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軍迷看來,名列開國大將之首的粟裕堪稱一代戰神,他在數十年戎馬生涯中憑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創造了不少名垂軍史的經典戰例。
在由粟裕擔任主要指揮者的一系列戰役戰鬥中,淮海戰役無疑是最值得一提的一次戰役。無論是從這次戰役的規模,還是其重要性、影響力等方面來評價,都可以說粟裕這位軍事家在戰爭大舞臺上的巔峰之作。
作為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始於1948年11月6日,迄於次年1月10日。在這將近兩個月時間裡,我軍兩大主力(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面對國民黨的五大兵團(共計22個軍),共取得殲敵55.5萬人的驚人戰績,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這是一場規模極為宏大、戰爭樣式極為複雜的戰役,涵蓋了不計其數的戰鬥。
雖然整個戰役的過程中有眾多名帥、名將級別的將領(如劉、鄧、陳等)都參與了戰役的決策、指揮,也都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若論首功之臣,毫無疑問是粟裕。
對於這一點,毛主席曾做出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粟裕一方面作為戰役的實際指揮者,督領著數十萬大軍與敵軍鏖戰,另一方面又時刻不忘從全域性高度和不同角度來審視戰役的發展,為此殫精竭慮、絞盡腦汁,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精研苦思之後,向總前委和中央軍委提出了一系列極具操作性、前瞻性的建議。
其中,有兩次建議對於整個戰役的發展乃至最後的勝利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粟裕提出的第一個重要建議發生在戰役正式拉開帷幕的第三天,也就是1948年11月8日。其背景是國民黨將領張克俠、何基灃在戰場宣佈起義,從而為我軍經運河向徐州及隴海線長驅直入創造了條件。
根據這一形勢,粟裕經過認真反覆斟酌,向中央軍委提出一個大膽而又極具可行性的建議:我軍應在殲滅黃伯韜兵團以後,立即掉轉方向,朝徐州、蚌埠一線發動大規模攻勢,將蔣介石寄予厚望的劉峙集團在長江北岸予以殲滅。
可以說,粟裕這一建議與中央軍委的思路是不謀而合的,因此他很快收到中央軍委的批覆:同意這一建議,後續行動可照此施行。
粟裕提出的第二個重要建議發生在戰役中期,他憑藉自己對戰役形勢的深入分析和過人的戰略眼光,非常準確地預見到了一件事:原來駐守在徐州一線的國民黨部隊被我軍打亂之後,一定會朝西南方向逃跑。
他在做出這樣的精確預判之後,不失時機地向中央軍委提出建議:將華野大軍主力部署在安徽宿縣的西面,當我軍擊敗徐州之敵後,就在徐州的西南方向將逃敵全部包圍,來個“一鍋端”。
對於這一建議,中央軍委同樣給出了“完全同意”的批覆。
後來戰事的發展證明,粟裕對於徐州之敵出逃方向的預判可以說分毫不差,對於殲滅這股敵人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淮海戰役這場彪炳戰史的重大戰役中,我軍共計投入大約60萬兵力,其中百分之七十來源於由粟裕擔任軍事主官的華東野戰軍,總兵力為42萬人。
在粟裕等將領的指揮下,華東野戰軍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在與國民黨眾多精兵強將的對決中始終掌握著戰場主權者。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在淮海戰役的第三階段,粟裕憑藉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充分調動華野主力部隊,讓國民黨杜聿明集團完全挫敗。
在我軍正式發動總攻之後的短短四天之內,氣勢如虹、銳不可當的華野大軍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第二兵力和第十三兵團。
邱清泉和杜聿明這兩員名將一個殞命沙場,一個淪為解放軍的階下囚,持續了整整65個晝夜的淮海戰役至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沒有人能夠否認,淮海戰役的勝利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就是粟裕這員戰將出類拔萃的軍事指揮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我軍在淮海戰役中以60萬兵力擊敗國民黨80萬兵力的偉績,不僅令舉國為之振奮,也在一定程度上令世人為之訝異。
據說淮海戰役結束後,當我軍獲勝的訊息傳到莫斯科,傳到克里姆林宮時,就連斯大林這位世界級的軍事家也為之震驚讚嘆,並激動不已地寫下一句極高的評價:“這是一個奇蹟!”
參考史料:《解放戰爭全記錄》、《淮海戰役實錄》、《鐵血絕唱·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