性群像,在面對苦悶、迷茫和絕望時,也敢於鬥爭、勇於反抗,具有一種向死而生的決絕,在不懈探索中依靠自身的思考與判斷走出困境,獲得重生。茅盾《虹》中的梅行素表現出嶄新的青年女性風貌。梅行素是一個讀過女子中學的知識青年,在五四運動期間,參加過抵制東洋貨的愛國運動,閱讀《新青年》而受到新思想的啟蒙,排演過易卜生的話劇《娜拉》。憑著勇敢和頑強的意志,她決心掙脫家庭與封建婚姻的束縛,逃出四川,在上海受到共產黨員梁剛夫的影響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參加了五卅運動和婦女會的工作。
進步青年的這種精神探索特質不僅在革命與戰爭時期的文藝中表現突出,就是到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文藝中也有鮮明體現。王蒙《青春萬歲》中的學生有對矛盾的思考、對問題及人生道路的探索,也有積極的行動。鐵凝《沒有紐扣的紅襯衫》中的安然性格開朗、直率,具有一種我行我素、一往無前的獨行精神。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輝更是一個在工作中堅持理想和原則、敢於創新的探索者和實踐者。
自覺融入時代發展大潮
20世紀20年代,不少作品在塑造青年形象的同時,也涉及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組織、個人與革命事業的關係。葉紹鈞《倪煥之》中的倪煥之是這一類形象的重要代表。他胸懷改革教育的理想,與志同道合的金佩璋戀愛結婚。但他在鄉下小學推行的教育改革遭到當地地痞的無理阻撓,也不能得到同事和群眾的理解與支援,改革失敗。金佩璋也因生了孩子而退守家庭。後來,倪煥之在革命者王樂山的教育與幫助下,認識到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須依靠組織。跟隨王樂山到上海後,他投身群眾運動,從工人身上學到知行合一的實幹精神。大革命失敗後,倪煥之在苦悶中備受煎熬,一病不起,但他確信自己從個人主義走向群眾運動的鬥爭之路是正確的,尋找革命真理與參加革命事業是值得的。臨死時,他對革命依然充滿信心,對下一代滿懷希望。這部小說出版後,茅盾給予它很高的評價,認為倪煥之在順應時代大潮中“從埋頭教育到群眾運動,從自由主義到集團主義”這兩點上“是值得讚美的”(《讀〈倪煥之〉》)。
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桃李劫》中的陶建平、《風雲兒女》中的辛白華、《生死同心》中的柳元傑和李濤都是這一時期能夠妥善處理愛情中的公與私、個人與集體關係的典型人物。辛白華放棄了對史夫人的個人私情,最後成了為大眾歌唱的詩人,在風雲變幻的大時代參加了東北的戰鬥。那時的他不再是沉溺於個人私情的書生,而是一個穿著蘇聯式棉大衣、拿著火把呼喚並帶領大眾進行戰鬥的東北抗日聯軍戰士。他與新鳳的再次相聚雖有情感的波動,但二人已是革命鬥爭中的盟友了。柳元傑本是南洋歸來的華僑,在革命者李濤影響下,與未婚妻趙玉華一起踏上革命道路。
《青春之歌》雖寫於20世紀50年代,但在刻畫林道靜這個人物時,作者楊沫依然寫了她擺脫個人主義及妨礙革命的愛情“伴侶”,在共產黨員江華的領導下,參加學生的愛國示威運動。在人生選擇上,林道靜逐漸認識到“只有在黨的領導之下,把個人命運和人民大眾的命運聯結為一,這才是真正的出路”的道理,將個人融入時代,融入大眾,不斷克服小資產階級的弱點。
這種融私入公、融“我”於集體及大團體的格局與胸懷,在《創業史》中的梁生寶、《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電視劇《山海情》中的馬得福、《大江大河》中的雷東寶身上也體現得比較充分和飽滿。他們將自己的一切都投入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事業中去,一心為了集體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奮鬥,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和艱苦創業的先鋒。
甘於無私奉獻和犧牲
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作出了重大貢獻,沒有他們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新中國的成立及和平安全。《保衛延安》中的周大勇有勇有謀,具有頑強的意志,24歲就能指揮一個營,在阻擊敵人保衛黨中央的戰鬥中成長為革命英雄。《董存瑞》刻畫了董存瑞的光輝形象。他從少年時起就立志參軍,在戰鬥中歷經磨鍊,成為一名優秀的解放軍戰士,最後在攻打隆化城時為了給部隊開道,手託炸藥包,炸燬敵人的碉堡,壯烈犧牲。《英雄兒女》中的王成,高喊著“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將一腔熱血灑在朝鮮土地上。《誰是最可愛的人》塑造了一群可愛的志願軍戰士,他們寧願自己吃雪、蹲防空洞甚至流血犧牲也要保衛祖國的安全。這些文藝作品塑造的青年軍人形象成為當代文藝中的不朽典型,鼓舞著一代代青年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而奮鬥。
此外,當代文藝也塑造了從事地下工作的青年革命者和共產黨員形象。他們隱姓埋名,明知身處危險境地,卻義無反顧地為黨和革命事業做情報收集與傳遞工作,滿懷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紅巖》中的成崗,16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編輯、印刷和發行工作,被捕後關押在敵人的牢獄中,依然堅持出版《挺進報》。電視劇《叛逆者》中的朱怡貞,是一名正在讀書的大學生,出身金融之家,生活優裕,卻冒著生命危險從事中國共產黨的地下情報員工作。這些形象勇敢堅毅、鬥志昂揚,深刻影響了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雷鋒日記》和電影《雷鋒》中的雷鋒是優秀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在平凡工作崗位上真誠為人民服務,甘於奉獻和犧牲。《雷鋒日記》雖出自雷鋒之手,記錄的是真實的人物和事件,但也可視為文學讀物。而根據《雷鋒日記》改編的電影《雷鋒》則使雷鋒成為一個情感真實、性格飽滿、充滿藝術感染力的文學形象。雷鋒是當代青年學習的楷模,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文藝作品中塑造得最為成功的人物典型之一,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真誠善良,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在堅持不懈的奮鬥中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當上了礦工組長。在遭遇了礦難毀容和心愛之人田曉霞犧牲的打擊後,他拒絕留在城裡,毅然回到煤礦,去照顧原來的礦工班長犧牲後留下的妻兒。他是一個極平凡的青年,卻有著不平凡的舉動和品質,成為新時期青年艱苦奮鬥與道德至上的化身。《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輝,從大學生到技術員再到一個國營大化工企業的常務副廠長,他的思想緊跟時代,大膽改革,一心想的就是技術改造和推進企業的中外合資,最後還犧牲自己的前途以換得企業的進步。他寧願委屈自己、犧牲自己也要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值得尊敬。
中國共產黨奮鬥的歷史是一條大河,革命的、進步的青年就是這條大河中的朵朵浪花。100年間,正是這無數浪花組成的巨流,摧枯拉朽,一往無前,才有了今天的輝煌事業和大好局面。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文藝,書寫青年的奮鬥足跡和心路歷程,讚美青年的無私奉獻和博大胸懷,用這些青年形象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的文藝如何書寫當下青年人的精神風貌,如何從過去的文藝中汲取經驗,同時具有新的時代特點,仍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文藝工作者應自覺肩負起責任使命,塑造出新時代的青年形象,激勵讀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專案“華人學者中國文藝理論及思想的文獻整理與研究”(18ZDA26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中文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蔣述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