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有著皇位之爭,就算皇帝有指認的儲君人選,但還是架不住其他人的眼紅。有才能的帝王可以守住江山,壓制叛臣,沒能力的帝王只好將皇位拱手相讓,成者王敗者寇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朱棣的故事,他本是從自己的侄子手裡搶來的皇位,而到了他自己傳位的時候,竟然也出乎人的意料,選擇了自己不太喜歡的太子朱高熾,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讓他自己都有點無可奈何。
朱棣上位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他並不得朱元璋喜愛,反倒是身為皇長孫的朱允炆最後登上了帝位。儘管心有不甘,但朱棣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結局,默默地遠走京城到地方封王。雖然他一直野心勃勃,覺得自己更加有才能做皇帝,但是誰讓自己不討喜,最後只能做個藩王。而建文帝撤藩的舉動剛好給他了一個造反的機會,讓他有了造反的藉口。由於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朱元璋的威望和魄力,壓根就爭不過常年征戰的朱棣,於是只能被迫下臺。從此朱棣得償所願,成為了萬人之上的帝王。
很多人都曾說朱棣上位和李世民上位十分相似,一個造自己侄子的反,一個造老爸的反,結果也都成功了。其實嚴格來說,李世民上位比較簡單,他本來就有威望,只要打贏了幾個哥哥,順利進去玄武門就成功了。但是朱棣就不一樣了,他名不正言不順,而且遠在封地,若不是朱允炆太心急想要撤藩,他也不會有藉口起兵。而造反的過程也並不順利,打了三年才打下來,而且好幾次都差點失敗,要不是軍師姚廣孝給他出了個好主意,可能結局就不一樣了。而且他的這次造反影響十分不好,人們都認為他是篡位,因此在後期穩定人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不得不拿幾位反對他的大臣開刀,用最嚴厲的手段懲罰他們,來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讓那些否定他的人閉嘴。不可否認,他的治國才能確實比建文帝要好,將元朝治理得繁榮昌盛。
而等他到了晚年,需要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卻讓他犯難了。儘管冊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是他自己更喜歡跟他性格很像的朱高煦,還多次暗示他要努力,給了他能夠繼位地希望。人人都以為最後他肯定會傳位給自己喜歡的兒子,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還是傳位給了太子。其實朱棣這麼做自有他的道理,主要有三個原因,一起來了解下吧。
原因一:朱高煦不爭氣
朱棣之所以更喜愛朱高煦,是因為他們父子的性格很像,都比較強勢剛烈。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註定朱高煦無法上位。朱高煦覺得自己就是李世民,覺得自己德才兼備,而朱棣對此十分包容,如此狂妄的行為也不太在乎。作為父親自然可以用容忍兒子狂妄的性格,但是大臣們卻不會這麼忍讓,尤其是文官們,對他十分反感。這反倒成全了朱高煦,讓他在安撫文官的同時,慢慢地成為了大臣心中的最佳人選。朱高煦很明顯就是自己作死,逼死文臣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連文文靜靜的朱瞻基都要燒死他,可見他真的不適合當皇帝。
原因二:傳位制度
大家都知道朱棣不受朱元璋的喜愛,但是他的長子朱高熾卻深受朱元璋喜愛,甚至讓他長居南京陪在身邊。因為他覺得燕王朱棣過於殘暴,性格過於剛烈,但是朱高熾卻是個仁愛的君子,因此他也是早就訂下來的燕王世子。所以朱棣登基之後,朱高熾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在治國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在子嗣傳承方面,十分傳統,認為長幼有序,因此他欽定了自己的大兒子當太子,只是大兒子沒命活到他老死,那就只能傳位給皇太孫,也就是朱允炆。而朱棣本就是造反得來的天下,名不正言不順,如果現在破壞朱元璋的傳位制度,那麼就會被更多人詬病。尤其之前經歷了方孝孺的事情,他想要坐穩皇位,就需要維持這些已經比較健全的制度。一旦廢了朱高熾,到時又得被指著鼻子罵不孝了。
原因三:仁人之君
其實朱棣和朱元璋有一個地方十分相似,那就是他們兩都更為喜歡自己的皇長孫。元朝是馬上得的天下,因此他和兒子們都比較好戰,但是朱允炆就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君子,這讓朱元璋十分稀奇,對他也多了更多的關愛。因為朱元璋深知,想要治理好國家,以後可不能靠武力,而需要更多的文臣來守護。而朱棣也是這樣想的,因此他最喜歡文氣的朱瞻基。其實不管是他讓鄭和下西洋,還是遷都北平,種種舉措,都是為了更好地穩定國家,讓軍事和文化都得到均衡發展。而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其實朱高熾做得比較出色,因為他自己本身也是十分文氣的人,因此一直受到文官的擁戴。所以當朱棣糾結傳位給誰的時候,大臣們都認為朱高熾是個仁德的君子,非常適合成為下任皇帝。而朱棣此時也很無奈,也許想到了自己的長孫朱瞻基,總之朱高熾最終還是以性格取勝了。
所以說,朱棣即使有更喜歡的兒子,但是他還是不得不為大明江山的後續發展考慮。除了顧慮傳位制度,還得顧慮大臣們的意見,再加上朱高煦自己不爭氣,最終只能傳位給朱高熾。因為他深知,當皇帝不是兒戲,不能光憑個人喜好,還是得顧全大局。其實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問題,為了皇位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情也不少,因此在這個方面皇帝都需要特別慎重。
參考文獻:《明成祖實錄》《明史.藝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