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哲學研究團隊分析了自欺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們欺騙自己的策略。該團隊描述了四種用於穩定自我和保護自我形象的策略。根據他們的理論,自欺欺人有助於人們在困難的情況下保持動力。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出版的《Philosophical Psychology》雜誌上。
來自波鴻魯爾大學 (RUB) 和安特衛普大學的哲學團隊分析了自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們欺騙自己的策略。Francesco Marchi 博士和 Albert Newen 教授描述了四種用於穩定自我和保護自我形象的策略。根據他們的理論,自欺有助於人們在困難的情況下保持動力。
自我欺騙的四種策略
“所有人都自欺欺人,而且經常自欺欺人,”來自 RUB 哲學研究所的 Albert Newen 說。“例如,如果一位父親確信他的兒子是一個好學生,然後兒子的成績很差,他可能會先說這門課沒那麼重要,或者老師沒有很好地解釋課本。” 研究人員將這種自欺欺人的策略稱為信念重組。在他們的文章中,他們描述了三種更常用的策略,這些策略甚至更早地發揮作用,以防止不愉快的事實首先出現在你身上。
這包括透過有目的的行動來選擇事實:人們避開可能引起他們出現問題的事實、地方或人,例如家長會。
另一種策略是透過質疑訊息來源的可信度來拒絕事實。只要父親只是間接聽說兒子的學業問題,看不到成績,就可以無視這些問題。
最後一種策略是 Newen 和 Marchi 所說的從模稜兩可的事情中生成事實。Marchi舉例說:“例如,善良的數學老師溫和地暗示兒子的受挫,但父親卻希望兒子在遇到困難時能得到明確指出,但最終他可能會將這種相當的善意溫和的描述解釋為對兒子能力的積極評價”
研究人員將所有四種策略都描述為典型的思維傾向。自欺欺人在短期內既不是不合理也不是對人有害的,但從中長期來看,自欺永遠是不合理的。“這些不是惡意的處事方式,而是人類基本認知的一部分,以保持他們對自己和世界的既定觀點,”Newen說。在正常穩定時期,堅持已被證實的觀點是有益的,也深深植根於進化之中。波鴻研究員補充說:“然而,在面臨全新挑戰,需要快速改變行為的時期,這種認知是災難性的”。
冠狀病毒為例
Newen舉了一個冠狀病毒情況的例子:“如果在大流行的早期階段,人們對疫苗是否會出現意外的副作用持懷疑態度,這種謹慎可以理解的,人們最初可以透過嚴格遵守預防規則來彌補。欺騙也有助於避免恐慌反應”他解釋說:“但是,如果從中期來看,疫苗的副作用明顯有限,那麼仍然繼續懷疑是不合理的,這種懷疑會變成對自己和他人的直接危險。自我欺騙還會導致風險評估的扭曲,因為疫苗接種的益處要比接種疫苗產生的副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正常時期,自我欺騙可以穩定自我形象、建立正常的思維方式和動機,但在面臨危機,需要徹底反思和變更行動方式時,它就變得有害,並將社會置於風險之中。”
文獻:
Francesco Marchi, Albert Newen.Self-deception in the predictive mind: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a challenge from motivation.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022